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废铬液循环过程中铬配合物组分变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离子交换-H2O-NaClO4-HCl梯度洗脱体系,对废铬液14次循环利用过程中的中性盐、铬配合物组分进行了跟踪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整个循环过程中,中性盐由氯化钠型转化为硫酸钠型,并保持浓度稳定在0.82mol·L-1,铬配合物中阴/非离子型配合物组分稳定在3%~6%,带正电荷的配合物则由低价态逐渐向高价态转化,循环结束后,高价态配合物由51%增加到79%,配合物组成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2.
通常,铬鞣过程中约有三分之一的铬鞣剂实际上未被利用,它们或者进入制革厂的废水或者留在戏渣中。统计表明,如以每吨裸皮消牦1.9%的三氧化二铬计,未被利用的铬鞣剂将达到6.5公斤。近年来,为合埋利用铬鞣剂而提出的技术措施主要有以下两种:首先是回收铬鞣剂和废鞣液;其次是制定充分吸收铬鞣剂的鞣制方法。所有这些方法的使用必须满足一个基本要求,即能够制造出高质量的皮革。  相似文献   

3.
蒙囿铬液中含有许多能与胶原选择性结合的各种配合物。本文用离子交换色谱法研究了这些溶液组成的变化。在高pH下,甲酸和乙酸的铬配合物中,带+2和+3电荷的配合物与胶原有较高的亲合力。与乙酸铬配合物相比,甲酸铬配合物的亲合力更大些。草酸铬配合物中的单草酸铬配合物与乙酸铬配合物的亲合力相近。阴离子乙酸铬和草酸铬的配合物亲合力非常小。  相似文献   

4.
5.
6.
本文扼要地介绍了稀土助鞣废铬液在鞣革过程中循环回收使用的技术控制条件和所获得的效果,该技术适作于猪、牛、羊、鹿皮等各种原料皮的鞣革加工,且可节约红矾35—40%,硫酸27—37%,白糖35—40%.年产10万张标准张皮,节支15.7万元,吨原皮废水排放量、吨原皮三价铬排放量、三价铬排放浓度均达到了GB3549—83二级标准.具有较好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三统一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废铬革屑还原铬鞣液的优越性,并用该技术制得了废铬革屑还原铬鞣液.应用结果表明,废铬革屑还原铬鞣液鞣制性能良好,产品价格低廉.  相似文献   

8.
废铬革屑还原铬鞣液制备新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国锋  马兴元 《皮革化工》2001,18(5):14-15
本文介绍了废铬革屑还原铬鞣液的优越性,并用该技术制得了废铬革屑还原铬鞣液,应用结果表明,废铬革屑还原铬鞣液制性能良好,产品价格低廉。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释回湿过程中,铬配合物从皮胶原中脱落的原因,研究以硫酸铬鞣制皮粉,鞣制的皮粉干燥后,用0.2%甲酸和200%水回湿,得到回湿液。使用离子交换色谱对回湿液中的铬配合物进行分离;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和红外光谱对铬配合物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回湿液由+1、+2、+3、+4和+5价的铬配合物组成,其中高阳电性组分(+3、+4和+5价)含量为77.22%,是铬配合物的主要组分。回湿液中配体与中心离子之间形成桥键的数目较少,配合物体积较小。配体与中心离子之间主要以单点配位的方式相互结合,这种不稳定的配位方式,是造成铬配合物从皮胶原中脱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离子交换色谱法和凝胶过滤色谱法对三种方案的葡萄糖还原铬鞣液浸酸铬循环废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方案的循环过程在本质上并未影响铬络物的电荷和分子量分布,但不同方案也存在一些差异;铬鞣废液加酸放置后用于浸酸或加热到60-70℃用于鞣制后期对鼓内浴液提温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无铬和少铬鞣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引用多篇参考文献 ,综述了无铬和少铬鞣剂的研究进展。并指出合成纳米高分子含铬配合物是制备绿色鞣剂的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利用铬盐行业中含铬废料铝泥和含铬废料硫酸氢钠 ,加上植物鞣料 ,制成一种制革行业使用的铬—铝—植复合鞣剂 ,这种“变废为宝”的利用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 ,而且减少六价铬对环境产生的污染  相似文献   

13.
金属元素自动分析仪测定铬鞣剂中痕量Cr(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提出了自动参比流动注射法 ,对铬鞣剂中的痕量Cr(Ⅵ )的测定。采用ZJ- 1a金属元素自动分析仪的流动注射功能 ,以二苯碳酰二肼、丙酮、硫酸的混合溶液为显色剂 ,丙酮的硫酸溶液为参比溶液 ,对铬鞣剂中的痕量Cr(Ⅵ )进行了测定。考察了显色剂中二苯碳酰二肼浓度、显色剂中酸的种类及浓度、流速等因素的影响 ,优化了试验条件。在优化的试验条件下 ,测得Cr(Ⅵ )的检出限为 0 .2 8× 10 -9g/mL ,相对标准偏差为 1.2 4 % ,对铬鞣剂中的Cr(Ⅵ )进行分析 ,回收率在 96 .1%~ 10 3% ,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4.
聚α-甲基丙烯酸与铝配合物鞣剂的合成及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α -甲基丙烯酸和硝酸铝为原料 ,采用溶液聚合的方法 ,对α -甲基丙烯酸单体进行聚合 ,然后再与铝离子配合 ,生成一种配合物鞣剂。试验中运用正交试验的方法 ,对合成条件进行了优选 ,研究并讨论了单体浓度、引发剂用量、反应时间、稳定剂用量等因素对合成反应的影响 ,从而得出合成聚α-甲基丙烯酸与铝配合物鞣剂的最佳合成条件。  相似文献   

15.
复合絮凝剂的选配及其在处理铬鞣废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存海 《中国皮革》2003,32(5):28-29
研究了几种无机、有机絮凝剂和 4种无机 /有机复合絮凝剂对铬鞣废水的处理效果。并确定了比较合适的复配方式和复配关系。当投加的量确定时 ,澄清液无色 ,具有沉淀污泥少、絮凝颗粒大、沉降速度快等特点 ;Cr( )的去除率可达 99.96 %。  相似文献   

16.
研究几种单一促溶剂及复合促溶剂的促溶效果,优化了复合促溶剂配比,得出其最佳值为NaCl2%(W/W)、乙醇1%(V/V)、葡萄糖1%(W/W)。以此促溶啤酒废酵母,其抽提液氨基氮含量比传统促溶剂(NaCl)提高了9.6%,收率提高了8%,而自溶时间则缩短了12h。  相似文献   

17.
刘德启 《中国皮革》2003,32(21):9-11
提出了一种利用碳纤维膜负载组合光敏剂、光敏氧化处理重革废水的新技术。结果显示 :光敏剂的不同组合及碳纤维膜负载不同量的光敏剂 ,对制革废水中S2 -、COD的去除率是不同的 ,其中以负载复合型光敏剂 ,即当吖靛橙 (RO)∶亚甲基蓝 (MB) =3∶2 ,总负载量为 1 80mg/m2 为最佳。在光照强度为 3 0 0 0lx ,面积负荷为94L/m2 ·HRT ,S2 -的去除率在 90 .0 %以上、COD去除率也可达 5 9.7% :对有机物的最大去除能力为 1 65 g(COD) /m2 ·HRT ,并且这种负载型光敏剂可重复使用。并对光敏氧化处理过程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白酒厂发酵丢糟原料NaOH.过氧乙酸预处理后,多酶复配糖化制备糖液的工艺。研究发现,白酒丢糟经预处理(2%NaOH,固液比1:10(w:v),85℃,90min;6%过氧乙酸,固液比1:5(w:v),75qC,90min),固体中96.20%纤维素被保留,71.90%木质素被去除;预处理后固体部分利用多酶复配糖化,在主要添加纤维素酶NS22086的基础上,补充B.葡萄糖苷酶NS22118、木聚糖酶NS22083、复合酶NS22119、复合酶NS22002及葡萄糖淀粉酶NS22035,经48h糖化水解,酶解液中总糖(以还原糖计)、葡萄糖和木糖浓度分别为107.30g/L、57.44g/L和16.53g/L。该条件最终得到酶解液中总糖、葡萄糖和木糖产率分别为659.13mg/g、317.22mg/g和96.01mg/g(预处理后干丢糟)的较高水平,为进一步利用生物质材料降解糖制备燃料酒精、食用酒精、食用冰乙酸以及焦糖色的工艺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Lactic acid (LA) is a versatile chemical with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in food, pharmaceutical, cosmetic, textile and polymer industries. Brewer's spent grain (BSG) is the most abundant brewing by‐product. In this study BSG hydrolysates were used for LA fermentation by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ATCC 7469.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pH control during fermentation, reducing sugar content and yeast extract content in BSG hydrolysate on LA fermentation parameters. The pH control greatly increased reducing sugar utilization, l ‐(+)‐LA content, yield and volumetric productivity. The highest l ‐(+)‐LA yield and volumetric productivity were achieved with the reducing sugar content of 54 g/L. Yeast extract addi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reducing sugar utilization, l ‐(+)‐LA content, L. rhamnosus cell viability, l ‐(+)‐LA yield and volumetric productivity. The highest l ‐(+)‐LA content (39.38 g/L), L. rhamnosus cell viability (9.67 log CFU/mL), l ‐(+)‐LA yield (91.29%) and volumetric productivity (1.69 g/L/h) were achieved with the reducing sugar content of 54 g/L and yeast extract content of 50 g/L. Copyright © 2017 The Institute of Brewing & Distill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