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了解决渤海油田常规分层注水中单井测调占用平台时间长、测调效率低,以及水平井和大斜度井适应性差等问题,研究了分层注水井电缆永置智能测调技术。将温度、压力、流量等测试单元集成于智能测调工作筒中,以电缆为传输电能和数据的介质,实现地面控制多口井、多层水嘴的连续开关,实时监测井下数据,形成了一套适用于海上油田的智能测调技术。38口井的应用实践表明,采用分层注水井电缆永置智能测调技术可大幅提高测调效率,缩短作业时间和减小作业空间,解决海上大斜度井、水平井测调难题。研究认为,该技术可为渤海油田经济、高效开发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前,国内永置式压力、温度监测系统中,井下传感系统主要是采用电子元件、钢丝外铠装,从而导致井口穿越密封效果差、不具有抗腐蚀功能等。为此,结合普光气田高含硫、深井气藏的工况条件,详细阐述了PROMORE永置式测试系统的工作原理及主要技术指标,因其井下采用了ERD传感系统、外钢管电缆铠装、Swagelok扣金属对金属进行密封的技术,消除了井下电子部件受高温、高压环境的影响所带来的故障隐患,具有抗腐蚀及气密封性好等特点。经普光气田现场应用,获取了可靠的试气资料和开发过程中的井下压力、温度数据,通过对生产数据的分析,为进一步落实普光气田的储量提供了准确的基础资料。该装置的成功应用,标志着高含硫、深井气藏井下永置式监测问题可以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相似文献   

3.
油藏压力是油藏监测、动态分析最基础参数,如何测定油藏压力的变化并实时分析测得数据以确定油藏特性参数是油藏工程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永置式监测系统能动态监测连续油藏压力变化及其响应。文章总结了井下毛细管压力监测系统、电子压力传感系统、光纤压力传感系统的优缺点及其在油田的应用前景,建立了解释测得压力数据的数学模型并进行求解,实际处理了渤海油田G16井和F16井的实测压力数据并得到了相关地层参数。研究表明,利用永置式监测系统和相应数据处理方法能对油藏进行动态管理、实时决策修改开发方案,对提高油田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永置式光学井下监测系统已成功地应用在智能完井系统中,并成为很多油公司智能完井系统的标准配置。同时,此系统也已成功应用在深水油气生产系统中,突破了水下垂直/水平井口穿越、水下井口接头、远距离通讯等多项深水系统的技术瓶颈。简述了各种应用技术的基础理论及应用实例,包括应用于不同类型的油气藏、不同工况的生产井中的配置变化和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5.
胜利油田有缆式智能分注技术已推广应用110余井次,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减少了现场测调工作量。但受电子元器件成本制约,该技术实施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大规模推广。为了加大有缆智能分注技术应用规模,通过功能配置分级,将统一配置的有缆智能配水器优化设计为具有通信、测试功能的中枢配水器和具有调节功能的调控开关,编写了PID控制算法对注入流量进行精确调控。对样机进行了大量试验,结果表明,所研发的集约式井下自动调控分注装置满足耐温125℃、耐压差30 MPa的工况环境,且流量调控误差≤5%,成本降低约30%。集约式井下自动调控分注装置,为油田智能分层注水技术的降本增效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思路。研究结果可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伊朗Y油田储层埋藏深、油藏压力和温度高,产出地层流体中的沥青和蜡含量较高。油井在生产过程中,沥青和蜡会因温度、压力沿着井筒的降低而析出,导致生产管柱堵塞。为防止沥青和蜡的析出,保证长时间生产,压力、温度控制就变得尤为重要。为此,Y油田引进和应用了永置井下压力温度监测系统,对井底压力和温度进行实时监测,为生产管理和产能优化提供了依据。介绍了永置井下压力温度监测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分析了Y油田应用永置井下压力温度监测系统的必要性、温度压力对沥青和蜡析出的影响,对永置井下压力温度系统在Y油田的应用及其所起的作用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7.
大北1气田地层及井筒条件复杂,为准确获取气田的动态资料,引进了井下永置式光学压力温度监测系统。该监测系统由光学温度压力计、温度压力计托筒、井下光缆、井下光缆井口穿越装置,以及光学地面数据采集系统组成,能连续监测并报告井下压力温度变化情况,不影响其它作业。该系统首次成功应用,解决了国内超深异常高压气井的测压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四川盆地相国寺地下储气库相监1井顺利完成大管径管柱带井下永置式光纤压力温度监测系统完井作业,封隔器座验封符合设计要求,压力、温度监测数据清晰,酸洗后测试产量为17.37×10~4 m~3/d,成功完成国内地下储气库第1口井下永置式光纤监测井,也创下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井下永置式光纤监测系统最大完井管径记录。相监1井是部署在相国寺构造北端的1口水体监测井,主要目的是长期不间断监测北部水体活动情况,防止边水侵入,同时,也为  相似文献   

9.
气井永置式井下压力温度监测技术及其应用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永置式井下压力、温度监测系统的工作原理、组成和现场试验情况。通过室内研究和实验,并在蜀南气矿J17井、Z7井进行了先导性试验,对其在气井中的应用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0.
智能技术优化油气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能完井技术,就是利用永久式井下监测和流量控制设备连续监测和控制油井流动系统.目前,该技术在油气井和油藏动态管理中已得到广泛应用.智能井的应用大大超出了原来该技术的设计目的,无需采油修理作业及相关的费用,只需通过安装与地面连接的永久式井下监测和流量控制装置就可以实现测量和控制.除了这些优点之外,该技术还用于优化气举和电潜泵系统、防砂、油气层保护、气锥问题以及消除窜流等.本文对现有的智能技术进行了总结,描述了从数据获取到优化控制的生产优化工作流程,讨论了针对不同完井类型和泄油体积特征部署该工艺的有效方法.油田实例表明,智能完井的监测功能和控制功能可以独立应用.但是,如果监测和控制系统相互结合的话,智能系统的效率会得到极大的提高.监测可以直接引导控制方案,使控制结果生效.同样,井下监测需要使用控制系统,以便于监测系统识别的问题能得到恰当的处理.文章中提出的方法有助于实现智能完井技术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油气井杆管柱力学研究进展与争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子丰 《石油学报》2016,37(4):531-556
油气井杆管柱是石油钻采作业的脊梁和中枢神经。在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中,油气井杆管柱力学是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科学。先介绍了油气井杆管柱力学的相关专著、从事油气井杆管柱力学研究学者、研究油气井杆管柱力学的方法并澄清了一些基本概念;进一步重点介绍了油气井杆管柱力学基本原理、油气井杆管柱的运动状态、油气井杆管柱动力学基本方程、油气井杆管柱的稳定性、油气井杆管柱的稳态拉力扭矩、下部钻具三维力学分析、钻柱动力学、套管柱力学分析、测试管柱力学分析、压裂注水注汽管柱力学分析、有杆泵抽油系统诊断和参数优选与节能、采气管柱的振动、管柱的冲击震动、膨胀筛(套)管力学分析、隔水管柱力学分析、振动波信号在管柱中的传播、管柱的磨损和腐蚀与冲蚀、管柱的剩余强度和疲劳强度预测等方向的进展与争论;展望了油气井杆管柱力学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硬脆性泥页岩水化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文章在分析泥页岩水化失稳基本结构的基础上,抽象出硬脆性泥页岩的物理模型,然后依据抽象出的物理模型,考虑钻井液滤液与页岩之间可能进行的各种物理化学反应,综合各种运移驱动力对滤液各组分运移的影响,以多孔介质传导(能量与物质)、吸附与扩散(水分子和水化离子)、双电层电场与电斥力为依据,建立起泥浆滤液在裂缝性泥页岩地层中的渗透运移规律及由此产生的水化应力和造成的地层强度变化的规律,最后落脚到应力、应变张量和破坏强度准则,形成了泥页岩水化稳定性的裂缝-孔隙双重介质分析模型系统。  相似文献   

13.
我国含油气盆地深层、超深层温度差异大,热演化历史复杂,目前关于温度及热演化历史对深层、超深层油气相态差异性及生烃历史的控制作用的研究较少且不系统。为此,在收集大量深层温度、压力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含油气盆地深层热演化历史复杂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温度、加热时间、压力对油气形成温度及相态的影响,划分了温度与压力关系类型;并在对深层、超深层热演化史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热历史类型盆地热演化史对油气生成及油气相态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盆地、不同地区深层油气相态差异大,主要受深层经历的温度、加热时间、加热速率、压力、烃源岩类型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温度是油气生成及油气相态分布最重要的控制及影响因素;(2)在快速增温、加热时间较短的情况下,深层、超深层在高温下仍然可能存在油藏及凝析气藏;(3)超压对生烃及烃类的高温裂解具有抑制作用;(4)深层温度与地层压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可划分为中低温高压型、高温高压型、中温中低压型3种主要类型;(5)深层、超深层热演化史可划分为后期快速沉降增温低地温梯度型、后期快速沉降增温高地温梯度型、中后期快速增温晚期抬升降温型、前期大幅度沉降快速增温中后期大幅度抬升剥蚀降温型4种类型,不同热演化史类型盆地的深层、超深层油气相态及成藏期早晚与油气前景不同。  相似文献   

14.
克拉通地块在演化过程中的活动性是大陆保存状态研究的核心内容,克拉通不同程度的活动性与油、气、煤、铀和盐类等矿产资源密切相关,制约着板内的地震活动,因此是能源、资源与环境研究的热点之一。以华北克拉通西部的鄂尔多斯地块为例,以地块内部的深井与高精度反射地震剖面为基础,揭示了鄂尔多斯地块的构造活动性,并将这种活动性称之为“活化”。研究表明,自中元古代以来,鄂尔多斯克拉通地块的活化表现在6个方面:①地块内部或周缘发育了中元古代、寒武纪—早奥陶世、石炭纪—早二叠世、中-晚三叠世与新生代等5期裂陷或伸展活动;②地块内部发育了中-新元古代、奥陶纪、晚石炭世、中-晚三叠世、早白垩世与中新世晚期—第四纪等6期岩浆活动,尤以长城纪、早白垩世岩浆活动为盛;③发育了7个时期的断裂系统及断层相关褶皱;④发育了长城系与前长城系、蓟县系与前蓟县系、震旦系与前震旦系、寒武系与前寒武系、奥陶系与前奥陶系、石炭系与前石炭系、三叠系与前三叠系、侏罗系与前侏罗系、白垩系与前白垩系、第四系与前第四系等10个区域性不整合面;⑤经历了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石炭纪—三叠纪与侏罗纪—白垩纪等4个构造沉降旋回,沉降中心发生明显迁移;⑥新生代地块周缘地区快速裂陷并沉降充填,内部则隆升剥蚀,地块周缘及内部均发生了一系列强震活动。鄂尔多斯地块的演化受周缘板块构造背景与深部构造活动的强烈控制,早白垩世的岩石圈可能经历了大规模减薄,新生代晚期地块北部的岩石圈发生活化和减薄,这与鄂尔多斯地块逆时针旋转、上地幔物质部分熔融及其沿周缘地堑系薄弱带上侵有关。鄂尔多斯地块已发生了较明显的活化,活化事件对成盆、成烃与成藏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沅江凹陷古近纪层序地层、沉积相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地震、测井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洞庭湖盆地沅江凹陷古近系古新统桃源组及始新统沅江组、汉寿组及新河口组进行层序地层和沉积相研究,首先可将古近纪划分为2个Ⅲ级层序、5个体系域,桃源组和沅江组构成层序I,汉寿组和新河口组构成层序Ⅱ。层序Ⅰ沉积于盆地断-坳期,与下伏上白垩统分水坳组多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彼此间为典型的Ⅰ型层序界面,发育冲积扇、河流、扇三角洲、滨-浅湖和半深相沉积,湖泊沉积范围广,湖相暗色泥岩沉积是盆地主要烃源岩。层序Ⅱ形成于盆地坳陷期,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河流、三角洲和滨-浅湖相沉积,之后凹陷开始萎缩。烃源岩主要发育于层序Ⅰ中部的湖进体系域中上部和高水位体系域中下部位置,并且集中在层序Ⅰ高水位体系域晚期和低水位体系域底部。凹陷深洼区发育的扇三角洲及湖泊三角洲砂体储层,是油气的有利勘探地区。  相似文献   

16.
页岩气开发、油气田含油污水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高含水油泥,其黏度大、比阻高、稳定性强,处理处置的瓶颈在于脱水效果差,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调质脱稳。为此,在分析高含水油泥的来源、物化性质、特点、对生产的影响及对环境的危害等基础上,介绍了高含水油泥的基本性质和调质脱稳技术的研究进展,回顾了化学法调质脱稳的技术原理、研究实例,对比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研究结果表明:①油泥脱水处理前应先进行调质脱稳处理以提高脱水效果;②影响高含水油泥脱稳的主要因素是多相乳化体系、油泥中有机物的性质和含量、无机质的主要成分、Cl-和pH值等;③实现高含水油泥的调质脱稳的原理是破坏其多相乳化体系,建议根据油泥的物质组成及性质、后续处理处置工艺与要求、处理剂的性质等因素确定适宜的方法 ;④选择的组合工艺既要实现高含水油泥的脱稳,又要尽可能回收矿物油且不增加油泥的质量,可采用不同化学法组合、化学法与物理法(超声、微波等)协同处理,或采用油泥调节器、油水分离器等高效分离设备强化调质脱稳,以提高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7.
油气藏盖层封闭性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盖层直接决定了油气富集规模,大中型油气田盖层岩性主要为泥岩、膏盐岩和碳酸盐岩。近几十年来,盖层封闭性研究在封闭机理与评价方法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不同学者先后提出了毛细管封闭、水力封闭、超压封闭和烃浓度封闭机理,针对不同封闭机理建立了盖层封闭性评价行业标准,在区带评价和勘探目标选择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传统盖层封闭性主要是静态评价,经历多期埋藏-抬升的盖层封闭能力是变化的。金之钧等建立了盖层封闭能力动态演化过程定量评价方法,利用埋藏过程孔隙度-毛细管压力、抬升过程渗透率-毛细管压力关系和OCR定量预测盖层毛细管封闭能力变化过程,为多期构造演化盆地油气富集规律研究提供了合理依据。基于对以上机理和方法的研究,指出断层、构造裂缝和水力裂缝是盖层完整性破坏的关键因素,明确了油气穿越盖层运移条件,为寻找次生油藏提供了思路。断裂和裂缝形成演化过程及其对盖层完整性破坏取决于盖层岩石力学特征,即盖层脆-韧性变形,基于泥岩密度和岩石力学特征建立了泥质岩脆-韧性变形转换判别方法;基于拜尔利摩擦定律和盖茨准则建立了膏盐岩脆-韧性变形转换判别方法,明确了断裂和裂缝在脆性、脆-韧性和韧性盖层中形成演化机理和对盖层破坏作用。现今,盖层封闭性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索,包括不同级别盖层对油气保存的影响,宏观地质因素对盖层封闭能力的影响,泥页岩岩石成岩阶段划分及封闭能力动态演化过程,盖层脆-韧性转化及破裂条件定量表征,深层断层对油气输导和保存,盖层完整性定量评价方法等。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收集、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有关套管设计、套管失效形式、失效原因,可靠性分析等方面研究文献资料之后,结合我国石油天然气钻井生产实际和石油套管的研究现状,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石油套管在设计、使用、维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套管的设计方法、套管的力学性能、使用环境等因素对套管工作寿命的影响及套管的主要失铲形式和失效原因。主国内外在套管设计及分析中应用可靠性技术的现状,为进一步开展套管可靠性研究提出的具体  相似文献   

19.
为了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的发展,遵从油气生产要素协同创造技术价值的基本特征,以及应对油气技术价值评估面临的重大挑战,基于分享经济、要素分配和技术创新等理论,从管理会计的视角探讨了我国油气技术价值分享理论体系的架构,确定了分享理论体系的设计思路与原则、建设目标和重要内容。研究结果表明:①油气技术价值分享理论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油气技术价值分享理论体系,为油气行业及国家有关部门准确评估油气科技绩效、提升激励水平,提供方法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②油气技术价值的分享本质、分享方式与方法、分享机制、分享管理等一系列理论构成了油气技术价值分享的理论体系。进而根据中国油气产业的现状,提出了促进油气技术价值分享理论建设的措施:①加快油气技术价值评估制度建设;②建立支持油气技术价值分享的管理会计体系;③强化技术价值评估的组织与人才管理;④建立油气技术价值化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加强技术价值评估成果的对外交流和传播平台建设。结论认为,建设油气技术价值分享理论体系有利于健全和完善油气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机制,可以为油气企业技术创新价值的评估和激励政策的制订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20.
依据渝东南—黔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露头、岩心、薄片和扫描电镜下裂缝系统的观察描述、特征参数和对应样品分析测试数据,深入分析并探讨了牛蹄塘组页岩裂缝的发育特征与主控因素及其对页岩含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牛蹄塘组页岩中发育不同类型的宏观裂缝和微裂缝,宏观裂缝以构造缝为主,主要为高角度的剪切缝、张剪性裂缝、压扭性裂缝及低角度滑脱缝;微裂缝主要为非构造成因的层间缝、粒间缝和粒内缝。岩心中宏观裂缝大部分被充填,充填物主要为方解石、泥质及黄铁矿。裂缝的发育主要受构造应力及构造部位、有机质含量、矿物成分及含量、岩性与岩石力学性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构造因素是裂缝发育最主要的控制因素,脆性矿物与有机质含量对页岩岩石力学性质与裂缝的发育具有重要影响。在良好保存条件下,裂缝的发育对牛蹄塘组页岩含气性与渗透性均具有贡献,而对渗透性的改善是其最主要的贡献。压扭与滑脱性裂缝缝面糜棱状矿物内部孔隙、裂缝发育,有效改善了页岩的孔渗能力。裂缝中方解石、石英等充填物内部发育开启的次级裂缝和溶蚀孔缝亦增加了充填裂缝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