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提供的方法是试图用建立在明确的物理概念上的成因分析方法来解决群众性水利和水土保持工程对洪水径流影响的计算。计算把洪水径流的形成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降雨以后,流域表面没有水流动的阶段,亦称产流前阶段。(2)坡面积水,并沿程流动及下渗,一直到雨止以后,坡面蓄水继续沿程下渗及进入河网成为雨止后总入流,直到坡面蓄水耗尽为止,这一阶段,称为坡面漫流阶段。(3)进入河网的总入流,沿河槽发生不稳定流动,称为河槽汇流阶段。从工程前的水文资料可以分析出第一阶段中的主要特征曲线,即以前期土壤吸水量为总指标的初渗值关系;可以分析出第二阶段的坡面蓄水量与总入流量关系及坡面平均入渗率随时程变化的关系;这些关系是流域地貌、植被及土壤特征的综合反映;结合到建立起来的坡面水量平衡方程式,就可以由降雨过程计算出总入流过程。坡面上的水利水保工程的作用,可以按其对径流形成各个阶段的影响分别考虑;例如封山育林,既增加植物截留,影响第一阶段,又增加地面糙率,影响第二阶段,这些作用可以分别在各个阶段中加以考虑。因此,只要知道工程的类型规格和数量,就可以计算出在坡面工程以后各个阶段综合反映径流形成的特征曲线的变化;从而计算出在设计暴雨条件下经过各种工程作用以后的总入流过程。一切坡面工程都不影响径流形成第三阶段,故当河道上无大量工程时,河槽汇流曲线保持不变。对于分散的大量小型水库,象葡萄串式的分布在流域内各处,设计标准一般不高,因此要计算在设计暴雨条件将被冲毁的水库的数量,被冲毁水库的库容占全部水库总库容的百分数,这些问题,本文都提出了初步解决的办法。对未被冲毁水库的拦蓄和调节作用的计算,对被冲毁水库在设计暴雨以前的蓄水量、本次暴雨中先起拦蓄调节洪水的作用,垮埧后的洪水波等一系列的计算问题,亦提出了计算方法。通过算例,说明了各种坡面工程作用后的总入流过程的变化;大量未垮水库控制面积上经过调节后的总入流过程;被冲毁水库控制面积上经过调节和冲毁后的总水流过程;以及全流域平均的总入流过程。从计算成果可知,上述工程使总入流的总量减少,过程拉平历时拉长,洪峰降低偏后;因而即使河槽汇流条件不变,出口断面的流量过程亦将发生相应的变化。最后,作为一个理论兴趣,本文附带证明了一点;坡地漫流历时的长短不仅与坡面条件有关,且与后期雨率的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在我国,自解放以来,特别是自去冬今春以来,开展了大量的水土保持工作。而且,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今后还将更加迅速和更加广泛地开展此项工作。毫无疑问,由于这些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对于河川的水文情况必将发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水文工  相似文献   

3.
采用时间序列对比分析方法,分析了黄土高原清涧河流域水土保持对流域暴雨洪水过程及径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了水土保持使该流域产洪次数减少、地表径流模数和径流系数减小、流域产流起始时间滞后,径流持续时间缩短,洪峰流量降低.  相似文献   

4.
一、以暴雨径流为观测核心的群众性水利观测研究工作开展情况解放以来,河南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驯服了主要河流的洪水灾害。也兴修了一些大型工程,起到了减灾兴利的重大作用。但是,由于几千年来的反动统治,使山区林木遭到破坏,水土严重流失,平原水利不修,没有保水排水能力,虽然解放后国家兴办了不少水利工程,但广大地面上仍然免不了内涝积水,或是干旱灾歉,时常先旱后涝或涝了又旱,成为农业丰  相似文献   

5.
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措施对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分析了黄河中游小流域水土保持对干支流汛期、非汛期径流的影响,得出水土保持措施对径流具有减水作用,但主要表现削洪作用,对枯水期的减水作用较小,减水效应在干流不如支流显著。同时分析了下游河床的渗漏量变化,说明水土流失带来的泥沙淤积会减少河床径流。因此只有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才能达到根治黄河断流和洪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水土保持措施对洪水徑流量的影响水土保持措施大体說来可分两类。一是治理坡面的措施,二是治理沟壑和蓄水的措施。研究坡面措施减少洪水徑流的方法,是在地面上划定两块土貭和坡度相同的地块,其一設有某种水土保持坡面措施,另一保持原状。然后,在降雨期中同时观測它們的徑流量进行对此分析。这叫做水土保持对此徑流場。  相似文献   

7.
黄河三花区间水利工程对洪水,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冯相明 《人民黄河》1994,17(3):9-11
陆浑,故县两座大型水库基本上能控制其上游的来水,可以减小三花间洪峰和洪量。三花间中小型水库对洪水的影响主要是拦蓄作用,调蓄作用一般很小。中小型水库群对一场洪水的洪峰流量和径流量影响较大,对连续洪水的次场洪水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黄河中游小流域水土保持对干支流汛期、非汛期径流的影响,得出水土保持措施对径流具有减水作用,但主要表现为削洪作用,对枯水期的减水作用较小,减水效应在干流不如支流显著.同时分析了高河床的渗漏量变化,说明水土流失带来的泥沙淤积会减少河床径流.因此只有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才能达到根治黄河水荒和洪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措施对径流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采用对比分析方法研究陕西省延河流域水土保持对延安站洪水的影响,结果显示:延安站中、小洪水的年发生率降低;汛期径流量减少,枯水期径流量增加;相似降水条件下,90年代延安站洪水的洪峰流量、洪量和输沙量比80年代有所减少;洪水历时延长,洪水过程线呈现涨洪陡、落洪缓的特点。这些变化整体上有利于防洪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代表性分区法,对紫荆关流域以上流域下垫面条件进行研究。通过对历史水文资料进行分析,识别不同下垫面条件要素对径流及洪水影响的贡献率及流域产汇流变化规律。该研究为大清河流域洪水预报、防洪调度及流域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张慧芳 《山西水利》2012,(11):22+41
以太原市娄烦县东山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在流域内设置不同水土保持措施配置的径流小区,观测各个小区的地表径流量和侵蚀量,分析研究不同水土保持措施配置对径流小区的径流量和侵蚀量的影响。试验表明:通过工程措施改变地表微地形可以明显降低地表径流量及侵蚀量,提高地表植被盖度可以降低径流量及侵蚀量。  相似文献   

13.
程启宝 《治淮》2020,(4):71-72
<正>一、水土流失对水利工程的危害我国属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国家,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已占我国土地总面积的42%。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水利侵蚀、重力侵蚀以及风力侵蚀等。在水利工程建设运营过程中存在河流断流、水量枯竭、山区丘陵区沙漠化等水土流失现象,甚至有些地区在降水季的河道径流量都很少,河道淤泥堆积严重,这些都对我国水土保持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由于我国近些年水利工程的建设不断增多,建设过程中对当地土壤层造成一定破坏,使得土壤的附着力下  相似文献   

14.
选择书院水文站作为泗河代表性水文站,分析不同系列的径流量均值及输沙量均值变化规律,并对该站水沙关系进行分析,指出水利工程对河流径流及泥沙的影响,建议合理应用工程及非工程措施,以使水利工程更好地发挥兴利除害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文中介绍了水利工程建设中有关水土保持措施监理工作一些做法,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6.
森林植被变化对径流及洪水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流域平行对比和自身对比两种方法,利用实测水文资料,从理论上分析了森林植被变化对小流域暴雨径流及洪水流量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森林覆盖率高的流域拦水能力较高,能显著地削减洪峰、延缓洪水过程,降低径流系数,使次暴雨径流量的变差系数c,增大。  相似文献   

17.
水利工程的发展建设对洪水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地理位置特殊,跨越多个温度带,气候类型繁多,因此不同地区的水利建设都有其独特的地方,且对不同类型洪水的影响有其特殊性。为了更有力地推进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提高各部门防洪抗洪的能力。文章通过对驻马店市各项水利工程的调查,分析驻马店市的水利设施对洪水的影响因素,探究二者关系,进一步加强水利对洪水的影响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淮河发生了自1949年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第二位流域性大洪水.在这次大水中,淮河流域的大型水库、行蓄洪区、分洪水道等水利工程,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防洪作用.从水文的角度初步分析了主要大型水库、行蓄洪区、怀洪新河、入海水道等水利工程运用对洪水的影响,以及1991年大水后河道治理对淮河中游行洪能力的影响,由此得出了一些关于淮河水利工程对洪水影响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19.
水土流失过程中,必然产生大量的土壤泥沙流失,导致区域间土壤稀少及土壤中的养分降低。水土流失不仅会导致区域生态系统严重失衡,而且会影响当地农业生产实践活动。文章以辽宁省某区为例,对研究区内的水土流失这一典型生态问题展开分析,着重探讨水土保持对当地径流泥沙及养分流失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淮河发生了自1949年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第二位流域性大洪水。在这次大水中,淮河流域的大型水库、行蓄洪区、分洪水道等水利工程,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防洪作用。从水文的角度初步分析了主要大型水库、行蓄洪区、怀洪新河、入海水道等水利工程运用对洪水的影响,以及1991年大水后河道治理对淮河中游行洪能力的影响,由此得出了一些关于淮河水利工程对洪水影响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