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兰珂 《西部皮革》2022,(24):138-140
艺术课堂具有审视传统、重塑文化的功能,与广西非遗文化科学结合,既为非遗文化传播提供有效的平台,也能保障设计作品落地转化。通过厘清非遗文化与艺术教学存在的关系内涵,明确了非遗文化介入艺术课堂的意义,从非遗融入校园文化、构建非遗教学体系、开拓非遗实践基地、校企助力非遗经济发展四个方面提出非遗文化融入艺术课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研究策略,以非遗文化产业为抓手赋能乡村振兴实践。  相似文献   

2.
从对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承视角出发研究了当下国家从政策方面引导和鼓励非遗的多样化保护,梳理了不同视角的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研究内容,提出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的方法:非遗文化产品的数字化还原、建立非遗文化资源数据库和文化基因图谱、建立非遗动态影像库;进而构建了基于数字化的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倡导形成“非遗挖掘与保护-非遗整理与研究-非遗资源库建立-非遗创新性发展”的数字化保护和创新发展新模式;最后从建立流动性博物馆、非遗数字化产品设计、制作数字化影像、开展新媒体非遗文化活动四个方面探讨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的可持续策略。研究对于从新媒体视角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3.
刘媛 《江苏纺织》2021,(6):85-86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化批量生产成为社会主流的生产方式,导致非遗文化得不到传承与发展.为了引起广大群众对非遗文化的关注,设计师在服装设计中融入了非遗文化元素.文章阐述了非遗文化的概念,列举了非遗文化元素融入服装设计的原则,提出了传承非遗文化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4.
以加强消费者非遗文化体验为目的,结合用户体验审核设计方法,通过对温州蓝夹缬文化进行调查和分析,从非遗丰富的精神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出发,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增强文创产品的体验感,让非遗文创产品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体验感,良好的体验不仅能增强消费者和非遗文化之间的互动,还能够使消费者更加深入了解非遗文化,从而促进非遗文化更加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文化强国”的战略的实施,文化出海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传统文化如何在数字经济时代实现创新并走向世界舞台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以非遗面塑为研究对象,分析非遗面塑发展现状及出海可行性,探究非遗面塑文化产品创新策略,构建非遗面塑的海外传播策略,目的是助力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让海外消费者了解中国非遗面塑文化,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南通扎染为例,从反思层面出发,探索如何增强用户对非遗文化的情感连接和参与度,促进南通扎染的传承和发展。该研究通过情感共鸣、互动参与和引导反思等方式,引导用户主动了解和体验南通扎染,增强其对非遗文化的情感连接、情感认知和情感认同。提供了一种利用数字技术保护和传承地方非遗文化的新路径,有助于深入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内涵和非遗价值,促进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非遗蓝印花布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对中小学生实施非遗蓝印花布教育,不但可以增进中小学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还可以使中小学学生肩负起保护和传承非遗蓝印花布的重任,推动非遗蓝印花布艺术的有效传承。对非遗蓝印花布在泰安中小学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非遗蓝印花布在泰安中小学艺术教育中的传承方式和作用。对非遗蓝印花布在泰安中小学艺术教育中的创新应用进行研究,以期为提高泰安中小学非遗蓝印花的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推动非遗蓝印花艺术的有效传承。  相似文献   

8.
对旅游业激发非遗、发挥旅游对非遗的传播功能、扩大文化的影响、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构建"非遗"旅游体系,培育特色文旅品牌的保护、开发路径,促使"非遗"资源传承,实现"非遗"保护与旅游业开发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不断加强,非遗苗绣的生存空间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依然没有走入大众视野。现以非遗苗绣的发展为研究目的,以服饰品设计为载体,通过分析非遗苗绣在现代服饰品中的应用现状,从文化基础、品牌形象、数字化智能手段、跨界合作、整合推广五个方面挖掘现代非遗苗绣服饰品发展策略,以期实现非遗苗绣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10.
非遗文化品牌化发展是中国关于非遗文化振兴传播道路上的必经之路,挖掘非遗文化的符号意义和当代品牌传播策略是非遗文化品牌发展的核心。文章以张家口蔚县剪纸为研究对象,借用符号学中人对意识的认知与转化过程为切入点,呼应非遗品牌的搭建应以文化传播为核心,提出了蔚县剪纸品牌搭建的三个原则,即艺术性原则、文化性原则、功能性原则,与此同时继承了蔚县剪纸自身固有的历史特征和时代特征,实现利用互联网、依靠持续向好的非遗政策以及准确把握社区特点三条传播策略的实践。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国家对非遗的重视及保护力度不断加强,然而要想为非遗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挖掘并利用其内在价值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从非遗文化品牌的打造角度切入,指出目前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河北省非遗具体状况为非遗文化品牌的打造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急需保护的非遗文化的开发与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契机.除了口耳相传和学徒制的传承教育之外,如何将其融入普及性更高的现代高等教育中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是急需解决的课题之一.位于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有着强烈的区位优势和人才优势.通过对凉山彝族非遗门类中的图案开发、研究、整合,并且融入现行的美术教学.在...  相似文献   

13.
地域优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了进一步的意义,实现非遗的重要的价值体现和树立大众对非遗的文化自信,让非遗文化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促进了偏远地区经济向上的趋势,提升优秀的非遗文化良好的传播空间,让经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好的融合和展现。文章以黔东南非遗苗绣为例,探讨苗绣技艺在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之上,苗绣技艺的文化创新设计与地方区域经济之间的发展关系,揭示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在本土文化中的独特价值,以及在非遗文化的推动下本土文化产业如何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作品说明:“港城遗梦”以湛江非遗项目:雷州石狗、舞鹰雄、北坡游鱼、湛江傩舞、吴川飘色为创意文化,从中提取创意元素进行设计。非遗里悠久的故事和精神内核是世代相传的,这五项非遗都独具湛江特色,具有悠久的历史,生动表达了湛江人民爱憎好恶的价值评判态度与审美情趣,传达出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福和向往。此次设计从湛江非遗文化中提取元素进行插画设计,采用现代表现手法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并选用精美的金属书签作为载体,让湛江非遗融入人们的生活,让非遗“潮起来”。  相似文献   

15.
殷桥 《丝网印刷》2023,(15):115-117
高校做好非遗传承教育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明晰非遗教育理念,创新宣传方式;健全非遗课程体系,构建互动教学模式;打造非遗“双师”队伍,开展师资培训;搭建非遗实践平台,加强产学研融合等措施,推动高校非遗传承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作品说明:“港城遗梦”以湛江非遗项目:雷州石狗、舞鹰雄、北坡游鱼、湛江傩舞、吴川飘色为创意文化,从中提取创意元素进行设计。非遗里悠久的故事和精神内核是世代相传的,这五项非遗都独具湛江特色,具有悠久的历史,生动表达了湛江人民爱憎好恶的价值评判态度与审美情趣,传达出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福和向往。此次设计从湛江非遗文化中提取元素进行插画设计,采用现代表现手法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并选用精美的金属书签作为载体,让湛江非遗融入人们的生活,让非遗“潮起来”。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以非遗小镇做载体,通过文化创新的手段,深化文化精髓传承,推动非遗文化产业与特色小镇的深度融合,以此实现非遗小镇在内容、要素、产业、空间等层面的文创化,从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综合、升级和对外表达,实现非遗小镇正确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河南非遗视域下研究二七红色文创的设计路径,是将河南非遗与二七红色文创相融合,创新二七红色文创应用实践方法,同时拓宽体现河南非遗文化的二七红色文化传播途径。以河南非遗为基础的二七红色文创设计满足了现阶段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河南省红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构建新模式,对河南非遗文化及二七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门类众多,具有较为突出的特性。在非遗保护和传承过程中,非遗展示空间被重新定义和解构,生成多种不同的空间类型及空间形态。本文依据非遗本体展示需求,采用案例分析法,将展示空间划分为三大类,提出多维场域概念,并基于多维场域下非遗展示的核心要义,探寻出适宜非遗展示的数字化手段,以期帮助人们在多维场域中全方位、立体化、沉浸式地去认识非遗,体验非遗,弘扬中华非遗文化。  相似文献   

20.
非遗文化保护数字化、教育数字化都为非遗教育数字化提供了条件。案例分析齐鲁非遗文化高校数字化建设的实现路径,以更好地与特色专业、教材资源库、数字科技建设相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