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阳  姚飞  杨铁军  肖立国  杨涛 《钻采工艺》2003,26(1):32-33,41
针对榆树林油田的特点,分析以往压裂效果差的原因,并对常规压裂技术采取了改进措施。该技术使用水力裂缝优化技术,优化裂缝支撑半缝长;使用多级渐进式加砂程序和较高的砂液比提高裂缝的导流能力;使用复合的粘土稳定剂防止粘土膨胀;选用快速破胶,彻底返排的优质压裂液减少压裂液夺储层的伤害。现场施工9口井,取得了比较好的压裂效果,提高了压裂工艺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2.
榆树林油田是特低渗透、低产能的油田。油井压裂投产后初期产量较高,但油层压力和产量下降速度快,并且压力、产量降低之后恢复起来十分困难。为提高油田开发效果,使油井产量稳定在较高水平上,在室内实验研究的基础上,1993年在树34井区开展了同步注水开发试验,并在其它区块逐步推广,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3.
谢朝阳  王鑫  王健  张志翔  单永卓 《油田化学》2000,17(3):246-248,280
根据大庆榆树油田注水井地层,井筒及其配套系统结垢原因,研制了清垢剂(地层解堵剂)YQG和防垢剂YFG;针对该油田储层特点开发了运用暂堵转向技术,能控制处理强度的注水井清垢解堵工艺,应用该工艺和清垢剂YQG在8口注水井进行清垢解堵试验,获得了良好的增注效果;在13口注水井进行连续注入防垢剂YFG的长期(1年)防垢试验中,注入压力上升幅度和视吸水指数下降幅度均显著减小。  相似文献   

4.
注天然气驱油提高采收率是三次采油的主攻方向,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工程建设总公司尝试注天然气驱油在国内油田尚属首例。该公司把文南油区深层低渗油藏作为先导试验区,选定3口注气试验井进行气驱研究,投资3000多万元,在河南濮阳县中原油田文88块进行注天然气开发先导试验,也是中国石化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相似文献   

5.
确定裂缝是否转向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是目前榆树林油田重复压裂问题之一。通过Fracpro PT软件拟合分析了现场压裂数据,施工过程净压力7.8~17.0 MPa,目前最大最小主应力差为9.6~20.6 MPa,平均14.4MPa;采用重复压裂应力分析软件计算了油水井在不同生产压差和裂缝缝长与缝宽条件下生产时不同位置处的最大最小应力差的演变,5 mm缝宽比1.6 mm缝宽最大最小应力差小1.0 MPa;120 m缝长比60 m缝长最大与最小应力差小0.5 MPa;22 MPa比17 MPa的油水井生产压差的最大最小应力差小2.0 MPa。初始最大最小主应力差16MPa对该油田部分井重复压裂实现裂缝转向具有较大难度,不易形成新缝;目前最大最小应力差小、初次压裂形成宽和长的裂缝、压后油水井生产压差较大及重复压裂过程中净压力较高的井层有利于重复压裂时发生裂缝的重定向而产生新裂缝。  相似文献   

6.
对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的沉积环境、成藏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油层砂体的成因、沉积微相类型、非均质特征、油气富集的圈闭条件以及油水分布特点。在此基础上,采用纵向和平面储层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了储层的分布状况,预测了成藏有利区。  相似文献   

7.
CO_2混相驱中为减少气体发生指进,现场常用水气交替注入方式。为了研究CO_2混相驱不同水气驱方式对大庆榆树林油田提高采收率效果的影响,在长岩心上进行了采油工艺实验,研究了气体段塞总量和交替注入气体小段塞大小、含油饱和度大小和水气比对采收率的影响,结果证明了同条件下这些都是CO_2混相驱很重要的因素,注入气体0.3到0.4PV最佳,混相条件下最佳的水气交替驱工艺是至少要有先注入或者间断注入至少一个CO_2的0.1 PV以上的段塞,同条件下提高采收率最大。  相似文献   

8.
C02混相驱中为减少气体发生指进,现场常用水气交替注入方式。为了研究C02混相驱不同水气驱方式对大庆榆树林油田提高采收率效果的影响,在长岩心上进行了采油工艺实验,研究了气体段塞总量和交替注入气体小段塞大小、含油饱和度大小和水气比对采收率的影响,结果证明了同条件下这些都是C02混相驱很重要的因素,注入气体0.3到0.4PV最佳,混相条件下最佳的水气交替驱工艺是至少要有先注入或者间断注入至少一个C02的0.1PV以上的段塞,同条件下提高采收率最大。  相似文献   

9.
榆树林油田吸水异常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榆树林油田注水开发吸水异常现象日益突出,主力油层吸水少,溥差油层吸水多,针对榆树林油田吸水异常现象做定性分析后认为主力油层和非主力油层在裂缝发育程度和含油饱和度方面存在的差异是造成注采不匹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选择地质剖面模型做数值模拟,进行定量研究,揭示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吸水异常机理,从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可以看出,裂缝发育程度差异是主力油层不吸水的主要原因,同时,含油饱和度,未饱和层等因素对吸水异常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远小于断缝(或高渗透条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石油网消息:肉眼无法看到的微生物,吞吐出“黑色黄金”。截至5月27日,大庆榆树林油田应用微生物吞吐技术已累计增油7530.8t。一直以来,大庆榆树林油田的常规解堵技术不具备解堵针对性。经过长期试验研究,科技人员把目光投向微生物吞吐技术这一前沿技术领域。“奇兵”上阵,不但克敌制胜,而且在无二次污染的基础上,达到了增产的目的,填补了大庆油田外围特低渗透油藏解除有机堵塞的空白。  相似文献   

11.
大庆油区地下储气库建库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大庆油区地下储气库建库中几个具体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其中包括储气库建库原则、气井注采能力的确定、储气库运行方式、气井部署、开发指标测算以及储气库动态监测等,所涉及的内容对储气库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榆树林油田裂缝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利用岩心,测井等资料综合研究了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天然裂缝系统的基本特征,成因类型、方向性及分布规律。在描述现代地应力场的基础上,结合压裂资料对油田人工裂缝系统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裂缝系统在油田注水开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大庆油田成藏过程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气成藏过程涉及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全过程,在确定油气成藏过程研究单元时,必须包含可能供给油气藏的所有油气。依据油气势能理论,提出以流体势能的高值面为边界的聚油系统为成藏过程研究单元,综合应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和油层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定年技术,结合成藏年代学研究的传统方法,阐明了大庆油田油藏的成藏过程。大庆油田成藏动力学系统内主要烃源岩在77.4Ma进入生油门限,73~65Ma为生油高峰期。大庆油田北部的背斜构造油藏成藏年代在65~40Ma,南部岩性与构造联合控制的油藏成藏年代为77.4~73Ma。  相似文献   

14.
大庆油田烃气非混相驱矿场试验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大庆油田烃气非混相驱矿场试验于1989年4月在大庆萨中开发区进行。注气后改善了吸入和产出剖面,减慢了含水上升速度,累积产没比正常水驱增加了119829t,提高采收率4.3%,预计最终采收率可提高9.0%左右,经济效益显著,可获得纯利润9211.68万元,为投资的2.64倍。  相似文献   

15.
从榆树林油田地质特点出发,根据CO2混气水压裂液的优点,详细论述了CO2混气水压裂技术的原理及在该油田的应用情况和增产效果,为大庆外围低渗透油田储层压裂改造和低渗透油田高效开发了开辟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6.
榆树林油田注水井结垢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王鑫  张玉奎 《油田化学》1997,14(2):139-142
大庆榆树林油田注水井及其配套系统结垢严重。本文报道了对结垢及其机理进行研究的结果。注入水易结垢,垢主要由CaCO3组成(占92.5%),井筒内结垢量达46%,其余垢沉积在井底和地层内。讨论了流动状态、温度、压力、地层水等因素对CaCO3从注入水结晶析出及沉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大庆油田水力压裂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本论述了大庆油田水力压裂技术随油田开发需要而发展的历程。不同的油田开发阶段,对水力压裂技术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经过30年的实际应用和技术攻关,目前,大庆油田水力压裂技术已形成系列化,可分为中低渗透油层压裂改造技术、薄差油层挖潜改造技术、外围中深井分层压裂技术、特殊井身结构井分层压裂技术和复合压裂技术等,基本适应了油田开发各个时期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平湖油气田储层层速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速度研究是储层横向预测的基础,利用VSP测井数据和声波测井数据对东海平湖油气田储层段的层速度变化规律了研究,其结果表明,储层段不同岩性,(砂岩,泥岩,煤层和钙质夹层)的速度范围和变化规律不同,花港组砂岩含油后速度变化不明显,平湖组砂岩含气后速度明显降低。不同油组,不同沉积相和不同深度砂,泥岩的速度变化规律不同,平湖组下段(P11砂组以下),泥岩欠压实带明显存在速度异常,层速度与孔隙度呈负相关关系;在平面展布上,储层层速度与沉积相有一定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在储层研究和预测过程中,认识并掌握砂、泥岩层速度的纵向变化规律以及层速度与岩性,含油气性,孔隙度之间的关系,是储层横向预测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