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向由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升,城市更新已成为当下的重要规划手段,而住区作为城市更新的基础,渐进式的微更新方式已成为住区更新改造的关键趋势。同时,以住区公共空间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正成为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激发城市活力、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式。一、概念界定(一)城市微更新城市微更新,本质上是一种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的革新,是指通过微小的改造与调整,使更新对象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焕新,通过对既有空间小规模地修复和重塑,进一步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汪广丰 《城市开发》2024,(1):100-101
<正>小社区连着大民心。社区微更新既是对公共空间的改造,也是对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它主要着眼于社区基本单元,按照城市更新理念,以群众需求和参与为导向,对社区内品质不高、长期闲置、利用不足、功能不佳的公共空间和老旧建筑进行改造提升。近年来,城市微更新理念被广泛应用。例如,上海市从2016年起围绕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9类公共要素,持续开展“行走上海——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专项活动,成功打造了浦东缤纷社区、徐汇美丽街区建设、步高里、威海路665号等一批微更新项目。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深度发展,既有居住环境提升和存量建筑品质改善成为当前建设领域的重要课题,也是未来建筑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研究生设计课程"城市微更新",以在北京西城区富国里小区的互动式教学实践为例,深入解读城市既有环境更新的设计探索,反思建筑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拓展和转型。  相似文献   

4.
在保留原有建筑和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对当地群众调研得出的居民实际使用需求,采用轻量化装配式结构营造丰富可变的公共活动空间。通过废弃建材利用、被动式节能设计、主动式光伏节能等低碳手段,使得建筑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可为今后既有建筑的城市微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董诗琦 《住区》2021,(2):23-29
公共空间质量是影响人居环境品质的重要因素,提升公共空间是城中村更新实践的必要环节.在城市更新策略由“改”转向“修”的背景下,从既有居民需求和空间肌理出发,探寻城中村公共空间修补方法的理论相对缺乏.以深圳市笋岗村为例,在调查居民行为模式和认知偏好的基础上,定量研究了居民活动数量、活动意愿与空间特征的关系,总结吸引居民聚集...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居住建设用地面积的紧缩,居住区建设的发展模式将由过去的拆建扩张转变为既有居住建筑更新与户外环境品质的提升。既有居住建筑改造已有一定政策实施并取得一定成效,而作为与建筑息息相关的住区户外环境却因较少受到关注,缺乏系统的改造方法与理论研究,日渐无法满足人民对居住环境质量和性能的需求。居住品质的差异带来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而空间分异又进一步加剧了居住空间品质的劣化。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实地调研,对既有住区户外环境品质劣化现象及本质进行研究,探索户外环境劣化与居住空间分异的关系,探讨户外环境品质劣化的本质原因、动力机制,分析既有住区外环境有价值的保留点,提出相应策略、展望,推动和促进既有住区户外环境改造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侯晓蕾 《风景园林》2019,26(6):8-12
随着城市建设进入由增量转向存量的阶段,渐进式的微更新成为城市更新和改造的主要模式。以公众参与为基础、微小社区空间和公共空间设施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成为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建成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新方式。主要以北京、上海为例,对城市微更新的发展背景加以分析,对微更新背景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多重含义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总提出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微更新途径,分别是边缘空间的整合和触媒方式的选择、场地历史文脉原真性的挖掘和社区居民社会生活方式的保护、多方协作的开放沟通平台和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目前对既有建筑改造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流,城市建设从增量向存量更新转型。以上海东樱花苑高层住宅改造项目为例,在改造设计中通过“功能提升、空间重组、环境重塑”的方式,结合各项既有现状,提出合理的改造设计策略,并提出创新点、克服难点,总结设计中的新趋势和新价值取向,为今后既有高层建筑的改造设计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人民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城市街区质量和空间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大量城市老区发展空间受限,已建成区的建筑、道路、社区及设施老旧,引发空间品质降低、人群满意度降低等问题。目前,开放街区的网红商业化是老旧小区改造、提升街区空间品质的常见实例,自此形成的“网红街区”成为新时代生活与消费方式转变下“自下而上”城市微更新的典范。因此,分析城市开放街区城市形态与空间品质对城乡建设管理和城市规划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以广州“网红街区”为例,采用POI、OSM开源地图等多源数据,结合调研访谈,从街区、街道和建筑3个尺度着手,基于意象性、围合度、人尺度、透明度和丰富度5个维度评价街区空间品质,为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开放街区品质提升提出机制性建议和规划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0.
《规划师》2017,(Z2)
"新常态"下,在存量发展语境中的小城镇面临着发展模式的抉择,急需改变以往粗放的建设模式,提升空间环境品质,突显自身特色内涵。面对这一转变,重庆小城镇街道微更新操作指南在明确其街道公共空间的日常生活需求和空间品质特征的基础上,以平民化设计、日常需求为导向形成新的乡规和空间约定,通过搭建微更新行动攻略+情境式协作平台,鼓励居民参与到街道微更新中,是小城镇自身修补与进化的一次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1.
应用城市形态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从物质形态、社会形态和居民感知形态三个方面解析天津既有住区公共空间的形态特征。以黄纬路片区军民里社区为例,探讨了既有住区公共空间的微更新设计策略和方法,为改善既有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提供了科学而清晰的研究方法和设计流程。  相似文献   

12.
以城市微更新理论为指导,以普陀区城市更新五色行动要求为依托,深入分析曹杨新村70年发展历程中显现的各类社区公共环境问题。系统阐述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提升曹杨“15分钟社区生活圈”公共空间品质为目标,以保护地区特色自然风貌、传承人文历史资源为核心,开展的全过程改造提升工作。总结提炼设计理念、工作组织、制度保障等方面的创新方法和模式,以期为今后同类型项目建设提供宝贵经验和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3.
面对城市建设从增量发展到品质提升的转型,文章提出以日常生活需求为导向的城市微更新策略。通过一次毕业设计实验,调研并分析基地区域内在市民日常需求和空间品质两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介入点作为改造策略制定的基础,进行谨慎而批判性的设计尝试,进而探讨经济新常态下旧城微更新中空间品质提升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城市化建设处于增量发展到存量发展的转变阶段,微更新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趋势之一。目前,现有老旧小区存在服务功能单一、环境品质退化、环境设施落后以及缺乏空间合理性等问题有待解决。基于此,本文首先简要概述了景观微更新相关涵义及设计实践和社区居民的日常基本需求;其次,选取陕西省西安市南窑头社区为例进行老旧社区常见问题探讨,阐述见缝插针式和效益持久式的微更新理念;最后,以景观微更新为手段,讨论了解决老旧社区相关问题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5.
韩桑  孙青 《中国市政工程》2023,(2):40-43+105-106
近年来,城市建设正由增量发展转向存量优化,精细化的微更新成为城市更新改造的主要模式。老城区社区作为现阶段重要的改造提升对象,政府和居民对其改造更新的品质和规模都有更高要求。老城区社区内的户外空间是更新改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居民生活使用最为频繁的公共空间。通过实地考察和随机访谈,对上海市多处具有代表性的老旧社区户外空间特征进行研究,以居民的户外游憩活动需求为导向,以模块化技术与景观更新方法相结合,通过构建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更新模式,提升老城区社区户外空间更新的品质。  相似文献   

16.
贺炜 《建筑结构》2023,(10):182-183
<正>建筑空间更新设计是现代空间营造以及城市微更新设计中的重要部分。随着现代生活水平以及人们审美认知的提升,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参与公共化的城市空间,同时对于场景中的布置以及构筑品的需求也逐渐提升。城市共享化空间形态是一种开放式的空间,将建筑场景与城市景观相互结合在一起的场景化空间,它注重空间的融入性,也通过共享化的方式让空间为人服务,也让建筑空间的更新设计为城市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深度发展,既有城市环境的改善与提升日益引起社会关注,本文基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设计课程"城市微更新"的教学实践,以北京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从建筑学和社会学的多元视角出发,发掘居民对生活的真实需求,呈现了在历史保护背景下改善居住环境的设计思辨与大胆探索。  相似文献   

18.
雷诚  陈赟  顾语琪 《中国园林》2024,40(6):42-48
健康中国战略导向下,如何提升既有公共空间健康 服务水平成为当前研究焦点。为探索城市公共空间作用于人体 健康的积极作用,尝试引入医学领域“健康效用”理念构建评 价体系,以公众健康中“行为类型+环境要素”的关系为骨架, 以“行为需求+环境支持”的匹配特征为脉络,基于“体力行 为-多样性、自然体验行为-综合性、社会交往行为-均衡性”3 项匹配准则,建立既有城市公共空间“行为-环境”健康效用 评价体系。以承载居民最密集日常活动的滨水绿道展开类型实 证,结合苏州市尹山湖绿道案例,借IPA分析法提出“因子分 级+匹配识别”的评价方法,分析行为与环境的配对差异,辨析 影响滨水绿道健康效用提升的内因。据此提出滨水绿道环境更 新设计策略,以积极响应“健康中国”战略要求和环境更新需 求,助力健康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更新,人们对于绿色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已成为一种节约城市资源和降低建筑能耗的有效改造方式,"微更新"城市设计理念更是为既有建筑更新改造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基于"微更新"理念构建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体系,从围护结构更新、建筑功能置换、再生能源利用三个层面提出了改造设计策略,以期实现城市的小尺度、渐进式更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城市发展从重规模增量扩张到高品质存量提升的大背景下,大学校园空间的有机更新和环境再造,应以既有建筑和校园空间为载体,以填充新功能、解决新问题、满足新要求为重点,以提质增效融合生长为目标,立足于空间肌理的梳理和空间形态的重构,通过融合、共享、整合、关联、重构、织补等技术手段和设计策略来重新激活既有校园空间的生机和活力,从而达到彰显文化内涵、重塑场所特征、优化空间结构、提升环境品质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