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5 毫秒
1.
《Planning》2020,(7)
高职院校的理工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着大量可融入的思政教育元素,以工程法律法规课程为例,充分挖掘可被利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及立德树人理念,探求道桥专业的思政课堂与课程思政协同并行切入点,实现专业课的实践教学适时适量地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之间进行结合,达到功能互补,协同并行。  相似文献   

2.
思政教育与课程思政是系统的育人工程。思政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抓手,是高等教育之根本。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着力点,是高校育人之灵魂。课程思政是培养德才兼备高质量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探究专业课程思政缺少思政教育、教师思政素养不足、学生缺少思政教育引导等问题,科学设计教学项目,以项目为依托,甄选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元素,以专业课程为植入载体,探究专业课程思政化路径,全方位、多视角和系统地实现课程思政教育,将专业课程思政元素诗歌化的形式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真正做到专业知识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培养有灵魂懂专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材料力学》这门工科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建设问题,深入挖掘材料力学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工程师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4.
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相互融合,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是近年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尝试,是培养一流人才、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以土木工程专业土力学课程为例,在深刻理解土的特点与工程问题、全面厘清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确定土力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根据学院土木工程专业育人目标定位,确定土力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目标,组建教学团队,创建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深入挖掘课程的内涵与外延,凝练出课程的四大思政元素: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工程伦理、专业兴趣与认同,依据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教育角度,遴选出一批典型的、本土化的思政教学案例,将其有机、有效融入到日常教学环节中,如盐入水,润物无声,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感染和熏陶。通过实施土力学课程思政,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提高,职业责任及安全意识增强,专业兴趣与认同感提升,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相融合,形成了土力学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效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有效补充和辅助力量。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探索和实践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举措。针对土木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目前的局限性,把握关键问题,以地下结构抗震课程为例,提出树立正确的专业教学目标及思政教学目标,积极丰富和拓展教学方法。根据地下结构抗震教学内容,深度挖掘与专业课程知识点相关联的思政元素,设定明确的目标导向。依托各个章节所提炼出的思政元素,设计对应的思政教学体系。从案例导入、案例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效果评价4个维度出发,探索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相结合的教学路径。通过案例密切联系现实中的思政要素,落实实践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将思政成绩纳入最终考核成绩,努力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内涵相互融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肖敏 《高等建筑教育》2023,32(2):159-166
高校之根本在于“立德”与“树人”,思政教育是立德的有效手段之一。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当前大思政背景下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应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注重专业教育与价值引导之协同作用,在高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始终坚持思政教育。以建筑构造课程思政建设为例,从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两方面,对思政教育融入建筑构造课程的教学体系建设进行探索,构建融合与创新的建筑构造课程思政教学模式。通过案例教学法,运用建筑构造理论知识深度剖析建筑工程实践案例,并深度融合建筑构造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向学生传递工程实践案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培育学生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高等教育育人育德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23)
专业课程教学是高校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载体,努力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合与日常教学中尤为重要。本文从课程简介、课程建设目标、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课程思政的开展路径几个方面对《车站调车作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展开探讨,为本专业其他课程开展思政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十八大以来,国家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针对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以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结构抗震课程为例,通过分析课程思政的意义与目标,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三大核心理念,挖掘土木工程专业中蕴含的德育教育元素,并根据建筑结构抗震课程自身的特点,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改革路径。分析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机制三个层面展开,并提出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建议:首先,课程思政应当从教学目标这一层面摆正价值观,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其次,思政元素应当映射课程的具体内容,巧妙地融入教学中,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最后,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改革教学形式与机制,提升学生自我认知的思政能力。  相似文献   

9.
张娜  曲亮  庄敬宜 《安徽建筑》2024,(3):129-130
建筑学专业实践课程是人才核心能力培养、教育教学实施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剖析专业实践课程思政现状,发掘思政融合的痛点与难点,提炼课程思政融合的教学策略,对实践教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具体做法进行探索与研究,进而解决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实现思政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为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特色建筑学专业实践课程与思政融合新路径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对高校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是高校土木工程教育的必然目标。针对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薄弱的现状,按照土建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职业伦理、道德要求,本文深入挖掘了土木工程专业思政元素,明晰了“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思政培养目标;构建了“立体化、分层次、全过程”土木工程专业思政教学体系,从而使土木工程专业思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新颖多样、有趣灵活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弥补了现有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单一化的不足;并以国家在线课程土力学与基础工程为例,从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等3个维度,对思政元素融入此专业核心课程思政教学路径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从而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魏雷  徐一沣 《安徽建筑》2023,(12):131-132
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大背景下,力学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深度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既传授知识,又传播德育思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文章通过分析“工程力学”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从专业力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启发式思政教学和建立力学思政素材库三个方面来实施思政教育,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2.
“新工科”是在新经济、新产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教育新模式,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学生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育渗透到高校工科教育各个方面,坚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高校工科教育的重要使命。作为工科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共同承担着思政育人的责任和义务。高校工作者必须准确把握实践教学的特点和教书育人的规律,在实践课程中兼顾传授知识和价值引领两个教学职能。针对港航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课程思政的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同济大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在新工科建设要求指导下,对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基础必修类课程和进阶类课程进行了思政总体设计,解读了港航专业培养方案中蕴涵的课程思政内涵,细化和提炼了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思政元素,构建了实践教学中的思政教学体系和多层次育人效果量化评价体系。结合培养计划和新工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具体案例展开分析与讨论,对港航专业实践教学中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深刻了解课程思政内涵、工科专业课程思政要素及其实施路径的基础上,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提出土木工程施工课程5个思政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各类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点及其对应的知识或能力目标,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个目标融为一体,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思政元素发掘、教学方式创新和课程学习评价体系改进四个方面为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落实提出了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20,(1)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如何深入挖掘并科学有效应用这些元素是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与核心。为此,本文结合《旅游学概论》课程特点,以学科基础篇、旅游系统篇、旅游管理篇三大模块教学内容为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向,深入挖掘各个模块的思政教育元素,进一步通过教学方案设计,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并应用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15.
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已是当下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资产评估学是一门讲述资产估值理论与实践的课程,是资产评估、会计学、金融学等商科专业基础课。在专业课程育人功能和任务要求下,根据资产评估学课程特点和内容,探讨其课程思政教学目标,通过全面厘清该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深入挖掘与资产评估课程知识点相关联的思政元素,并通过谈生活、议热点、读文献、说案例、做实训等教学设计和线上线下多样化教学手段,将思政元素有机嵌入课程知识点。同时,采取强化专业教师思政责任意识和能力、构建课程思政建设共同体等组织保障措施落实资产评估学课程思政建设,有效激发并培养学生职业规范意识、团队精神、家国情怀等品格修养和终身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6.
课程思政具有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等时代价值,是教育结构变化的外在体现。文章以城乡安全与综合防灾规划课程为例,论述了课程思政改革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显性思政要素和隐性思政要素,进而针对性提出以讲授引导法为主、正反面案例法和任务驱动法为辅的思政要素切入模式,结合原教学章节构建本课程具体的思政教学整体框架,以实现建立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基因式”融合,丰富学科底蕴和理论内涵,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22,(8)
在课程思政与专业认证教育背景下,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保障,而专业认证则是实现新工科教学建设的必然导向。钢结构作为土木水利类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以课程思政和专业认证为载体,探索二者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该文从课程思政与专业认证实施背景出发,分析现阶段钢结构相关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索课程思政与专业认证协同育人下钢结构相关课程的教学模式,对推动土木水利专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专业实验课程是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以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验课程为例,充分分析课程特点,在工程师职业素养、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诚信、友善、互助、合作"的价值观3方面挖掘思政元素,并结合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设计,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环节并实现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有机结合。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提高,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得到有效促进,学生对土木工程材料的兴趣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19.
以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为例,介绍了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目标,阐述了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工程力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挖掘与提炼了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找到了力学知识与思政育人知识的融合点,做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学的无缝融合,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20.
姜毅 《高等建筑教育》2022,31(3):102-108
课程思政建设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有效途径,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立足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土木工程专业的施工课程为例,在分析其课程思政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从施工课程教师的思政修养建设、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挖掘和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组织3个方面探索课程思政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