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输出墨量的正确控制是影响印刷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分析油墨转移过程中,输出墨量、回流墨量和消耗墨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输出墨量并不等于承印物消耗的墨量,墨键开度的设置不应该正比例于版面覆盖率分布,橡皮布的油墨传递率的变化需要等量地增减输出墨量来适应.  相似文献   

2.
基于图文分布的卷筒纸胶印机着墨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武吉梅  武秋敏 《包装工程》2006,27(2):87-89,93
针对印版图文覆盖率对墨层厚度及着墨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油墨转移模型、印版图文覆盖率与墨层厚度及着墨率关系的数学模型.在油墨转移率等于0.5的条件下,通过对输墨系统的离散化处理,实现了连续的输墨系统的计算机仿真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同一输墨系统的墨层厚度与着墨率在稳定状态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与印版图文覆盖率密切相关.同时,墨辊上墨层厚度及着墨率的变化与输墨系统的墨辊数量及排列方式均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包装印刷墨层厚度与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10,他引:3  
郑允  吕新广  宋兵 《包装工程》2004,25(3):161-163
包装印刷墨层厚度合适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印品的色彩质量.对墨层厚度、油墨浓度及密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建立了墨层厚度与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油墨的密度与浓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采用计算机仿真对胶印机输墨系统进行研究,可以为输墨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一个预验的平台.利用C Builder的可视化界面,编制胶印机输墨系统仿真软件,建立输墨系统的计算机仿真模型,实现对各种胶印机输墨系统的搭建与识别,并能够设计新的胶印机输墨系统,为输墨系统静态和动态性能分析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基于CCD的金属薄板印刷墨层厚度在线检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马赛  曹春平  孙宇 《包装工程》2014,35(23):120-125
目的根据金属薄板印刷质量控制的发展趋势和金属薄板印刷的特点,提出了基于CCD机器视觉的金属薄板印刷机墨层厚度在线检测系统。方法通过实验获取信号条的墨层厚度d与实时图片的RGB值,分析由RGB值推得的亮度L*、饱和度和色调角hab与墨层厚度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极限学习机(ELM)对亮度、饱和度、色调角与墨层厚度数据进行回归拟合,建立墨层厚度预测模型。结果墨层厚度d与L*,和hab之间存在显著的对应关系。拟合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27%,最大相对误差为7.33%,测量误差低于8%。结论较好地实现了在线墨层厚度检测,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赵欢  张霞 《包装学报》2016,8(4):40-44
针对镭射纸烟包印刷,根据标准的印刷条件及过程,使用IGT印刷适性仪在镭射纸标准样张上印制UV油墨,通过实验研究镭射纸墨层干燥程度、纸张含水量与爆色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墨层干燥程度和纸张含水量对镭射纸印刷品爆色的产生影响明显,墨层干燥程度越高,爆色越容易发生,含水量也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对于镭射纸的印刷,在保证墨层初干性的前提下,纸张含水量为8%、墨层干燥度在80%~85%之间最好,此时,镭射纸的爆色率最低。  相似文献   

7.
多元线性回归法在墨层厚度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用印刷适性仪分别印刷了CMYK各种厚度的色块,计算了色块的厚度,并采集了色块的Lab值,在Matlab中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建立了墨层厚度与Lab值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其结果。实验结果表明,C,M,Y的墨层厚度与Lab之间线性关系显著。  相似文献   

8.
无源RFID标签天线的丝网印刷墨层厚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结合丝网印刷墨层厚度的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了理论墨层厚度和实际墨层厚度与网版目数的关系,建立了网版静态及受压变形两种状态下的墨层厚度计算模型,拟合了网版目数和实际墨层厚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并选择合适的丝网印刷工艺参数,印刷制作了两款无源RFID标签天线,通过天线电阻值的波动情况分析,论证了用丝网印刷工艺制作无源RFID标签天线的品质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两墨辊控制的胶印油墨流量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对两墨辊控制的胶印油墨从分离、计量上进行了分析,并运用有限元方法建模,给出了不同胶印油墨的油墨粘度、墨辊速度比、墨辊间隙与墨膜厚度、计量墨层厚度比率与墨辊速度比率的比例关系.并用实验对分析结果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0.
基于神经网络的印刷墨量在线检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千里  唐万有  徐敏 《包装工程》2011,32(19):101-104,110
提出了使用机器视觉和神经网络等技术构建印刷墨量在线检测系统,介绍了由机器视觉采集印刷图像,以及使用神经网络计算印张上各墨区CMYK四色油墨墨层厚度的方法。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神经网络的可行性,并编程实现了这一系列过程。  相似文献   

11.
印品墨层厚度的一致性仿真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应用计算机仿真方法对影响墨层厚度一致性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在油墨转移率等于0.5的条件下,通过对输墨系统的离散化处理,实现了连续的输墨系统的计算机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单路输墨系统产生的墨层厚度的一致性优于双路输墨系统.此外,墨层厚度的一致性与图文的分布及印版滚筒的空档大小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郭晶  陈蕴智 《包装工程》2006,27(5):99-100
油墨的吸收性是印刷质较短的时间尺度上分析油墨与纸张的接触过程,从而建立模型.探讨油墨吸收性对印刷质量的影响,并提出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研究丝网印刷参数对过墨量的影响,建立关于油墨动压和印刷参数之间的理论模型以及油墨动压与过墨量之间的有限元模型。方法 以流体力学理论研究丝网印刷参数与油墨动压的关系,通过有限元方法构建油墨动压与过墨量的关系曲线,最终设计实验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仿真与实验的网孔过墨率与楔形动压曲线表明,网孔过墨率与楔形动压呈正相关,并且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误差在10%以内。结论 丝网印刷仿真结果基本与印刷实验结果吻合,印刷参数与过墨量之间关系能较好地估计印刷参数对过墨量的影响,为实现过墨量的控制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胶印印刷压力对油墨转移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红光  王玉龙  尹恩强 《包装工程》2016,37(19):187-190
目的研究不同印刷压力下CMYK四色油墨的油墨转移率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控制变量法对胶印印刷压力和油墨转移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运用IGT C1-5印刷适性仪印刷胶版纸,印刷速度相同,在不同的印刷压力下进行实验。结果得到了CMYK 4种油墨不同印刷压力下在胶版纸上印刷的油墨转移率数据,利用Matlab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拟合,得到了印刷压力与油墨转移率的关系曲线和方程。结论油墨转移率随印刷压力的增加而显著增大,在胶版纸上印刷压力达到450 N左右时,油墨转移率最大,随后油墨转移率随着印刷压力的增加而降低。经软件分析油墨转移率和印刷压力呈五次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15.
喷墨打印输出设备墨量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陈丽娜  刘真 《包装工程》2011,32(19):11-17
分别对混合通道、单通道各色设计不同网点面积率的色块,打印输出测量其密度值,然后使用多项式回归法建立了网点面积率与密度之间的函数关系,通过分析数据,找出了最大密度对应的网点面积率,并以其作为墨量的最大值,最后设计实验验证了这一最值的准确性。为研究喷墨打印输出设备的墨量控制提供了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对辅助研究打印机的线性化及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线性化软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中国传统象思维的基本过程与特征,探寻传统象思维与新媒体水墨艺术的内在联系,从而提出基于象思维的新媒体水墨艺术创作策略,促进国内新媒体艺术本土基因的表达。同时探究传统思维与当代科技在艺术设计中的融合方式。方法 以中国传统象思维“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得意忘象”三个阶段的基本过程为基础,结合图形化编程、多模态交互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探究其在新媒体水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方式。结果 象思维通过主客一体、动态转化的观物视角和感性直观的取象原则、打破边界的传递方式、超越原象的接受之道与新媒体水墨艺术结合,并创造出体现本土文化基因的艺术作品。结论 通过象思维与新媒体水墨艺术的结合,发挥主体的感性因素在创作中的独特作用,不拘泥于象的起点,持动态、循环、发展的视角,打破思想桎梏,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象思维的融合,进一步增强了主体的创造力,实现了艺术创作中传统思想与当代技术的融合,同时也为中国传统经典思想注入了新媒体时代的新生机。  相似文献   

17.
由于印刷中途停机前后对印张实地密度的影响较大,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墨路中断装置对印刷品实地密度稳定性的影响,建立了确保样张实地密度达到稳定的条件下开启和关闭墨路中断装置对过版纸张数量的关系,对印刷机上采用该装置的必要性和对包装印刷企业的成本控制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测试德国K E有水胶印油墨和无水胶印油墨印出的印刷测试条,计算两种油墨的色强度,色相误差,颜色饱和度,色效率.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无水胶印油墨的色彩还原质量好于有水胶印油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