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用等值翻译是追求语用语言等值和社交语用等值为目标的等值翻译。典籍英译的过程中运用语用语言等值和社交语用等值,有助于译者在翻译时深刻领会说话者的言外之意,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在对文化信息的传达方面,也能充分考虑中西文化差异,利于译者对以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传递原作的思想内容。作为儒学经典,《论语》的英译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关注。但是目前从语用等值视角下研究《论语》英译的文献相对较少。语用等值理论与翻译研究相结合,可以为《论语》英译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为中国典籍翻译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论语》在日本传播过程的梳理,从日本文化、教育、经济等多个方面展开分析,阐述《论语》及中国传统儒家精神作为外来文化,是如何一步步走进日本社会,并最终和"大和文化"融合在一起的。由此反观和总结出日本人坚守本土文化和吸纳外来文化的成功经验,从中获得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启示。在不断变动的世界环境中,应始终保持开放的态度,发扬文化中积极、具有生命力的一面。对于传统文化以及舶来文化,应始终保持批判选择的态度,保持独立的思考,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过程中,既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吸收外来文化;又要注重国情,充分发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成为吸收外来文化的肥沃土壤。  相似文献   

3.
《论语》是中国儒家经典著作,对我国社会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随着中国文化传播的不断深入,《论语》也被译为多种西方文字。运用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对比分析《论语·颜渊篇》的三个英译本,分析译本特色评估翻译质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赏析不同版本的译文。  相似文献   

4.
《福乐智慧》是11世纪维吾尔族诗人优素甫创作的一部哲理长诗,其中蕴涵的道德教育思想与《论语》的思想存在一定的一致性。比较分析了两书有关道德教育的目的、内容、对象和方法的主张及其内在联系,认为《福乐智慧》受到《论语》的影响,《福乐智慧》与《论语》的关系反映了维吾尔民族传统文化与祖国文化传统之间密切的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儒学研究的复兴和儒经英译的不断升温,对儒经英译的研究成为了翻译界的热点之一。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向西方译介儒家经典的先驱,辜鸿铭和林语堂分别于1898年和1938年对《论语》进行了英译。两种译本在翻译策略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原文选择的不同、章节处理的不同、文化词翻译的不同、所增添的注释不同。  相似文献   

6.
《楚辞》是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英译是融合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为一体的跨时空对话活动。在当今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形势下,尤其需要学贯中西、译研并举的中国译者的主动译介。译者应注意保持译文的异域风味与流畅可读性的统一,采用化深为浅、韵律变换、译注兼顾等方法再现原文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情致。《楚辞》英译作为中国典籍英译的缩影,在中学西传的过程中具有进一步推介中国学术、客观诠释中国形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语》是阐发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也是阐发"食"文化的代表性著作.《论语》中"食"不仅表现在古人用以滋养生命上,亦反映在"食"与古人生活方式、文化情趣的互动中,"食"中涵养着养生智慧,体现着仁礼思想,蕴藉着政治追求,呈现着精神境界,"食"以微观的小展现着纷繁世界宏观的大.通过对《论语》中饮食文化探原究委、爬梳抉微,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人们的健康饮食观塑造给以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论语》作为中华典籍的代表作品之一,迄今出版的英译本多达几十种.读者作为翻译生态学视角下的消费群体对译本有着最终的审美评价和判断,译本是否为广大译入语读者所接受,是译本质量的重要评判价值标准.通过对亚马逊网站上《论语》各译本的数据采样分析研究,整理归纳出在海外阅读市场中,为广大海外读者所关注的10种《论语》英译本,并通过分析其译本的读者阅读评论得出,不同的《论语》英译本有着不同的阅读群体,在典籍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体,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狼性文化"主张在市场经济中张扬狼性而无视人性,为了战胜竞争对手不择手段,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通过对儒家经典《论语》中的管理思想内涵的挖掘,阐述"兼善天下""和而不同""为政以德""内圣外王"所蕴涵的人本理念,从经营理念、管理艺术、管理手段、成功之道四个方面总结《论语》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道德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其英译历史久远,英译本数量繁多。本文梳理了《道德经》英译所经历的清末"西人英译"、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伦理取向、关注原文之"美"以及在新世纪蓬勃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分析归纳了现代学者在研究《道德经》英译本持有的分析与比较、关键字词、历史及传播三个研究维度;探究了新世纪译者借助新传播媒介所做的有益尝试以及《道德经》英译呈现出的明显文化翻译指向。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的英译间接地促进了中国建筑文化的海外传播。本文从文化翻译理论出发,将《红楼梦》的杨宪益与戴乃达英译本与大卫·霍克斯译本中相关实例进行对比分析,就译者在译入语中建筑文化信息的阐释进行评析,总结出建筑文化英译的一些方法和策略,以促进中国建筑文化的西传和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2.
《道德经》虽寥寥五千言,但其思想深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道德经》的英译在过去三百年间取得了丰硕成果,译本纷呈。本文从许渊冲"三美"翻译标准视角对巴尔福,林语堂以及史蒂芬·米歇尔的3个译本进行译文对比研究,探索不同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经》译本。从许渊冲"三美论"翻译标准视角看上述3个译本,由于根据字面意思的直译和采用归化策略而产生的误译在2个外国学者译本中出现的较多,未能较好的传达原文的"意美",相比之下林语堂的译文要胜出一筹。这是由于林语堂既忠实于原文、中国文化,又秉着对读者、对艺术负责的态度努力再现了《道德经》韵文哲理诗的"意美、音美、形美"。  相似文献   

13.
《道德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其英译历史久远,英译本数量繁多。本文梳理了《道德经》英译所经历的清末“西人英译”、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伦理取向、关注原文之“美”以及在新世纪蓬勃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分析归纳了现代学者在研究《道德经》英译本持有的分析与比较、关键字词、历史及传播三个研究维度;探究了新世纪译者借助新传播媒介所做的有益尝试以及《道德经》英译呈现出的明显文化翻译指向。  相似文献   

14.
《楚辞》总题名英译是供译语读者识别这一中华典籍的重要标识。随着《楚辞》英译的蓬勃发展,针对这一总题名的英译已有不下十数种,且不同译本对于同一题名的内涵解读颇有不同。如此繁多的译本在给译语读者带来困惑的同时,难免降低这一典籍在海外的影响力和接受度。通过对比分析法,分析所收集的十五种具有代表性的"楚辞"总题名英译,有助于挖掘楚辞题名中最需保留的文化内涵,并由此遴选出最能体现这些核心文化内涵的《楚辞》题名英译,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15.
在把中国古代诗文作品翻译成英文时,为了使汉文化元素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在译语里,对中国古典诗文的翻译策略进行了创新分析.结果表明:在英译过程中,首先要立足于民族文化认同的理念,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其次译者应侧重于以异化为主的策略,让西方读者能了解到汉语独到的表达,以彰显文化大国的气魄和智慧;再次采用对原文内容进行意象化、具体化和模糊化的语言策略.这样既保留了汉语文化特征,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又让外国人士领略到异域文化.  相似文献   

16.
《论语》中的孝道文化是中国孝文化的精华表述。孝乃善之根本、爱之源头及忠之基础。当代大学生在继承和弘扬孝文化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可将《论语》中的孝道思想与当代大学生的孝道教育相结合,以活动为主线开展孝道教育,利用"互联网+"时代的资源优势推广孝道思想,调动各项激励措施鼓励大学生践行孝道思想。  相似文献   

17.
认知语用学跨越了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局限性,能更为有效地促进文化交流,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更深层次的理论支持。以《论语》为特定文本,从认知语用视角分析文化意象的翻译问题,认为要实现译文和读者的最佳关联,在对语言的选择和使用上应考虑并顺应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同时对文化意象传递过程中的亏损问题进行语用充实,以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实现原文和译文的语用等值。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十二曲之《虚花悟》不仅深刻地揭示了整部作品的主题,也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义。通过对其不同译本中体现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分析,有助于全面了解不同译者的诗歌翻译特色和风格,从而对中国古典作品的英译起到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印刷史》英文版入选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重点图书翻译出版资助项目。以该著作的英译工作为出发点,探讨在“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指导下中译外工作的重要性,以及中国翻译工作者弘扬祖国文化的重大责任。具体分析了为尊重原文的文化身份,翻译汉语典籍和专著时应采取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从《美食家》看姑苏美食文化及其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文夫的《美食家》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了姑苏美食文化的巨大魅力。《美食家》不仅反映出姑苏城中风物人情的融和美,也突显了姑苏美食文化的形式美,从而展示出姑苏传统美食文化丰厚而独特的底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