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不同制油工艺对亚麻籽油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糟帆  丁彩云  马玉婷  刘慧燕  傅婧 《中国油脂》2022,47(9):13-18+25
为比较不同工艺制取的亚麻籽油品质及抗氧化活性,分别以索氏提取法、冷榨法和热榨法制取亚麻籽油,测定亚麻籽油得率、基本理化指标、生育酚含量、脂肪酸组成、挥发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索氏提取法亚麻籽油得率最高,为52.77%,热榨法亚麻籽油得率显著高于冷榨法;冷榨亚麻籽油色泽、脂肪酸组成较佳,α-亚麻酸含量高达54.49%;索氏提取亚麻籽油总生育酚含量最高,为450.79 mg/kg,冷榨和热榨亚麻籽油的总生育酚含量相当;索氏提取和冷、热榨亚麻籽油挥发性成分分别为21、17种和34种,5种为共有成分,其中(E,E)-2,4-庚二烯醛是冷、热榨亚麻籽油的特征风味物质;冷榨亚麻籽油具有较强的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而热榨亚麻籽油具有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二者铁还原力相当,索氏提取亚麻籽油具有较强的铁还原力。综上,不同制油工艺对亚麻籽油的品质及抗氧化活性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我国亚麻籽油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政 《中国油脂》2020,45(9):134-136
随着人们对亚麻籽油认识的加强,亚麻籽油市场消费快速增长。对我国亚麻籽种植面积、产量、进口量,亚麻籽的综合利用情况进行了阐述,重点介绍了亚麻籽油的生产工艺,指出了我国亚麻籽油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3.
冷榨亚麻籽油吸附精炼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冷榨亚麻籽油在储存过程中品质劣化等问题,研究采用冷冻脱蜡、固体吸附物理精炼方法对新鲜冷榨亚麻籽油进行处理,并进行4℃和35℃储存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助熔剂煅烧硅藻土对新鲜冷榨亚麻籽油吸附处理并冷冻后离心,可以很好地避免冷榨亚麻籽油在储存过程中产生沉淀,并部分抑制苦味物质的生成;吸附精炼后获得的冷榨亚麻籽油各项质量指标满足GB/T8235—2008一级油质量标准要求;存放温度对亚麻籽油品质有很大影响,低温存放大大延长冷榨亚麻籽油保质期。  相似文献   

4.
以脱壳油茶籽为原料,对比研究了冷榨法、浸出法、水酶法和热榨法(100、130℃)4种工艺对油茶籽油酸值、过氧化值、氧化稳定指数、脂肪酸组成、微量营养成分、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水酶法制得的油茶籽油酸值(KOH)最低(0.51 mg/g),过氧化值最高(5.89 mmol/kg),氧化稳定指数最低(0.77 h);130℃热榨油茶籽油中多酚、角鲨烯和总甾醇含量最高,分别为25.5、151.89、3 297.26 mg/kg;浸出油茶籽油中β-胡萝卜素和生育酚含量最高,分别为10.33、524.90 mg/kg;水酶法油茶籽油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最低,抗氧化性最差。  相似文献   

5.
对6种制油工艺所得的普通油茶籽油进行了质量安全指标及活性成分的检测。结果表明,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的品质和活性成分有明显的影响:油茶籽剥壳后液压榨所得油茶籽油的品质最好,其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最低,分别为2 mgKOH/g和0.01 g/100 g,且油色较浅,色值R 3.0,Y 33.9,脂肪酸中油酸含量最高;从活性成分来看,油茶籽全籽液压所得的油茶籽油中α-生育酚含量和角鲨烯含量均为最高,为17.8mg/100 g,油茶籽剥壳后液压所得油茶籽油中β-谷甾醇含量最高;压榨方式所得的油茶籽油苯并(a)芘超标的风险很小,是一种较为安全的制油方式;与螺旋榨相比,液压榨温度较低,较好保持了油茶籽油中固有的成分,保留了原有的生物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亚麻籽及亚麻籽油的主要成分及营养功能,阐述了亚麻籽低温冷榨制油的工艺过程,并对各关键工序进行了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7.
李铭  王国庆  唐璎 《食品安全导刊》2023,(5):98-101+105
本文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亚麻籽油煎炸马铃薯条过程中油品质量的变化,同时结合感官分析、酸价和极性组分检验项目确定亚麻籽油煎炸使用极限。研究表明,煎炸30 h是三维荧光光谱的变化结点,与理化指标得到的煎炸使用极限具有一致性,说明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可初步判断煎炸使用极限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沙棘油的特性及其制油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对沙棘油的理化指标及特性进行了较详尽的说明。叙述了我们针对沙棘油的这一特性而专门研制的沙棘油生产专用线的特点。结果表明,此新工艺具有工艺路线短,投资少,油中残溶低及出油率高等特点,其完全满足了最大限度地保留沙棘油中生理活性成份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以葡萄籽为原料,分别采用亚临界流体萃取法、超临界CO_2萃取法、溶剂浸提法、冷榨法和热榨法提取葡萄籽油,研究不同制油工艺对葡萄籽油酚类物质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亚临界油多酚含量最高,总酚含量为418.56 mg/kg,类黄酮含量为155.60 mg/kg,黄烷-3-醇含量为75.50 mg/kg;超临界油多酚含量最低,总酚、类黄酮和黄烷-3-醇含量分别为23.15、0.87、5.81 mg/kg。对葡萄籽油中7种单体酚定量分析可知,亚临界油酚类物质含量相对其他工艺普遍偏高,其没食子酸、表儿茶素、儿茶素含量分别为625.09、650.35、565.40μg/100 g;热榨油的原儿茶酸含量最高,为541.56μg/100 g。DPPH、ABTS、ORAC和Fe~(3+)还原实验表明,亚临界油抗氧化活性最强;除原儿茶酸外,葡萄籽油酚类物质与抗氧化活性呈显著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常规煎炸条件下,经过不同煎炸时间的亚麻籽油营养成分、理化指标及有害物质含量,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对其煎炸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未经煎炸的亚麻籽油不饱和度达81.77%,其α-亚麻酸的含量为47.50%,是一种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高营养价值的食用油。亚麻籽油在170 ℃连续煎炸60 h(5 d)过程中,亚麻籽油的色泽、酸价、过氧化值、折光指数、羰基价、极性组分、生育酚含量、脂肪酸组成均有显著(P<0.05) 变化,煎炸全程没有产生苯并(α)芘;5种主要脂肪酸(α-亚麻酸、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含量均呈下降趋势,C17:0以下的五种饱和脂肪酸(辛酸、癸酸、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含量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余脂肪酸呈下降趋势。通过煎炸性能分析,煎炸35 h后的亚麻籽油的酸价超过国家限量,其他项目均在国家限量范围以内,经综合评估30 h基本到达亚麻籽的煎炸使用极限,在30 h的煎炸时间内是一种健康良好的煎炸用油。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检测油茶籽及其压榨油和饼粕中12种金属元素含量,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差别分析等多元分析,研究3种制油工艺(液压压榨、双螺杆压榨和索氏浸提)对油茶籽中金属元素的迁移的影响。结果显示,油茶籽中含有丰富的金属元素,而K元素含量最高达9431μg/g;制油工艺能影响油茶籽油中微量元素和重金属的含量,对迁移率影响从大到小顺序为索氏提取>双螺杆压榨>液压压榨;油茶籽中的金属元素主要转移到了饼粕中,油中金属元素迁移量较少,索氏提炼的油中微量金属元素、重金属含量高于其余两种压榨油;不同制油工艺主要影响油茶籽油中Ca、Mg、Na、Mn、As元素含量,对Fe元素含量影响最小,且油中Ca、Mg、Na、M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As与它们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不同制油工艺(浸出法、普通螺旋压榨法、水酶法、超临界CO_2萃取法)对文冠果油特性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浸出法的文冠果油得率最高且色泽最浅,水酶法文冠果油水分及挥发物含量最高,普通螺旋压榨法文冠果油酸值最低,水酶法文冠果油过氧化值最低;文冠果油中不饱和脂肪酸以油酸、亚油酸为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以水酶法的最高,浸出法文冠果油中生育酚、甾醇含量最高;62℃烘箱实验中,文冠果油的酸值变化均不大,过氧化值呈指数下降,生育酚的含量下降;烘箱实验前后,超临界CO_2萃取的文冠果油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大,烘箱实验后,4种方法制取的文冠果油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都很低。  相似文献   

13.
以花生仁为原料,对比研究了冷榨法(60℃)、热榨法(150℃)和水酶法3种制油工艺对花生油色泽、酸价、过氧化值、氧化稳定指数、脂肪酸组成、微量活性成分(生育酚、多酚及角鲨烯)、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水酶法制得的花生油色泽(Y19. 5R1)最浅,酸价(KOH)((0. 66±0. 05) mg/g)最高,过氧化值((2. 05±0. 00) mmol/kg)最低,氧化稳定指数((3. 95±0. 11) h)最高,油酸含量最高((50. 73±0. 43)%);热榨花生油中α-生育酚、总生育酚和多酚含量最高,分别为(124. 57±0. 03) mg/kg、(206. 61±3. 24) mg/kg、(44. 27±2. 60)mgGAE/kg;冷榨花生油中角鲨烯含量最高,为(477. 20±10. 31) mg/kg;热榨花生油清除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能力最强,抗氧化性最好。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不同制备方法对烟籽油品质的影响,采用冷榨和热榨两种方法制取烟籽油,对两种方法的出油率,油的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和主要脂质伴随物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热榨法制备烟籽油的出油率更高,油的颜色较深,酸值和过氧化值明显高于冷榨油,不皂化物和碘值稍高于冷榨油。冷、热榨油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没有差别,但冷榨油的植物甾醇、角鲨烯和维生素含量明显高于热榨油。研究结果为下一步针对烟籽油的性质和成分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将南瓜籽制油工艺分为压榨法、萃取法、水酶法三大类,并依据此分类对当前南瓜籽制油工艺及各工艺优、劣势进行综合论述。同时,对南瓜籽制油工艺在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获得高品质南瓜籽油及推进南瓜籽油产业成熟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不同制油方法对青海亚麻籽油品质及货架期的影响,对青海亚麻籽分别进行焙炒、烘烤、高压高温湿热、脱胶、真空冷冻干燥前处理,再分别采用螺旋压榨法和液态静压法制油,测定亚麻籽油出油率、过氧化值、酸价、水分及挥发物质量分数、脂肪酸含量、挥发性组分相对含量、总酚含量,并利用Schaal烘箱法建立亚麻籽油氧化动力学模型预测货架期。结果表明,焙炒螺旋压榨法制得的亚麻籽油出油率、总酚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组,过氧化值、酸价、水分及挥发物质量分数均低于其他处理组,模拟预测货架期最长,为353 d。焙炒螺旋压榨法制得的亚麻籽油挥发性组分种类最多,为72 种,其他制油方法制得的亚麻籽油挥发性组分为40~60 种,不同制油方法对亚麻籽油挥发性组分影响明显。此外,亚麻籽油5 种主要脂肪酸中亚麻酸含量最高,为54.71~61.03 g/100 g,不同制油方法对亚麻籽油脂肪酸含量影响不明显。综上,与其他方法相比,焙炒螺旋压榨法制得的亚麻籽油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低温压榨、高温压榨和超声波辅助溶剂提取3种不同制油工艺对酸木瓜籽油提取率、成分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对木瓜籽油脂肪酸组成和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采用schaal烘箱法加速氧化,以酸价和过氧化值为指标对木瓜籽油氧化稳定性进行评估。结果 超声波辅助溶剂提取法出油率最高,其中不同溶剂提取以二氯甲烷最佳,出油率达44.21%;不同制油工艺对酸木瓜籽油脂肪酸组成影响很小,共鉴定出7种脂肪酸,相对含量最高的是油酸,其次是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比可达80.35%;在酸木瓜籽油中鉴定出47种挥发物,以烷烃类为主,溶剂法与压榨法制取的木瓜籽油挥发物组成差异较大,其中以2,4-二叔丁基苯酚和反式角鲨烯为首,溶剂法制得的油中2,4-二叔丁基苯酚占比为23.94%,反式角鲨烯占比为4.14%,而由低/高温榨取法制得的油中2,4-二叔丁基苯酚占比分别为3.20%和2.77%,反式角鲨烯占比分别为29.15%和23.38%;低温压榨制油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  相似文献   

18.
对优质油菜籽制油工艺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郑竟成 《中国油脂》2001,26(5):38-39
提出了“优质油菜籽资料综合开发产业化”研究课题中较适宜的制微工艺流程,实施该工艺技术的可行性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番茄籽中含有25%~28%的脂肪,可作为油料植物用于榨油;番茄籽油属于油酸一亚油酸类油脂,其人体必需脂肪酸——亚麻油酸含量度其天然维生素E的浓度较高,可作为一种良好的保健植物油。本文论述了国内关于番茄籽油的性质度其制取工艺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通过SD大鼠生长、消化代谢等的观察和测定,对不同制油工艺所得芝麻饼的营养生理功能进行评价.以大豆粕(对照)和3种不同制油工艺(低温压榨、低温压榨熟制、高温热榨)所得芝麻饼作为饲料蛋白来源制备人工半合成饲料饲喂生长期SD大鼠,进行生长代谢试验.结果表明:传统的芝麻高温焙炒制油工艺所得芝麻饼组饲料蛋白质的消化率、生物价、利用率和效能比值等几项指标均为最低水平,而低温压榨制油工艺所得冷榨芝麻饼因更多地保留了芝麻蛋白的营养成分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其消化吸收利用程度均显著优于高温制油工艺所得的芝麻饼,具有与大豆粕相当的营养价值,能很好地满足动物机体营养需要,是优良的植物蛋白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