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研制一种新型的织物热湿传递性能测试仪,并在模似人体出汗的条件下,对组合双层织物与模拟皮肤之间的水汽分压、温度和热流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测试根据水汽分压、温度和热流曲线,计算出热湿传递系数,可以用来评价织物的热湿传递性能  相似文献   

2.
阻燃纤维素织物被视为应对紧急火灾和易燃气体泄漏等险情的热防护服的重要组成材料。它不仅可以屏蔽外界高温和强热量,而且具有穿着舒适的特点。对阻燃纤维素织物的热防护性在理论上进行推断。建立了由阻燃纤维素织物,空气间隙层和人体组成的微系统构成的的耦合传热模型,并通过有限元法(FEM)对其数值求证。位于阻燃纤维素织物和人类皮肤之间的空气间隙层的热传递包括热传导和热辐射。当人体皮下血液流通时,其热传递模型同时得到建立。皮肤表面温度曲线和皮肤烧伤等级可从上述模型中推断得出。此外,还探究了热源温度、织物厚度和空气间隙层厚度对阻燃纤维素织物热防护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种新型的织物热湿传递性能测试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制一种新型的织物热湿传递性能测试仪,燕在模拟人体出汗的条件下,对组合双层织物与模拟皮肤之间的水汽分配,温度和热流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测试,根据水汽分压、温度和热流曲线,计算出热湿传染系数,可以用来评价织物的热湿传递性能。  相似文献   

4.
夏季服用织物动态热湿舒适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自制的织物动态热湿性能测试仪测定了不同透气性和不同原料的夏季服用织物在皮肤干燥-出汗-蒸发-干燥的过程中的皮肤热损失、微气候区温湿度变化的情况,研究了影响夏季服用织物动态热湿舒适性的因素,提出在外界风速较大或织物的透气量较大时,汗液蒸发是通过紊流扩散进行,由于汗液的快速蒸发,可能使人体生产冷感,此时不同织物的微气候区温湿度差别很小,当外界风速小或织物的透气性小时,汗液的蒸发通过分子扩散进行,此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防火服内热湿传递规律,首先根据织物结构内部热湿传递的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等物理学定律,考虑消防水对热传递的影响,在已有热传递模型基础上加入湿传递方程,建立高温高湿环境下多层防火服-空气层-人体皮肤系统中的热湿耦合传递数学模型。然后利用有限差分方法求解该模型,得到防火服各层关于温度和水蒸气浓度的分布图。最后将热湿传递模型与皮肤烧伤模型相结合,通过计算烧伤积分值,预测了人体皮肤达到各级烧伤的时间。数值模拟表明:一定量的湿传递能够有效减缓温度上升的速度,延长皮肤达到各级烧伤的时间。该模型为高温高湿环境下防火服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消防服用织物在湿态下的热防护性能,选用3种常见的消防服多层结构面料,通过使用改进的TPP测试仪,将多层织物组合暴露在强度为15.4 k W/m2的热辐射下,利用皮肤模拟传感器记录温度变化,并通过皮肤烧伤模型预测二级烧伤时间,比较不同面料吸湿后热防护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隔热舒适层较厚的织物在含水率为45.9%时,二级烧伤时间达到了最小值,隔热舒适层相对较薄的两种织物在含水率分别为20.0%和24.2%时,二级烧伤时间也达到了最小值.随着织物含水率继续增大,二级烧伤时间呈上升趋势,而模拟皮肤吸收的热量出现了不同的波动.  相似文献   

7.
合理地设计热防护服厚度可以降低烧伤危险、提高舒适性,是热防护服研发的重要问题.除防护服常用的三层织物外,将皮肤与第三层织物之间的空隙层看作第四层,将人体皮肤层到体内作为第五层,基于Fourier定律建立了一维有限长五层热传导模型.然后根据人体皮肤表面的温度要求提出了热防护服厚度反问题,并随着不同的要求做相应调整.一方面,利用有限差分法实现了模型的数值求解;另一方面,基于遗传算法求解反问题,确定了第五层的各项热学参数,同时求出满足要求的热防护服最优厚度,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反问题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新型再生纤维素纤维针织品的热湿舒适性能,本文选取几种有代表性的新型再生纤维素纤维织物为试样,测试其热、湿传递性指标,并依据其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高温环境下,粘胶纤维织物、维劳夫特纤维织物和竹纤维织物均具有优良的热湿舒适性能;相比较而言,棉纤维织物、天丝纤维织物和莫代尔纤维织物性能较差;在低温环境下,棉纤维织物、维劳夫特纤维织物和竹纤维织物均具有优良的热湿舒适性能,莫代尔纤维织物居中,天丝纤维织物和粘胶纤维织物较差。深入了解其服用热湿舒适性的差异,可以更好地指导其后续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相似文献   

9.
对不同外层织物种类、不同外层织物层数和不同隔热层厚度的消防避火服复合织物热防护性能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消防避火服外层织物对提升复合织物整体的热防护性能存在着积极的影响;外层织物层数的增加可以明显提高复合织物整体的热防护性能;隔热层织物厚度的增加可以有效增强复合织物的隔热能力,显著提升消防避火服复合织物的热防护能力。  相似文献   

10.
对以运动材料为主的20种织物的热、湿性能指标进行了主观实验.比较了20种织物各项单独热湿传递指标之间的差异,并分析了引起差异的原因.分别从静态条件和大量运动条件下对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每一类织物热湿舒适性的具体特点和同类织物之间热湿舒适性的相对优劣顺序.  相似文献   

11.
通过人体实验探讨高温环境中服装材料的选择,并验证人体实验与仪器测试结果的统一性。在31℃,75%RH的人工气候仓中测量穿着被测服装后人体皮肤温度、皮肤与织物间微气候区的温湿度、人体代谢量、汗液蒸发率以及主观感觉值,然后对被测服装的舒适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温环境中吸湿能力强即回潮率大的织物阻碍了汗液的蒸发,将直接影响人体的舒适感觉,与织物动态热湿舒适性能测试仪的测试结果是一致的。高温环境中穿着的服装应考虑选择疏水性的纤维织物,以加快汗液的蒸发。  相似文献   

12.
基于织物外观几何结构分析法,建立了平纹织物和非平纹织物的经纬纱线屈曲形态数学模型,得出它们表面满足的曲线方程,同时为满足织物模拟的效果,假设织物表面外有一点光源,结合织物表面的曲线方程,从最终位图的像素入手建立光照模拟函数,并利用VB 6.0制作软件实现织物的外观模拟.  相似文献   

13.
为了调查目前市场上皮肤风衣面料的功能性和织物手感,选取6种市场上常见的皮肤风衣面料进行了对比实验.首先采用客观实验的方法对织物的防水性和防紫外线性进行对比分析,随后采用主观评价的方法对织物的柔软度和滑爽度进行评价,最后利用灰色近优综合评价法对织物的功能性和织物手感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增加织物表面的光滑程度和进行防水整理均可提高织物的防水性;防紫外线整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织物的防紫外线性,但大多数皮肤风衣面料的防紫外线性均达不到国家标准要求;提高织物紧度使织物的柔软度有所下降;增大经纬紧度差值可以提高织物的滑爽度.  相似文献   

14.
消防服用阻燃织物热防护性能评价及预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9种不同结构参数的消防服用阻燃织物作为研究对象,采用FPT-30A火焰防护性能测试仪测试了织物在热辐射和热对流综合作用下,织物的热防护性能TPP值和二级烧伤时间t2.根据测试结果,应用SPSS软件分析了织物的厚度δ、面密度G、透气率Q和密度ρ等参数与织物的热防护性能TPP值之间的相关性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织物的热防护性能TPP值与织物的面密度G、厚度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与透气率之间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与织物的密度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在上述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织物的热防护性能TPP值与织物的相关参数之间的回归评价模型,并通过显著性分析验证了模型的精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织物结构因素对织物的热湿移动的影响作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织物组织、经纬线密度和捻度,对织物的热湿移动特性有明显的影响。织物结构紧密,经纬线密度大,丝线捻度低时,透气阻抗大,热湿移动量小;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6.
取19种不同成分与组织结构的阻燃隔热面料作为研究对象,对织物的基本参数进行了测试,并对织物经热防护性能测试后的升温时间和质量损失率作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阻燃高聚物纤维织物的热防护性能远优于经过阻燃后整理的阻燃棉及改性腈纶织物,说明纤维种类是影响织物热防护性能的关键因素;织物厚度与其热防护性能关系密切,厚度越厚,织物与火焰接触时升温时间越长,质量损失率越小,热防护性能越好.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使用非稳态下织物传热传湿测试装置,对L27(313)正交设计试制的真丝电力纺试样.进行了纯热阻、湿阻及热湿交互作用下的热阻、湿阻测定。并按测试结果建立了真丝薄型织物热湿性能与其结构参数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织物厚度是影响薄型织物热阻、湿阻的一个显要因素;热、湿交互作用下织物的热、湿值小于纯热、湿条件下的热、湿阻值。为薄型织物热湿性能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阻燃粘胶纤维和腈氯纶为原料,通过控制以上两者不同混纺比制备了阻燃织物。根据热重分析(TG)探讨出阻燃粘胶与腈氯纶最佳混纺比为40/60,通过运用热分解动力学计算出阻燃粘胶/腈氯纶混纺比为40/60时混纺织物的热分解动力学方程为G(α)=[-ln(1-α)]~n,并表明其非等温热分解机理属于随机成核和随后生长。  相似文献   

19.
对薄型精纺毛织物进行透气性、透湿性、吸湿性、吸湿膨胀率及导热性测试,研究不同织物成分、织物组织、单位面积质量、总紧度、体积分数等对毛织物面料热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织物规格参数与热湿性能密切相关。总紧度与单位面积质量对透气性影响相对显著,变化趋势近似于指数函数方程;单位面积质量、总紧度及组织对透湿性影响相对显著,影响因素较透气性复杂;体积分数及纤维成分对导热性影响相对显著;吸湿膨胀率和吸湿性主要与纤维成分有关,且吸湿膨胀率与吸湿性相关系数可达0. 90。  相似文献   

20.
本使用非稳态下织物传热传湿测试装置,对L27(3^13)正交设计试制的真丝电力纺试样,进行了纯热阻、湿阻及热湿交互作用下的热阻、湿阻测定。并按测试结果建立了真丝薄型织物热湿性能与其结构参数间的多元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织物厚是影响薄型织物热阻、湿阻的一个显要因素;热、湿交互作用下织物的热、湿值小于纯热、湿条件下的热、湿阻值。为薄型织物热湿性能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