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10年上海世博会场馆规划阶段,本研究小组采用虚拟参观的方法收集参观者的参观行为数据,建立了参观者的参观行为模型,开展了园区内的参观人流模拟,为世博会场馆设施规划提供了参考。世博会的举办为人流模拟提供了检验的机会。在真实参观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与模拟结果的对比,评估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并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提出改善的途径。研究成果表明模拟的结果与真实情况有较大的相似性,反映了该方法在规划设计分析中应用的可行性。在进一步的模拟误差分析中,量化分析了误差产生的主要方面(包括调查、模拟环境设置、模拟流程),衡量各要素对模拟误差的影响程度,得出在模拟过程环境设置的要素中,特色展区设定对模拟误差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
杨亦丁 《山西建筑》2011,37(30):139-140
从工程设计的角度对国内集散一级公路平面交叉口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和改善公路平面交叉口交通安全、提高通行能力的公路平交路口安全设计方法,以保障集散一级公路交叉口的交通安全和畅通。  相似文献   

3.
在对人工智能及集散控制系统进行简单介绍之后,提出了智能型集散控制系统的思想,并给出了该系统的硬件结构框主软件结构框图。  相似文献   

4.
易伟忠 《规划师》2006,22(7):54-56
上海世博会客流的特点是:客流量大,高峰日明显;客流集中,流向单一;客流组成复杂;越江客流量大;园区内部客流交通需求旺盛.上海世博会客运交通规划应建立多模式的综合交通体系,增强系统的交通能力,并加强政策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5.
2010年上海世博会参观者时空分布模拟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10年上海世博会参观人次众多,需要在规划设计阶段就考虑展时参观者的分布与流动情况.通过网上虚拟参观调查,获取参观者的行为数据,使用Conditional Logit模型描述人在世博会参观过程中连续的目的地选择行为--参观行为,进行多个体参观行为的时空模拟,预测分析了世博会参观人次、人流、就餐需求、休息需求及单个展馆参观的时空变化情况,为世博会展区规划管理和相关设施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前建筑市场上,建设单位对项目管理、工程咨询的需求越来越多,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同时市场上也涌现出大量的项目管理、工程咨询服务单位。本文通过对世博会项目设计阶段项目管理的实践和体会,探讨项目管理、工程咨询单位如何面对及适应市场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世博会给城市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客流,轨道交通系统作为上海市公共客运系统的主干网络,它的安全运营成为世博会安全运营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事故预防、应急体系的组织结构、系统流程、预案生成等方面论述了世博会期间加强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的各类保障措施,从而为大型活动期间轨道交通网络运营安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世博会万众瞩目,为了满足读者先睹为快的需求,我们收集了有关世博会各类建筑的设计方案,在这里分期刊登。本期我们将刊登世界各个国家馆的建筑设计方案,今后我们还将陆续介绍中国国家馆、地方馆、企业馆及专业馆的有关设计。  相似文献   

9.
世博会万众瞩目,为了满足读者先睹为快的需求,我们收集了有关世博会各类建筑的设计方案,在这里分期刊登。上期我们已刊登了各国国家馆简介(上),本期将接着刊登各国国家馆简介(下),今后我们还将陆续介绍中国国家馆、地方馆、企业馆及专业馆的有关设计。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晓玲  陆艳菊 《山西建筑》2001,27(2):156-157
从实际出发,讨论了集散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以及集散控制系统的优越性。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算式先进、精度高、响应速度快,且兼有仪表控制系统安全可靠等优点,使用这种方式,使生产进入了计算机参与管理与控制的现代化技术的行列。用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代替了以往的仪表控制,不仅实现了数字量的自动控制,而且使生产过程长期在最佳的工作状态下运行,实现了集中管理,分散控制。  相似文献   

11.
2010年上海世博会控规与传统控规编制模式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上海世博会控规因其项目的特殊性和时效性,不适用于传统的控规编制模式.通过世博会控规和传统控规在编制模式上的比较分析,以期对控规编制工作的完善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上海世博会在国内形成了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热潮,为此,从独特优势、建筑三种生命的延续、挖掘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价值等方面论述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惫义,分析总结了当前国内的再利用方式.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南京近代工业建筑遗产整体风貌的审视和对典型案例——金陵机器制造局的考察,讨论了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提出功能保护与形态保护并重等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4.
潘长学  徐宇甦 《华中建筑》2003,21(4):100-102
在详细调查汉口山陕会馆的历史沿革、建筑特色、文化内涵以及其对于经济发展所起作用的基础上,对已经湮灭不存的汉口山陕会馆进行了较为完整的考证与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现行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与其他系列消防设计防火规范中几个条文在实际工程设计应用的的研究和分析,对几个消防疏散电气设计中几个的问题的适用性、必要性、可操作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解决的看法和进一步探讨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陈锦鹏  龚哲松 《城市建筑》2014,(20):216-216
本文通过对现行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与其他系列消防设计防火规范中几个条文在实际工程设计应用的的研究和分析,对几个消防疏散电气设计中几个的问题的适用性、必要性、可操作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解决的看法和进一步探讨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综合分析了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常用的三种品牌延伸策略:企业品牌由单纯的住宅地产向商业地产延伸:企业品牌从最终产品向房地产产品的整个价值链的延伸;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跨区域延伸.同时指出,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实施品牌延伸策略时需关注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并处理好各类品牌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郑宅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明  宣建华 《华中建筑》2004,22(4):108-110
江南古镇“郑宅”由于岁月流逝、修缮不利、保护意识的淡薄,村落环境与风貌正逐渐失去昔日风采,其本身涵盖的深厚的历史人文信息亦日渐缺失。文章通过国内外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历程介绍及现状比较,结合对郑宅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特色分析、价值评定,提出些具体可行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类历史进入21世纪,城市的发展面临非常严峻的考验,基于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加入WTO后的中国,已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城市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导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到我们城市的现状和未来,处于中国经济发展高速运行的时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城市发展带给我们的利弊关系,从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原生态的利用和保护以及二氧化碳的排放标准,这些都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留给我们不只是历史的记忆,而是永恒的梦想,“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将成为城市发展永远追求的目标。回顾我们已经走过的城市发展之路,人口膨涨带来的城市负载,自然生态资源的大量利用,气候环境越来越恶劣,这一系列问题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否则我们留给后人的将是生态恶劣的环境最终走向消亡的城市。城市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严重问题,对待环境问题的态度和做法是衡量一个民族和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尺,经济的起飞如果是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这只能说是“给多数人造成长期损失,为少数人提供短期利益”的丑恶行为。在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城市都经历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时破坏了环境的痛苦过程,这种转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重要的是人类必须运用科学的创新理念和智慧,总结经验和教训,制定一整套完善的标准化体系缩短这个过程,使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更上一层楼。世界博览会是一项参展者向世界各国展示当代的文化科技和产业正面影响各种生活范畴的成果的盛会,世博会的举办会为所在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极佳的机会,并扩大了需求,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时候刺激经济,并从国际上吸引投资,促进国内GDP的增长。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吴健民先生将世博会的核心理念概括为“进步,创新与交流”,这次2010年上海世博会首要创新之举,体现在以城市为依托,并在世博会区域内模拟城市的街区进行观摹活动,身临斯其境去感受上海世博会给全世界提供了“如何面对城市化进程这一问题的解决平台,创新之二则体现在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既对绿色能源的使用以及如何利用“节能减排”,达到“零碳排放”的目的,创新之三体现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流,在世博会组织者与参展者的共同努力下实现虚拟与现实相结合,把网络体验与实时互动相结合,把互联网与三维动画技术相结合,让人们不用去现场也能参观世博会,这几点创新将会成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未来前进方向,融入世界潮流中,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刘英  胡成瑜 《南方建筑》2005,(5):116-117
文章通过对吉安城市特色的分析建立城市保护框架,将真正具有可利用价值的历史和文化资源组织联系起来,提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保护策略,旨在保护真实历史物质遗存的同时保护城市传统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