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研究固体充填采煤充实率对控制导水裂隙带高度发育的影响,分析了固体充填采煤覆岩移动变形特征,借助等价采高理论套用经验公式对固体充填采煤不同充实率导水裂隙带高度进行预计。运用数值模拟软件,通过对不同充实率导水裂隙带高度的模拟,建立了固体充填采煤导水裂隙带高度新的预计方法,其结果与套用经验公式预计的结果相吻合。工业性实验表明:固体充填采煤可以有效控制覆岩移动变形,顶板岩层整体保持其完整性,在煤层采高为3.5 m,采空区充实率为85%时,导水裂隙带高度在10 m左右的范围内,实测与预计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固体充填采煤充实率对导水裂隙带高度的控制作用,分析了固体充填采煤覆岩移动变形特征,借助等价采高理论套用经验公式对固体充填采煤不同充实率条件下导水裂隙带高度进行预计。运用数值模拟软件UDEC对不同充实率条件下导水裂隙带高度进行模拟,建立了固体充填采煤导水裂隙带高度预计的新方法,其结果与经验公式预计的结果相吻合。工业性试验表明:当煤层采高为3.5m、采空区充实率为85%时,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在10m左右,实测与预计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某矿工作面实际地层剖面资料,建立计算模型,采用大型非线性有限元结构分析软件对煤层开采引起的采动效应进行模拟;并对煤层采动后的顶板岩层应力场进行分析,结合岩体强度准则最终确定工作面煤层采后导水裂隙发育规律及高度.经与矿区、井田等导水裂隙带高度经验计算公式预计结果对比,发现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邵寨煤矿2号、5号煤层重复采动面临的覆岩破断及两带发育高度问题,以及研究此情形下导水裂隙带演化规律,运用数值模拟计算方法,采用3DEC数值模拟软件,通过对近距离煤层条件下工作面的回采进行模拟实验,获得导水裂隙带的演化趋势,以及工作面回采结束后的两带最终发育高度。模拟结果表明,导水裂隙带高度沿工作面倾向是从零开始逐渐增加的,最终当工作面回采360 m时,导水裂隙带高度增加至100 m,而走向导水裂隙带初始为煤2层采动造成的高度为78 m,随着煤5层的回采导水裂隙带高度保持不变,当工作面回采至220~260 m时向上延伸至100 m,随后继续保持稳定,导水裂隙带最终发育高度为100 m,贯穿了延安组岩层达到安定组岩层但并未到达洛河组含水层,可以保障井下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5.
《煤炭技术》2016,(10):206-208
以色连煤矿河床下煤层开采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计算、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2_(-2)上煤层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进行研究。观测及模拟结果表明,色连煤矿2-2上煤覆岩导水裂隙带最大发育高度73 m,为矿井防治水和保水采煤提供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6.
7.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确定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采用三维数值计算的方法,根据塑性条件、破坏准则、位移及应力判别,同时结合覆岩移动、应力分布和塑性区域分布规律,分析比较了在工作面回采过程中沿工作面走向和倾向的冒落带和裂隙带发育高度。得出沿走向模型的冒落带高度约17.7 m,导水裂隙带高度约33.7 m;沿倾向模型的冒落带高度约20.2 m,导水裂隙带高度约33.8 m。实践证明,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预测冒落带和裂隙带发育高度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鹤壁煤业集团公司八矿井田11033工作面为例,在工作面上方地表沿煤层走向和倾向布置两条观测线,施工7个水文钻孔,根据钻孔中水位变化、冲洗液消耗量大小及岩芯破碎程度综合分析,确定了深埋近露头煤层开采后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和分布形态。导水裂隙带发育的最大高度是由工作面煤层顶板特有的岩性组合及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决定的。这一观测成果直观准确,为八矿井田乃至鹤壁煤田二1煤层露头防水煤柱留设提供了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9.
《煤炭技术》2015,(12):107-109
研究表明,覆岩导水裂隙带的形成与岩层的层向拉伸变形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可以将岩层层向拉伸率ε作为判断岩层裂隙发育的指标。在现场实测的基础上,通过对覆岩岩层结构分析与岩层层向拉伸率的计算,可以精确确定浅埋厚煤层开采后导水裂隙带发育到的岩层层位及其高度。  相似文献   

10.
李聪然 《采矿技术》2018,18(1):44-46,55
采煤导水裂隙带高度是影响煤炭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对矿井水害防治和老采空区再利用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工程施工中,需要对导水裂隙带高度进行测量与预测。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对常用的导水裂隙带高度测量方法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钻孔探测和物理探测2大类,并对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东部地区的煤矿对于建筑物下压煤广泛采用井下充填开采.针对充填开采覆岩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问题,采用井下打仰上孔双端堵水观测技术,对唐口煤矿9301充填开采工作面进行了覆岩破坏探测,通过分析基准孔、采后钻孔分段注水观测数据,确定了充填开采导水裂缝带高度值及裂采比.通过采用数值模拟软件UDEC,模拟得到了充填开采工作面不...  相似文献   

12.
《煤炭技术》2017,(5):203-205
以矿压理论、"上三带"理论为基础,从岩层碎胀特性及岩层组合运动出发分析,分别推导出了垮落带高度为(2.17~1.67)倍的采高、裂隙带高度为(6.67~10)倍的采高,从而推导出了导水裂隙带的初步预计高度为(8.34~12.17)倍的采高,依据煤矿地质条件和开采条件进行具体分析,得到导水裂隙带最终预计高度,并得到了现场实测验证。  相似文献   

13.
反程序开采的导水裂隙带高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反程序开采必要性的基础上,通过现场探测,研究了反程序开采的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为反程序开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大量实测数据的基础上探究了经验公式法的局限性并基于理论层面分析了BP神经网格法局限性。探究了支持向量机计算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的优势,根据43个收集到的顶板裂隙带发育高度实测数据,依照参数获取简便,与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相关性相对较高的原则,以采高、顶板覆岩强度以及开采方式作为特征因子,建立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回归模型。利用模型预测了谢桥1121工作面及白庄7507工作面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结果表明:运用SVM回归模型预测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煤炭技术》2017,(6):176-178
为了提高大采高开采条件下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准确度,结合BP神经网络模型,通过进行导水裂隙带高度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建立了以采高和岩性为主要影响因素的BP网络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模型,并通过实例对模型效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6.
导水裂隙带的影响因素研究与高度预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新的参数即硬岩岩性比例系数,代替顶板岩层单轴抗压强度,避免了现行规范中坚硬、中硬、软弱、极软弱顶板类型划分时单轴抗压强度统计不确定问题,及未反映顶板软硬岩层组合结构问题。以导水裂隙带实测数据为基础,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导水裂隙带高度与各影响因素间的相关关系,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得到导高与多因素之间的统计关系式,并用于兖矿巨野赵楼矿首采面的导水裂隙带高度预计,为顶板水害预测和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煤层开采后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矿为安全开采煤炭资源,采用经验公式预计和计算机数值模拟方法,按规划设计开采煤层厚度分别研究了单独开采16#煤、17#煤后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采用经验公式计算为36.1m和29.7 m;采用计算机模拟方法计算为37.1 m、26.9m。研究了按规划设计开采煤层厚度将16#煤、17#煤全采后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为41.7 m。  相似文献   

18.
含钒页岩矿床开采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上横山多层含钒页岩矿床开采进行了离散元数值模拟,通过曲线估计得到了导水裂隙带高度随开采深度、矿体倾角、分段高度和开采厚度4个影响因素变化的发育曲线;设计了4因素3水平数值模拟正交试验,通过对正交试验结果的极差分析确定了各因素对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的影响程度依次为矿体倾角>分段高度>开采厚度>开采深度;对比分析表明在试验水平内将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计算经验公式应用于多层含钒页岩矿床开采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的计算中缺乏合理性;将极差作为各单因素对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影响的权重,结合曲线估计结果建立了多因素变化的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的预测函数。  相似文献   

19.
《煤矿安全》2017,(9):39-42
为了研究侏罗系煤开采导水断裂带高度,首先基于区域侏罗系煤层开采导水断裂带高度实测数据,分析认为其与现行规范经验公式计算结果存在较大差异;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适用于研究区导水断裂带高度预测的多元非线性公式。然后考虑大规模煤层开采顶板工程地质参数动态变化特征,选用RFPA软件,以金鸡滩煤矿为例,模拟分析了侏罗系煤层大采高综放开采顶板变形破坏动态过程及裂隙发育高度。结果表明:多元非线性公式预计误差较其他公式小,采用多元非线性公式预计金鸡滩矿综放工作面导水断裂带高度为176.68 m,数值模拟结果为174.80 m,二者较为相符。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影响导水裂隙带高度的因素,并将其分为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构建了导水裂隙带高度影响因素体系。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并选取煤层厚度、顶板岩性、煤层倾角、覆岩硬度、工作面斜长、推进速度、岩体碎胀性作为主要因素用于导水裂隙带高度的预测,为了简化预测模型,加快计算速度,在确定的采矿地质条件下可忽略次要因素。预测结果表明,简化的BP神经网络模型能够满足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的准确度需要,该预测方法可为水体下采煤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