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晓杰  裴杰锋 《海河水利》2003,(5):18-19,21
“96·8”洪水是漳卫南运河现有防洪工程体系建成以来发生的最大一次洪水。回顾洪水险情,分析出险原因,对搞好漳卫南运河防汛工作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漳卫新河从四女寺起至大口河止,长255km,是承泄漳卫南运河水系洪涝水的入海通道。经多年运用,堤防和穿堤建筑物已老化失修,河道和河口淤积严重,降低了河道的行洪和排涝能力,给沿河两岸的防洪安全带来不利影响。1996年8月,漳卫南运河发生较大洪水,两岸堤防和穿堤涵闸出现严重险情。为恢复河道行洪和排涝能力,  相似文献   

3.
漳卫新河原是漳卫南运河流域卫运河的分洪河道,上接卫运河,从四女寺起到入渤海口全长244公里(含岔河43.4公里)是一条人工开挖的微曲性河道,岔河是1972年扩大治理时开挖的从四女寺到吴桥大王铺又回到原主河道的新辟河。“96·8”洪水时漳卫新河水位偏高,行洪能力仅有设计标准的1/3,加之工程设施老化失修,防汛形势极为严峻。为保障卫运河排洪顺畅,确保漳卫南运河流域行洪安全,1999年起对漳卫新河进行治理。治理工程项目主要包括清淤、复堤、堤防防渗加固及桥闸配套设施建设等。在漳卫新河治理中,实行了工程监…  相似文献   

4.
2016年受漳卫南运河上游河北等地连续强降雨影响,漳卫南运河遭遇了继"96·8"洪水后20年来最强行洪过程。介绍了山东省德州市在行洪准备、指挥调度和应急处置等方面开展的具体工作措施,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做好新形势下舆论宣传及加大流域洪水资源利用等思考。  相似文献   

5.
1981年,水利部海委漳卫南运河管理局从确保堤防安全出发,结合漳卫南运河具体情况,制定了”一平四无两化”堤防管理标准。“一平”即堤顶平整。“四无”即无水沟浪窝、无破堤扒口、无鼠穴兽洞、无垦堤放牧。“两化”即大堤绿化、戗台弃土畦田化。这些具体标准既是堤防统一的管理标准,又是管理工作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6.
獾洞严重破坏了河道堤防堤身的完整性,是影响堤防工程安全的重大隐患。獾害在漳卫南运河流域由来已久,介绍了漳卫南运河獾害的基本情况,獾害防治的传统做法、工程技术和新技术新工艺,在研究和分析獾及獾洞查找、獾害预防及治理的实践基础上,总结了应对獾害的经验做法,为下一步系统精准做好堤防獾害防治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7.
德州处是海委漳卫南局的一个河道管理单位,管辖德州地区境内南运河、卫运河、漳卫新河堤防388km和恩县洼分洪退水闸。管理处有职工150人,9个管理段分设在沿河的8个县市。还管理49个护堤队821名护堤员。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比漳卫南运河典型历史洪水,选取了南陶、临清两个水文站数据,从数据水位流量关系、水位流速关系以及上下游洪水过程等三个方面,分析了近年漳卫南运河聊城段洪水的特点,并初步讨论了河道行洪能力大幅度下降的原因,即主要由于多年未发生大洪水,沿岸群众在河道内种植庄稼,导致河床糙率加大,洪水流速减小、洪峰滞后、水位壅高、洪水持续时间延长等,同时建议有关部门要重视河道清障疏浚,以恢复河道的防洪能力。  相似文献   

9.
正漳卫南运河是海河流域南系主要排洪入海河道,发源于太行山,流经晋、冀、鲁、豫、津四省一市,流域面积37 700 km2。漳卫南运河管理局成立于1958年3月24日,隶属于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为正局级事业单位,在管辖范围内行使水行政主管职责。漳卫南运河管理局所辖防洪工程包括岳城水库及以下漳河、淇门以下卫河、刘庄闸及其以下共产主义渠、卫运河、漳卫新河、南运河(四女寺至第三店)、四女寺枢纽及恩县洼滞洪区的西郑庄分洪闸和牛角峪退水闸,管理的河道干流总长814 km,堤防长1 536 km,大(1)型水库1座、水利枢纽3座、水闸10座。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漳卫南运河水资源与水环境调查资料进行分析,表明漳卫南运河正面临断流加重、多种污染物严重超标、地下水超采、水污染纠纷频发、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等多种问题.分析了漳卫南运河水管部门存在的管理漏洞.认为管理手段落后和管理机制缺陷制约着漳卫南运河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经济、技术、法制各方面对漳卫南运河进行统一管理.最后,着重论述了漳卫南运河近期需要进行的重点工作:水污染物排放量的削减、加强城市污水和垃圾治理、农业面源及养殖业污染治理、洪水资源化、饮水工程建设、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工作和建立节水机制.  相似文献   

11.
《治淮》2019,(2)
洪水预报系统是在计算机上实现洪水预报联机作业的运行系统,它可以快速、准确地收集、存储和处理水情、雨情,通过各种专业数学模型进行洪水预报和河道洪水演进,从而及时、准确地作出洪水过程的预报,提高了洪水预报的时效性和精确度。本文分析了漳卫南运河流域洪水预报的现状,阐述了漳卫南运河洪水预报系统的设计思路,并对其技术路线和具体功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杨泳凌 《海河水利》2005,(2):35-35,37
分析了漳卫南运河河系洪水灾害特点和成因,对指导漳卫南运河防汛抗洪工作、减少灾害损失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和支撑.简要介绍了漳卫南运河水资源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了围绕“三条红线”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加强河道综合管理和水法宣传执法,以推进漳卫南运河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白寅虎 《河北水利》2023,(12):28-29
<正>南运河为半地上河,河道蜿蜒曲折,两岸筑有堤防,沿河穿堤建筑物主要功能为引水灌溉,河道两岸外区域涝水排入黑龙港运东地区,不接纳两岸涝水。南运河是历史上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承担着分泄漳卫河部分洪水入海的任务,同时是位山引黄、潘庄引黄及南水北调东线的输水通道,沿程穿越多个历史文化城镇,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行洪、输水、水生态和运河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河道。  相似文献   

15.
喷微灌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上,其节水率比地面灌溉高50%以上,但在水利工程绿化上还没有成规模应用的先例。从工程绿化对漳卫南运河堤防运行安全的重要性入手,简述了漳卫南运河的传统绿化灌溉方式对工程安全的不利影响和对水资源的浪费,介绍了喷微灌技术在漳卫南运河堤防工程绿化应用中的系统布置方式和运行管理手段,简要分析了该技术应用于堤防绿化中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漳卫南运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德武 《海河水利》2003,(6):9-10,16
1963年11月17日,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伟大号召。作为海河南系最大的一条排洪人海河道,漳卫南运河经过40年来的治理发生了巨大变化,排洪入海能力较新中国成立初期提高13倍,抗洪能力也显著加强。同时,漳卫南运河面临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形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生态恢复成为漳卫南运河治理的核心问题。在新的世纪,要按国务院的指示,加大漳卫南运河防洪工程的建设力度,确保沿河防洪安全;对新问题找出对策,实现“真实”节水,加快调水,控制污染,还漳卫南运河一片清水,再创漳卫南运河辉煌。  相似文献   

17.
在阐明中央直管河道漳卫南运河实施河长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从漳卫南运河流域内沿河地方和漳卫南运河管理局两个角度说明了河长制实施现状。分析了漳卫南运河在实施河长制过程中存在的职责不明晰、监控能力不完善、基层单位管理水平有待提升、沿河各地工作进度和思路相差较大、缺乏经费支持等主要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增强认识、明晰职责,强化监控能力,增强基层队伍建设,加强统筹考虑,提高经费和人员保障,建立协调机制、强化沟通交流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为全力推进漳卫南运河河长制顺利实施、尽早实现漳卫南运河"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的“96·8”大水和长江1998年大水 ,给每一条河流的防洪 ,敲响了警钟。根据我们对漳卫南运河一些防洪工程、水管人员、沿河及滞洪区群众的调查走访 ,发现漳卫南运河水系的防洪形势不容乐观 ,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一、漳卫南运河严峻的防汛形势1、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漳卫南运河流域上游地处太行山迎风坡 ,暴雨区及降雨的分布受地形影响显著。来自太平洋的夏季暖湿气流 ,受太行山脉阻挡抬升 ,山前常是暴雨中心出现的地区。这一带地形陡峻 ,源短流急 ,滞蓄能力低 ,极易形成较大洪水。较大洪水年份的暴雨 ,都具有强度大、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19.
一、从一般管理到目标管理漳卫南运河管理局在河道堤防管理工作中积累了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在统管的全河系范围内及时推广,并不断总结提出更加切合实际的管理方法,使全河系的管理工作适应当前经济改革的发展。为适  相似文献   

20.
漳卫南运河水系位于海河流域南部,是海河流域五大水系之一,流域范围涉及晋、冀、鲁、豫、津四省一市,流域及防洪保护区内人口达4570多万,耕地7030万亩.逐步完善漳卫南运河的防洪减灾体系,提高防御洪水的能力,对于促进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996年大水后,漳卫南运河管理局在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方面有了显著进展,防汛信息化应用系统在防汛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提高雨情分析的质量和效率,以更好地为防洪调度、抗洪抢险决策提供支持,2007年漳卫南运河管理局防办与水利部淮委水文局合作开发了"漳卫南运河雨情分析系统",经汛期实际运行检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