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的“单位制社区”vs美国的TOD社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目前公认的社区三个方面的内涵,分析了“单位制”社区作为地域空间单位对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对比美国的新规划运动,进一步提出了单位制社区在地域社区营建方面的种种优势,并探讨了在市场机制下,利用现有政策、资源进行城市空间宏观调控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2.
何依  邓巍 《山西建筑》2012,(32):6-8
以太原市矿机历史街区的保护为例,从其"公共物品,单位属性"的双重性质出发,探讨了传统工业社区保护的方法和机制,旨在传统社区保护方面提出一个新视角,为其他工业遗产社区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刘星 《住宅产业》2014,(1):18-21
单位制社区是我国单位社会下特有的产物,也是特定时期我国城市社会生活的缩影。改革开放以来,单位制社区面临物质环境老化和社会矛盾突出的双重压力。然而我国目前的更新实践多是针对社区物质环境的改善,忽视了社区发展问题,致使单位制社区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基于单位制社区问题的复杂性,单位制社区的更新迫在眉睫。因此,本文在单位制社区更新中引入了社区发展的理念,提出了基于社区发展的单位制社区更新,并从物质环境、社会发展和实施保障三个层面提出了基于社区发的单位制社区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4.
单位社区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基本单元,其空间在制度转型下的变迁值得考察.武汉汽标社区中的自发性建造暗含着一段历史:剧烈转型下,正规性建造的缺失,使得社区只能自下而上地重新建构自身,并设法融入城市.这一过程体现在:自建行为对家庭空间的功能修补、对邻里空间的隔离与修复、对社区空间生活服务体系的重构.此外,这一过程受到两股力...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同公共服务设施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加深。伴随着我国住区体制的转型,住区的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当今的生活居住模式。本文从体制变革背景下的住区组成、千人指标和住区人群组成等角度浅析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的方法,进而提出相应可持续的设施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6.
金早  陆明 《低温建筑技术》2021,43(12):6-11,17
单位制社区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而言,不仅是居住的承载容器,更是城市的发展缩影.但自单位制解体后,在社会、生态的双重压力下,社区脆弱性增加,御灾能力下降.选取哈尔滨市内三个典型单位制社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梳理其问题,总结韧性影响因素,运用主客观相结合的量化方法,构建单位制社区韧性评价体系,并分析结果,提出韧性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7.
张林恒 《城市住宅》2021,28(5):34-36
随着城镇化的深入,城市社区问题能否及时合理解决直接影响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进程.目前城市社区治理的主要难题是邻里关系间的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足,基于国家层面关于城市社区建设与治理文件的分析,梳理当前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逻辑、治理效果及存在问题,探讨未来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杜凯  杜鑫 《建筑与环境》2009,3(3):150-151
在对单位社区社会生活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单位社区社会生活的一些特征,提出单位社区不应该简单的被历史说抛弃,力求把单位社区社会生活中的优越性注入到现代社区的建设中。  相似文献   

9.
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家属院如今已经成为老年人的主要集聚地.随着产业转型与城市更新,单位社区存在的空间衰败、设施老旧、管理涣散等问题,已成为其转型过程中的制约因素.本文试图从城市宜老社区的构建角度,通过对西安市典型单位小区——纺织城四棉社区在社区认同、服务支撑、街区肌理等方面的分析,判读单位社区在社区转型中是否可以继承以前...  相似文献   

10.
与自主选择进入城市的农民相比,被动城市化地区农民进入城市并且融入现代化城市生活的过程相对较漫长.本文研究了郑州在城市拓展过程中的被动城市化转型社区庙张小区的人口特征、经济特征和社会特征,分析了转型社区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深层次城市化的建议和对策,实现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展过程,即转型社区城市化质的提高过程.  相似文献   

11.
作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种选择,低碳城市空间与规划成为当下关注的焦点。面对快速城市化、经济社会全面转型与城市空间重构,中国大城市亟需反思当前的城市空间组织模式与郊区化模式,并思考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城市空间组织原则。本文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角度,全面比较两种主要的城市空间组织模式:分区制与单位制,力图从单位的视角给出低碳城市空间发展的启示。另外,文章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城市郊区化的经验与教训,反思了目前中国城市郊区化模式及郊区空间组织方式。尝试提出转型期中国城市构建低碳城市的空间组织原则和发展战略,设想了可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城市空间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12.
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基于问卷调查的第一手数据,本文从微观层面研究与中国城市单位居民迁居相伴的残留现象,定量分析影响居民残留的各种因素。在中国住房福利分配制度结束后,单位社区居民开始面,晦着多样化的住房市场选择;但在迁居日益活跃的同时,仍然存在众多“残留”在单位社区中的居民。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以进住单位社区居住时间衡量的残留水平受到性别、家庭收入、教育程度和家庭规模等个体因素,以及单位相关因素如单位性质和住房产权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在解读转型期重塑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的力量时,除了对迁出者及其推动郊区化的机制予以关注,也应重视残留在单位社区的居民对于内城社区转型和再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北京同仁堂单位社区为例,考察转型期单位社区的演替过程。单位居民的迁出和非单位居民的迁入导致了单位社区人口构成的杂化过程。传统单位福利设施供给模式走向衰退,基于市场机制的城市生活服务网络为居民提供了更高品质的服务。单位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变已成必然。  相似文献   

14.
单位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空间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城市空间重构表现为均质的城市空间向异质的多元的城市空间转变。单位转型是城市空间重构的缩影和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单位的空间和社区特点对于构建单位退休者社区和基于新单位制的低碳城市空间组织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单位的制度因素和社会特征和居民迁居,对于重塑城市居住空间具有重要影响,单位居民迁居和单位隐性化作用是城市空间重构的中心环节。因此,基于单位视角解读中国城市空间重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单位社区到城市社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邓晓梅 《规划师》2002,18(8):9-12
社区是城市生活的基础结构,人们可以让它变得更好或者更坏,却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夺走它。在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独特背景下,中国城市社区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单位社区在城市中的兴起,以及在改革开放年代又重新向城市社区转型这样一个曲折的历程。然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城市社区存在着自发分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如果任其发展将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者需对此趋势实施必要干预,以将其控制在良性的、可接受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6.
在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主义城市中,单位社区曾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单元,它具有在高墙封闭的空间内综合组织生产生活的自主权。而在转型期经济的背景下,生产逻辑的制度转变引发了单位社区演变的空间响应。空间形态的变化显示,单位大门数量的增加使单位社区的围合度下降,原有单位边界内缩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带状公共开敞空间。土地利用的变化表明,在生产用地减少和生活服务用地增多的结构调整下,各类用地的混合度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7.
管治与我国城市社区组织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剖析城市社区组织旧有管理体制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管治理念,提出了一些有关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构想。  相似文献   

18.
李娜  梁江 《华中建筑》2009,27(10):21-23
单位大院作为我国城市的独立单元,在城市空间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该文试着对大连市黑石礁红星村部队大院的历史变迁及空间发展进行分析,研究单位大院在社会化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其对周边城市区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消费型转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世界经济危机的到来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型,外需拉动的作用逐渐弱化,扩大投资作为救急性政策难以持续.而消费作为拉动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第三大引擎的作用日益显著。文章意在探索世界经济危机宏观背景下.城市消费型转型的特点及其良性循环的社会发展模式。本文运用过程分析法对城市在消费型转型过程中所遇到的产业空心化,经济软性化.社会极化加重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最后得出城市消费型转型将是当前世界经济危机背景下城市复兴与良性发展的有效政策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当今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由此产生一些新的社会需求,这些需求对社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分析了社会转型期的主要特点以及社区在社会转型期的作用和地位的基础上,提出了社区规划要针对这些新的社会需求,从物质和社会两个层面上给人以关怀.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