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铸造技术》2019,(1):85-88
高炉炉缸、炉底的侵蚀危害着工厂的经济效益和广大工人的生命安全。为有效的避免灾难的发生,采用两点法结合大长板理论以及长圆筒理论,对高炉炉缸,炉底的侵蚀程度进行简单计算。结果表明,获得了炉缸、炉底遭受侵蚀的形貌及侵蚀范围,为高炉采取保险措施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沙钢宏发1#高炉(2 500 m3)在2011年年初大修,发现炉缸侧壁在竖直方向呈现出巨大的三角形侵蚀,侵蚀最大处位于炉壳拐点部位,不同于传统的"象脚型"侵蚀。为了调查炉缸部位三角形侵蚀的原因,对炉缸的热应力分布进行了分析,发现竖直方向的正应力对炉缸的侵蚀影响较大,热应力首先集中在炉缸侧壁靠近底部的地方,侵蚀逐渐向碳砖方向发展,当碳砖完全暴露于铁水中后,在残留陶瓷杯和碳砖交界处产生了一条裂纹,该裂纹逐渐向上发展至炉壳拐点上方,待裂纹停止后,随着铁水的流动和有害元素的破坏,炉缸部位逐渐形成了巨大的三角形侵蚀。  相似文献   

3.
炉缸内铁液环流对炉缸内衬的侵蚀有重要影响,而导致铁液环流的主要因素则是死焦柱的存在。为此,根据炉缸内实际尺寸,运用质量和动量守恒方程来模拟计算,研究了不同死焦柱类型和位置的高炉炉缸剪应力的变化;由于铁液环流对炉缸的侧壁以及炉缸侧壁与炉底交界部位的冲刷作用较强,因此在炉缸侧壁和炉底位置修砌一道环形档坝,观察其对炉底剪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炉底出铁口近端受到的剪应力较大,而在出铁口远端炉底剪切应力最小;死焦柱浮起时,炉底剪应力减小;焦炭自由区越大,炉底剪应力越小;增加档坝可以有效的减轻炉底受到的剪应力,炉底剪应力越大,增加档坝后减轻的炉底受到的剪应力值越大。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单介绍了本钢新一号高炉炉缸侵蚀模型的开发原理,及开发炉缸侵蚀模型的重要性及应用条件。并对其在新一号高炉上的应用效果做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5.
针对唐钢1号高炉年修以来炉缸炉底温度迅速升高及炉缸水温差异常升高的情况,文章通过从开炉达产到具体操作过程分析并列出了几个可能导致前者的主要因素,然后根据主要成因通过采取配加钒钛矿、增加炉缸冷却强度、堵炉缸侧壁温度高的上方风口、加强炉前出铁组织、增加炉底测温点、调整操作制度、加强原燃料管理、炉缸定期灌浆等措施和手段,炉缸炉底温度得到有效控制,同时炉况稳定顺行,并在炉缸维护的过程中亦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技术条件,对高炉的护炉与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炼铁高炉是一种连续生产的设备。高炉的寿命(从开炉到大修的时间)平均为4-8年。炉内温度很高,炉缸经常贮有 1400℃以上的铁液,(?)砌高炉的耐火砖,由于长期受到液体炉渣的侵蚀和冲洗炉墙的热气体的破坏作用等,使炉墙磨损减薄,甚或软化  相似文献   

7.
万纾民 《金属学报》1959,4(3):195-205
本文用有限汉克尔变换计算了炉底衬料的导热性及其厚度、冷却情况以及缸温等对炉底温度场的影响。计算的结果均用曲线来表明。这些结果指出:在多层结构的炉底中,最内层衬料的导热性愈小,而愈靠外层的导热性愈人,则炉底的温度梯度愈陡,热损失也愈小;冷却情况的好坏及缸温的高低对炉底温度场的好坏均有很大的影响。所得结果对炉缸、炉底的合理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文内指出应该进一步研究炉底1150℃的位置与炉缸内外径及各层衬料厚度的关系;死铁层的深度对炉底温度场,尤其是1150℃的位置以及炉底底部中心处的温度等的影响也应进一步研究。 作者认为:当用导热性较大的衬料(如碳砖)作最内层衬料时,其厚度很可能有一临界值。所谓“临界厚度”,意即当小于此厚度时,则遵守“最内层衬料的导热性愈小,炉底的温度则愈低”的原则;超过此厚度后,则反之。 在多层结构(如双层结构)的炉底中,下部的导热性较大的衬料层具有“过渡的”冷却作用,而且有一个有效厚度,此厚度很可能是下层衬料与上层衬料导热性之比的递减函数。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有限汉克尔变换计算了炉底衬料的导热性及其厚度、冷却情况以及缸温等对炉底温度场的影响。计算的结果均用曲线来表明。这些结果指出:在多层结构的炉底中,最内层衬料的导热性愈小,而愈靠外层的导热性愈人,则炉底的温度梯度愈陡,热损失也愈小;冷却情况的好坏及缸温的高低对炉底温度场的好坏均有很大的影响。所得结果对炉缸、炉底的合理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文内指出应该进一步研究炉底1150℃的位置与炉缸内外径及各层衬料厚度的关系;死铁层的深度对炉底温度场,尤其是1150℃的位置以及炉底底部中心处的温度等的影响也应进一步研究。作者认为:当用导热性较大的衬料(如碳砖)作最内层衬料时,其厚度很可能有一临界值。所谓“临界厚度”,意即当小于此厚度时,则遵守“最内层衬料的导热性愈小,炉底的温度则愈低”的原则;超过此厚度后,则反之。在多层结构(如双层结构)的炉底中,下部的导热性较大的衬料层具有“过渡的”冷却作用,而且有一个有效厚度,此厚度很可能是下层衬料与上层衬料导热性之比的递减函数。  相似文献   

9.
英国钢铁公司雷德卡厂1号高炉有效容积为4573m3,炉缸直径为12m。这座高炉在生产过程中,有一段时间炉缸壁热电偶指示的温度从正常值150℃连续不断地升高到250℃,每天升高5~6℃。据计算,原来厚1.1m的炉缸碳砖被侵蚀后,其残存的厚度在局部地方仅剩0.2m。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厂采取了加钛铁矿的措施,试图生成T汇/TIN固溶体,在炉缸壁上形成钛化物保护层。按每吨生铁加12kg的比例往高炉中加入钛铁矿,l个月后钛铁矿累计火炉量达3806t,这时炉壁的温度才降低到正常值,高炉恢复正常。这说明,高炉加钛铁矿能在炉缸砖村上形成钛化物保…  相似文献   

10.
高炉操作条件发生变化时,高炉炉温相应地.要发生变化,如何稳定炉温从而稳定炉况,一直是高炉操作的中心问题。众所周知,高炉下部是炉芯死焦层,当高温煤气充分流过死焦层时,死焦层处于活跃状态,于是使炉缸温度升高。反之当操作条件变化使死焦层透气性变差时,高温煤气不能充分通过时,死焦层处于呆滞状态,于是使炉缸温度下降。炉缸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高炉顺行,以前利用上下部调剂手段对炉温进行控制,所需要时间长,影响高炉冶炼指标。日本钢管公司发明了一种控制高炉炉温的新方法,其特点是控制效果能快速呈现,其关键是利用一…  相似文献   

11.
12.
13.
论述了CAD技术中参数化设计的三种建模方法,重点介绍了基于特征的参数化建模原理。在此基础上,分析机械设计中的机构结构,归纳出其零件的几何特征构成。设计了机构CAD图形库,并提出了该图形库生成步骤和人机交互界面。  相似文献   

14.
刘兴  赵霞 《表面技术》2008,37(1):37-39
采用激光辐照对FeCrAlW电弧喷涂层的组织进行致密化处理,借助扫描电镜和X衍射对涂层的组织进行了分析.测试了涂层的显微硬度.结果表明:涂层组织致密度提高,孔隙率明显降低.随着激光扫描速度的增加,涂层的显微硬度降低.在较低的扫描速度下,涂层与基体之间形成互熔区,涂层与基体之间产生良好的冶金结合.  相似文献   

15.
16.
扫描电镜观察显示胫骨是一种由羟基磷灰石和胶原蛋白组成的自然生物陶瓷复合材料.羟基磷灰石具有层状的微结构并且平行于骨的表面排列.观察也显示这些羟基磷灰石层又是由许多羟基磷灰石片所组成,这些羟基磷灰石片具有长而薄的形状,也以平行的方式整齐排列.基于在胫骨中观察到的羟基磷灰石片的微结构特征,通过微结构模型分析及实验,研究了羟基磷灰石片平行排列微结构的最大拔出能.结果表明,羟基磷灰石片长而薄的形状以及平行排列方式增加了其最大拔出能,进而提高了骨的断裂韧性.  相似文献   

17.
18.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general features of the functional methods of electrohydropulse, pulse electrocurrent, and magnetic pulse treatment processes of the melt in order to positively vary its crystallizaton ability.  相似文献   

19.
Conclusion In alloy Fe-42% W atomized with a cooling rate during solidification within the limits from 5·103 to 1·105°C/sec with the maximum cooling rate (not less than 105°C/sec) precipitation of -phase (Fe7W6) from the liquid melt is suppressed. In granules of alloy obtained with a high solidification rate it is possible to achieve total dissolution of tungsten in solid solution (42%). Subsequent heating causes precipitation of -phase in dispersed form.I. P. Bardin Central Scientific-Research Institute of Ferrous Metallurgy (TsNIIChERMET) Moscow. Translated from Metallovedenie i Termicheskaya Obrabotka Metallov, No. 9, pp. 34–36, September, 1990.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中国高等教育施化力培育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从化层、化型、化向与化力等方面考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应然本质属性 ,描述与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化潮流中表现出的发展态势 ,针对种种态势提出中国高等教育核心施化力培育战略 ,以使中国高等教育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真正地走向国际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