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岩土小应变情况下表现出许多与一般中大应变实验不同的特性.现场测试表明岩土工程中应变一般都比较小.因而近年来岩土小应变问题受到重视.本文对当前岩土小应变力学行为实验研究与本构模型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提出了合理描述岩土小应变力学特性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伊颖锋 《市政技术》2006,24(4):252-255
处于小应变范围(0.01%-0.3%)的土体在市政工程中广泛存在,近年来人们对土体小应变特性的研究表明,这一范围内土体的特性难以用传统的本构模型加以描述。通过大量实验,在揭示小应变范围内土体特性的基础上提出基于边界面理论的小应变模型,并通过实验结果对模型加以验证,结果表明模型是适用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损伤力学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很多学者建立了一大批基于不同条件的、适合不同材料的、考虑不同环境影响的各式各样的岩土损伤本构模型。根据研究损伤的方法不同,本文将这些损伤本构模型大体分为三类:宏观损伤本构模型、细观损伤本构模型和统计损伤本构模型,并对其进行评述,指出了当前损伤本构模型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等效时间和岩土材料的弹粘弹性模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介绍描述岩土材料蠕变的等效时间,参考时间线等概念和如何用这些概念推导出一个简单的维弹粘塑性(1-DEVP)本构模型。还介绍了确定模型参数的方法,殷-Graham模型及其试验验证,和用土与岩石的试验数据来验证等效时间和蠕变速率与加载历史下无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本构模型的三维图像对于全面掌握本构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现有文献提供的三维模型图像要么粗糙要么不成系统,且目前还没有学者系统地进行过本构模型三维图示化的工作。因此,在简要总结现有本构理论的基础上,对常用的大多数岩土材料本构模型进行了三维图示化,它们对于进一步完善本构理论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应力空间变换——岩土本构描述的一条新途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岩土类摩擦型材料的极限状态线限制了岩土体应力状态的变化范围。岩土体应力状态靠近极限状态时,岩土体塑性剪切变形越来越大,趋以破坏,而离开极限状态线时,结果刚好相反,这是岩土次生各向异性的一种反映,从岩土类材料极限状态线导致的各向异性出发,提出了应力空间变换的思想,以重塑土为例,以修正剑桥模型屈服面的中心为映射中心,导出了重塑土的应力空间变换,应力增量变换的公式,并考虑了应力洛德角的影响,通过应力空间变换,为岩土类材料本构描述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使屈服面,边界面只能在允许的应力空间中运动(等向硬化或运动硬化),合理地反映了岩土体次生各向异性与应力路径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关于岩土塑性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点介绍近年来作者与国内岩工作者所作的一些工作,也是作者对岩土塑性的一些认识。岩土塑性中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岩土塑性基本理论;二是如何确立岩土屈服条件。本文介绍这两方面的研究进展,力求提高岩土塑性计算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8.
基于遗传算法的岩土本构模型辨识   总被引:9,自引:12,他引:9  
通过对岩土本构模型辨识机理的分析,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本构模型辨识方法,并用两个工程实例对该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9.
软土地区新建地下工程为了减少对周边的影响,周边土体的变形通常要求控制在小应变范围内(0.001%~0.1%)。近年来随着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软土在小应变范围内的力学特性日益受到关注。目前国内在三轴试验中测量软土小应变力学特性的研究相对较少,也缺乏相应的试验数据。利用安装有LVDT局部位移传感器的三轴仪,对上海(2)~(6)层软土进行了K0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成功获得了上海软土从0.001%小应变到20%大应变范围内的剪切模量变化规律。通过分别用初始剪切模量和有效平均主应力来对剪切模量进行归一化处理,揭示了上海软土的非线性特征、土体剪切模量的衰减规律等。考虑土体应力状态、孔隙比和超固结比的经验公式能够合理地描述上海软土层初始剪切模量;经典的骨干曲线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各土层的剪切模量衰减规律。  相似文献   

10.
混凝土及岩土材料的破坏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和极富挑战的研究课题,是力学、材料和工程等学科的研究热点和难点之一。研究混凝土及岩土材料的破坏过程,对于实现从传统的状态(强度)设计理念向现代的过程设计理念转变。揭示混凝土及岩土材料破坏过程的非线性力学行为本质及其破坏机理,提高岩土工程设计水平,评价地下工程安全性能,合理进行地基、边坡工程维修和加固等,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选取了岩土材料的两种经典本构模型,通过详细的介绍与比较,从本质上分析其各自的优缺点,从而对这两种本构模型做了比较,以便为以后工程实践中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重点介绍近年来作者与国内岩土工作者所作的一些工作,也是作者对岩土塑性的一些认识。岩土塑性中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岩土塑性基本理论;二是如何确立岩土屈服条件。本文介绍这两方面的研究进展,力求提高岩土塑性计算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3.
岩土破损力学:理想脆弹塑性模型   总被引:41,自引:5,他引:4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岩土破损力学把结构性岩土材料抽象成由胶结强的胶结块和无胶结的软弱带组成的二元结构体 ,变形过程中胶结块逐步破损并向软弱带转化。从不均质材料的均匀化理论出发推导了破损参数的演化规律 ,并通过一种理想脆弹塑性模型合理地描述了岩土材料在低围压下软化和高围压下硬化的典型力学行为  相似文献   

14.
等效时间和岩土材料的弹粘塑性模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介绍描述岩土材料蠕变的等效时间、参考时间线等概念和如何用这些概念推导出一个简单的一维弹粘塑性(12D EVP) 本构模型。还介绍了确定模型参数的方法、殷2Graham 模型及其试验验证, 和用土与岩石的试验数据来验证等效时间和蠕变速率与加载历史基本上无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刘金龙 《山西建筑》2007,33(23):87-88
介绍了岩土结构中常用的研究结构及其破坏机理的方法,通过对应变局部化的理论和数值模型的研究,初步探讨了改进控制方程、自适应技术和非连续形函数三种解决岩土应变局部化问题的方法,对研究结构破坏机理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岩土类材料的变换应力空间及其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岩石和混凝土的强度受平均应力和应力 Lode 角影响,其破坏面在应力空间为不规则的曲面。基于 Lade 准则和在 p,q 坐标下的幂函数破坏条件推导出了变换应力张量,使用该张量,在不增加任何新的参数条件下就可以使普通应力空间不规则的破坏曲面变换为变换应力空间规则的破坏锥面。在变换应力空间内整理试验结果,可以将其归一化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将普通应力空间中复杂的变形和破坏规律变换为变换应力空间单一的、简单的规律,在新的变换应力空间进行应力应变分析,可使问题得到极大的简化。  相似文献   

17.
以标准砂为试样,利用GDS数字控制应力路径三轴仪进行了K0初始应力条件下8条特殊应力路径试验。在小应变区域内,通过刻画在应力空间的等应变应力线的变化规律,推导了可以考虑任意应力路径和应力路径方向变化的杨氏模量计算方法,并对泊松比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砂土在小应变区域内可以考虑复杂应力条件的本构模型。模型可以反映小应变时砂土的高模量、非线性以及模量急剧变化等主要特征;也可以模拟一般模型所不能考虑的应力路径方向变化引起的模量变化。  相似文献   

18.
 根据统一强度理论应力不变量的形式,确定所要建立模型的屈服函数以及塑性势函数,考虑土体强度随加载过程的逐渐发挥,确定土体硬化函数。采用非相关联流动法则建立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土体弹塑性本构方程,并且对模型中所产生的奇异性进行分析和处理,指出模型中的奇异性是屈服函数、塑性势函数的流动矢量、以及硬化模量所引起的。给出模型中所含参数的确定方法,采用膨胀性泥岩的常规三轴试验模型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弹塑性本构模型能够模拟泥岩的应力–应变关系,较好地反映土体的应变软化特性。  相似文献   

19.
周治刚 《山西建筑》2010,36(25):94-95
以加筋土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为例,从加筋土的作用机理出发,对包括筋材、本构模型、加筋土的设计方法以及应用范围进行了归纳总结,并给出了加筋土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岩土类材料的动弹性模量的进一步研究郑永来夏颂佑(河海大学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南京,210098)1前言结构材料的动态弹性模量是动力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对其变化规律国内外均有不少研究[1,2],研究目标多集中在粘弹性材料,且主要是某一种加载方式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