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艳峰 《山西化工》2023,(8):153-154+157
32503底抽巷巷帮及底板均为软岩、裂隙发育且岩体遇水膨胀软化,导致巷道围岩变形量大,原采用的U型钢+锚网索支护难以满足巷道围岩控制需要。在对32503底抽巷围岩岩性以及巷道围岩变形特征分析基础上,提出采用锚注支护技术控制围岩,具体采用注浆锚索、注浆锚杆提高巷帮、底板岩体整体承载能力及稳定性,降低围岩变形量,并对锚注支护具体方案进行设计。现场应用后,32503底抽巷锚注支护段围岩变形量整体较小,巷道断面可满足后续使用需要。  相似文献   

2.
曹明 《河北化工》2013,(5):133-135
为解决恒源煤矿深部架空乘人车硐室断面大、构造复杂、含水多等因素带来的支护难题,基于圆形巷道塑性区理论,分析架空乘人车直墙半圆拱形巷道围岩控制的关键,采用锚网索支护技术,并总结了施工过程中支护的关键技术要点。结果表明:在锚网索联合支护下,硐室围岩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3.
深部开采时地质构造、地应力等对巷道围岩控制影响更趋明显,特别是大断面硐室掘进时围岩变形控制更趋困难。为了给矿井深部开采创造良好条件,以6采区变电所围岩控制为研究对象,针对底鼓变形量过大导致变电所无法正常使用问题,在对底鼓原因进行分析基础上提出采用预注浆+锚索加固方式控制围岩变形,并进行现场应用。结果表明:通过注浆以及施工锚索后,采区变电所底板泥岩承载能力及稳定性得以显著提升,底鼓防治措施实施完成30d后底鼓变形量基本稳定,最大底鼓量控制在17mm以内,取得较高的底鼓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韩明亮 《河北化工》2014,(12):88-90
深井软岩巷道支护是目前矿压界的支护难题之一。依据现场工程实践,通过设计合理有效的支护方案且对巷道支护参数进行优化。采用以注浆锚杆与注浆锚索为主的锚注联合支护巷道两帮,并施加以底板反底拱,及时监测矿压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注浆锚杆与锚索在深井软岩巷道围岩控制中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巷道反底拱能够有效控制深井巷道底鼓。  相似文献   

5.
基于某矿采区回风巷道围岩具体的工程地质情况,探讨了工作面巷道的临时和永久支护方式。对其巷道进行锚杆、锚索支护参数分析并提出支护设计要求。3117回巷断面为:宽5m×高3.2m,掘进长度700m,该巷道沿底板掘进。本巷道施工层位为3#煤层,工作面水平标高为+439m~+479m。采用锚杆+金属网+钢筋托梁+锚索联合支护。详述了采区回风巷工作面锚杆、锚索施工工艺步骤,对于相同条件下的巷道围岩锚杆、锚索支护施工起到了参考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技术和经济的效益。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大断面软岩巷道底板底鼓现场情况了解,分析大断面软岩巷道底板岩体所受的应力特征,提出一种控制大断面软岩巷道底板底鼓的有效措施。不仅为我公司高地应力岩巷底板大变形大断面软岩巷道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而且还为同类矿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矿井开采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开采深度在不断增加,要求采区硐室(水泵房等硐室群)的尺寸加大且硐室位于采区下部高应力环境中,这些变化使得深部大断面硐室的布置及支护逐渐成为制约深部开采的瓶颈。针对这一问题,将大断面硐室布置在深部采空区下,避开围岩垂直应力集中区,采用锚杆索喷及锚杆索喷混凝土等联合支护方案。经研究实践表明,围岩变形量在可控范围内,支护效果显著,为矿井深部开采大断面硐室的布置与支护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某矿1307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巷道底板注浆加固的机理,并采用FLAC3D对巷道无支护、底角锚索、注浆锚杆和注浆锚索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垂直位移图得到采用注浆锚索效果最优,并分析了注浆锚索的参数。对底板支护效果进行效果检验,结果表明,采用注浆锚索提高了底板围岩强度,有利于矿井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采煤行业相关工程技术不断进步,在提升产业效率和安全性方面取得了不错成绩。其中,联合支护顶板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在大断面巷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山西某煤矿巷道顶板支护工程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大断面巷道联合支护顶板控制技术要点,确定了以预应力锚杆、钢筋网结合预应力锚索联合支护的方案,并对这种联合支护的效果进行分析,表明其能够对巷道顶板形变进行有效控制,有很强的支护及抗震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高地应力回采巷道地质条件基础上,对巷道出现底鼓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并以31002回采面材料巷底鼓防治为工程背景,采用强化顶板及两帮支护,底板采用自钻式锚杆进行支护、适时施工大直径卸压钻孔,有效的对底板底鼓进行了防治,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李广明 《河北化工》2014,(3):95-96,99
针对矿井深部延伸带来的矿压显现、前掘后修、制约生产的问题,依据锚杆支护理论,以云驾岭矿为例,探索高应力松软煤层巷道支护技术。通过优化支护参数,提高支护强度,优化锚索加固、底板注浆锚索加固、煤帮化学注浆等工艺,对巷道进行全空间加固,达到了有效支护巷道、发展锚杆支护技术目的。  相似文献   

12.
闫春光 《山西化工》2023,(8):158-159+165
深部综放工作面回采巷道面临围岩变形量大问题,特别是巷道底板为承载能力偏低的软岩时,在采动压力、地应力等多因素叠加作用下容易出现底鼓量大问题。以21303综放工作面回风巷底鼓控制为背景,在对底鼓原因分析基础上提出综合采用卸压孔+底板注浆+强化围岩支护方式控制底鼓,在实体煤帮布置2个孔深8 m的大直径卸压孔、在底板中部布置1个孔深4 m的大直径卸压孔;在巷帮、顶板分别增设锚杆、锚索补强加固,底板布置2个注浆孔注浆。现场应用后,21303综放工作面回风巷底鼓问题得以较好解决,底鼓量最大控制在106 mm mm以内,可满足巷道使用需要。  相似文献   

13.
大断面巷道支护对煤矿工程的安全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大断面巷道支护技术的内涵为切入点,简单介绍了大断面巷道支护技术在煤矿工程中的优势,并对大断面巷道支护技术在煤矿工程中的应用要点进行了进一步探究,希望为煤矿工程中大断面巷道支护技术的应用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李胜兵 《河北化工》2014,(7):38-39,42
深井巷道围岩控制是巷道支护难题之一。针对大采深高应力作用下巷道底鼓的问题,依据具体的工程实例,分析了巷道底鼓的机理及影响因素,揭示了巷道底板无支护条件下巷道围岩变形移动规律,对巷道原支护参数进行优化,并应用超挖锚注回填技术控制底鼓技术。实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巷道底鼓量明显降低,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类似情况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5.
谢俊 《河北化工》2015,(3):89-91
对五阳煤矿井下永久避难硐的施工工艺以及支护方式进行了介绍,结合五阳煤矿巷道布置情况、地质条件对避难硐室的支护设计和施工工艺进行优化,提出具体施工方案,通过长时间对避难硐室进行观测、使用,支护方式完全能够满足避难硐室的施工及使用要求,为同类硐室施工及支护提供了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16.
针对峰峰集团有限公司万年矿总回风大巷支护现状,设计对比了在高地应力采动影响下不同支护形式下2种支护方案,并结合现场工业性试验,进行数据汇总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相比锚杆(索)+局部断面网喷支护方案,锚杆(索)+全断面U型钢网喷支护对巷道的顶底板、两帮以及底鼓变形均起到了很好的控制作用,巷道断面收缩率保持在了86.3%以上,同时又为其他巷道支护方案及参数设定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大断面切眼围岩稳定性,在对2605综采工作面地质条件、顶底板岩性分析基础上,提出采用锚杆+锚索+金属网+喷浆+注浆联合支护技术对切眼围岩进行控制,同时通过托棚方式对顶板岩层进行补强支护。采用的支护技术可显著增强切眼围岩承载能力及稳定性,为综采设备布置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8.
郭忍 《山西化工》2022,(4):83-84+87
针对21103运输石门底板松软、隆起问题,从底板岩性、围岩应力、支护强度以及水弱化等方面对底鼓成因进行分析,最终发现底板松软、底板未支护以及底板应力集中等是导致底鼓巷道底鼓的主要原因。为此,提出采用锚杆、锚梁、网喷、底板混凝土硬化等方式对底鼓进行控制,并依据现场条件对底鼓控制方案进行设计。现场应用后,巷道底鼓量最大为38 mm,取得较好底鼓控制效果。研究成果可为其他矿井类似情况下巷道底板软岩底鼓控制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正佳煤矿巷道围岩属于软岩巷道,巷道掘进支护后围岩变形量大,且难以控制,基于此,笔者在对巷道破坏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矿井的软岩巷道支护方案进行了设计,并对巷道支护效果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锚网索喷支护+底板采用注浆锚杆联合支护方式进行巷道支护在控制围岩变形和治理软岩巷道底臌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为了确保巷道过断层期间围岩稳定,以51102巷掘进过F4断层破碎带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断层对巷道围岩控制影响基础上,提出采用全锚索支护方式控制巷道周边破碎岩层。具体对围岩支护方案进行设计并考察围岩支护效果。现场应用后,巷道顶底板、巷帮变形量分别在58~67mm、55~60mm,围岩变形在安全范围内。表明全锚索支护技术可有效控制断层破碎带围岩变形,研究成果可为其他矿井掘进巷道过断层破碎带围岩控制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