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21世纪可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当前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可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与开发,中国也具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开发力度,将逐步改善我国能源供应与消费结构,实现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总结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对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海流能、盐差能)、天然气水合物、沼气资源、水能、乙醇汽油、氢能和核能共10种能源资源进行了概述,分析其资源量、开发状况及其未来发展潜力等,并建议中国石油公司积极开展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与开发,向国际一流的能源公司发展。  相似文献   

2.
日本核危机的发生,导致了世界对核能的谨慎与再认识。德国放弃核能,就是若干例证之一。但是,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世界电力供应的13%-15%来自核电。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核能危机无疑对清洁能源的推广和使用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那么,利用什么能源来代替核能?已经成为业界的热点议题。据统计,绝大多数国际大石油公司已经涉足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领域,正在逐步实现由石油公司向能源公司的转变。目前,大型跨国石油石化公司涉足的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领域主要有太阳能光伏、风能、生物质能、氢能和燃料电池等。那么,这些可再生能源,到底哪一个能担当起未来经济发展的能源重任?抑或除此之外,尚有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是不可再生的能源,随着不断地开采,其储量终有尽时,据国际能源机构预测,全世界已探明的陆上储量;媒炭还可用300年,石油42年,天然气67年,这三种矿物能源用完耗尽后,怎么办?积极的办法是开发新能源。如核能、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等。在这些新能源中。地下干热岩热能储量大,分布广、不受白天与黑夜有风与无风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石油化工应用》2010,29(2):150-150
国家能源局官员1月30日称,先进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到2050年将成为我国主力能源之一,改变我国长期以来以煤为主的能源禀赋。  相似文献   

5.
今年"两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积极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新能源,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要提高到11.4%。毫无疑问,新能源发展将成为  相似文献   

6.
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孟曙光2008年7月24日在昆明召开的“应对气候变化:中泰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研讨会”上表示,中国科技部将重点支持太阳能发电与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生物质燃料与生物质发电、风力发电、氢能及燃料电池、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等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领域的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研究的国际科技合作,并合作培养从事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研究开发的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7.
水琳 《石油商技》2007,25(1):30-34
风能作为当今绿色新能源开发的一个重要资源已经受到各国的重视,我国也相继出台了各种政策法规作为支持予以大力发展。风电设备由于在运转上具有特殊性,因此设备的润滑要求也不同于普通设备。本对中国风电市场的发展及风电设备的润滑需求进行概述性介绍。[编按]  相似文献   

8.
陈学 《石油商技》2012,30(2):44-49
随着我国石油消费量的逐年增加,进口石油依存度不断加大,寻找清洁、可替代的新能源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比较了世界及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介绍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新能源开发计划、战略和政策以及我国的新能源发展现状和世界车用替代燃料的发展现状;概述了传统能源企业在新能源领域所取得的进展。未来传统能源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占主导地位,这也将成为传统能源行业布局新能源领域的战略机遇期。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对于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由于传统能源正在不断减少,各国对于环境保护工作越发重视,因此,要积极发展新能源,满足各行各业的需求.我国对新能源的发展高度关注,积极开发风能和太阳能等先进的新能源,这些能源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能够有效改善环境质量.在应用新能源发电的过程中,环境对新能源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润滑油》2009,24(4):21-21
近日,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发展规划初稿已经制定完毕,目前交予各部委征求意见。根据规划,水电、风电、太阳能以及生物质能将成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点。水电方面,发展重点为开发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同时开发小水电,到2010年水电规模将达到1.9亿kW,到2020年水电规模达到3亿k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