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建筑文化就是其中之一,中国建筑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开始为自己的居住环境进行设计和制作,几千年来,不仅流行很多有名的建筑,建筑中的各种装饰配件也被保留了下来,这些民居装饰是依附于传统民居建筑实体物上,并可以单独存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仅将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的总体特征概况在其中,还随着地域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传统民居装饰从装饰的题材、部位到技艺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区的审美情趣和地区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所导致的。尽  相似文献   

2.
新大栅栏     
傅刚  费菁 《百年建筑》2006,(3):68-77
关于大栅栏 大栅栏是北京最古老、最著名且又别具一格的古老街市和繁华的商业闹市区。它位于天安门广场以南,前门大街西侧.从东口至西口全长275m。在1.26km^2的范围内,保存着大量原汁原味的古老建筑。这些古老的建筑和发生在它们中间的“城南旧事”.都是古都北京重要的人文瑰宝和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3.
谢珂珩 《四川建筑》2008,28(1):46-48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羌族传统聚落传承着许多人类发展的生命印记.通过分析羌族传统聚落形成的原因,总结出羌族传统聚落的形态特征,找寻其在中国建筑文化和建筑技术上的价值,呼吁对羌族传统聚落进行及时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城市文明文化是人类文明文化的主体,而城市建筑文化又是城市文化最具活力及表象特征的物质载体.城市建筑不仅仅只是一般概念上的土木工程,它是城市文化的开启和创造,是城市历史文脉传承的一种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5.
本刊特约记者:刘博士,你好,我知道你在建筑和城市设计方面做了很多年的研究,也在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上进行过探索,在“全球化,地球村”这样一个背景下,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交融,使很多东西都在失去地域特征,有很多朋友包括我自己也经常有这样的感叹,那就是觉得很多城市,慢慢地变得没有特色,逐渐地丧失了城市原有的性格,而这也突出地表现在建筑风格上,也即一个城市的可识别性已经不再依附于原有的当地的传统文化了,你是否认同这样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城市环境设计》2011,(9):I0018-I0019
在空间或者建筑上可以看到,珠三角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它在建筑本身的数量,速度上是非常膨胀或者非常有爆炸性的,它自己本身很强,它的文化特质还有本身所处的文化位置也都很强。我今天希望通过在城市建设里面的主体和主流建筑之外的缝隙,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探讨建筑空间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历史悠久的灿烂古代文化。即以建筑而言,它的主要特点是以木框架结构为主体、采取在平面上展开的院落式布置,并形成世界上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这个体系如以目前所知较早在木构干阑建筑中使用榫卯结合的木制建筑构件的宁波河姆渡文化遗址开始计算,它在中国大地上发展、延续,直到上个世纪的前中期,从未中断,己有七千年以上的历史,故它又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建筑体系。在辽阔的祖国大地上,我们的祖先留下了丰富多采的建筑遗产,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先民在建筑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是我们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我…  相似文献   

8.
建筑是人类文化发展在自然环境上留下的标志,同时,它又在自然环境中形成自己的人文景观.因此,任何建筑都处在一个相应的环境之中,离不开它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建筑与环境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它们之间互为依托,交相辉映.本文对建筑与环境的互渗设计理念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9.
创意砖建筑     
冯凯 《砖瓦》2020,(5):2-6
如果建筑也穿衣服,那它会怎么定义自己?每一种材质都有自己的特质,当建筑中的材料和质地通过丰富的肌理或色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时,其中的砖作为最古老的建筑材料之一,因其不同的质地,在作为建筑内外饰面时,让建筑拥有了不同的情感表现。  相似文献   

10.
道教建筑在中国古建筑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的宗教哲学思想,解剖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层次结构,建设有民族特色的新文化,都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麻城五脑山帝主庙是麻城的道教圣地,其建筑族群不仅具有道教建筑的共性也有其自己的特色。是不可多得的道教建筑文化和地域文化载体。该文介绍了麻城五脑山道教建筑选址和建筑布局的特征,分析了麻城五脑山道教建筑的各种文化及其呈现的空间特征,总结论述了麻城道教建筑文化特征。呼吁要注意保护和利用现存的道教建筑,不要让我们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一天天走向衰亡。  相似文献   

11.
整个人类文化不是唯一模式,不同民族的文化各有不同。但是,由于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在建筑文化中也呈现着多元化的特点。许多有着优秀文化传统的国家和地区,已不满足于现代建筑的单一文化模式,而纷纷提出对本国、本地区文化的再认识。本文介绍了日本在发展现代化建筑的同时,如何实现不失其文化特点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2.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构建本民族建筑精神文化的基础。在全球一体化时代,我们自身所拥有的中国传统文化越深厚,对外来文化的承载力和选择能力就越强,更利于构建出中国建筑的文化精神。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发展中的基础作用,景观建筑设计专业确立了"以传统文化为基石"的教学原则。每个年级设置一个传统文化承继和发展的专题课程,探求传统文化对景观建筑教育品质的提升。其中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是综合性最为突出的课程,引导学生体验传统文化内涵与空间架构的关联,以及推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延展,进而提升教学品质等方面进行了较有成效的探求。  相似文献   

13.
秦堃  ;申成斌 《城市建筑》2014,(15):262-262
本文通过阐述对现代建筑构建的文化特征进一步分析,研究了构造、文化、建筑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其对人类文化传承的影响,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建筑构造文化的内涵。其凝聚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社会、人文意识,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当代建筑的人工色彩已经成为当代城市建筑色彩的主要组成部分,色彩也是城市建筑的直接视觉表现。而在中国古代城市建筑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色彩系统。这凸显出了当代城市特色和建筑文化的缺失,"千城一面"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是运用城市色彩,城市色彩有自己的视觉范围和审美标准。笔者结合案例,对城市色彩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且结合结构主义美学的研究特点,探讨城市环境艺术的美学价值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五个重要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炳坚 《建筑创作》2007,93(3):135-137
建筑是人类为居住和相关社会活动而创造的一种特殊器物。建筑是从本土生长出来的,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结晶和载体。世界文化的交融给建筑刻上了外来文化的痕迹,但这种痕迹不能替代建筑的本土特征。建筑是多元的,这种多元化主要表现为建筑的民族化和地域化。中华民族是历史文化非常悠久、建筑传统文化非常丰厚的民族,继承、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是中国建筑师和文物建筑保护工作者光荣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它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们的聪明才智,也对我国仿古建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国仿古建筑已逐渐融入到我国建筑行业领域,广泛应用于全国各地的旅游景点和风景庭院,对仿古建筑文化价值的研究突显重要,本文就笔者以近年来仿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的调查研究为基础,分析了仿古建筑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7.
“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熏陶着中华民族,已渗透进民族的骨子里。它具有融合冲突、化解矛盾、弘扬个性、创造新生的特征。建筑设计目的在于反映建筑与环境、人的关系,实现建筑、环境、人的相互融合。通过对王澍建筑作品的研究分析与深入解读,从建筑与自然地理、历史文化、人文聚落、人社会的环境关系四个角度,探讨了其作品中对“和合”文化的反映与思考,进而研究“和合文化”对其建筑思想和设计手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海英 《山西建筑》2007,33(13):47-48
从茶与中国文化的结合谈起,对茶建筑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民间各地的茶建筑文化与市民生活的结合进行了阐述,指出茶文化的漫长历史积淀,不仅涵容着一个民族的悠久传统,还潜藏着中华民族一个时代的心理和一个民族的心理,是城市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19.
张磊  黄欣 《华中建筑》2014,(11):24-27
以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现代建筑"观念的形成为研究对象,运用后殖民立场的"空间"理论分析、直线进化时间观、杰弗逊"第三世界批评"三种理论为研究框架,考察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独特逻辑。认为"传统"遭遇了西方"他者"文化的碰撞,价值系统发生转型是中国现代建筑对待"传统"问题发生价值转移的重要?因。"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对峙及赶超关系是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中国现代建筑的新"传统"。  相似文献   

20.
杨柳青 《华中建筑》2003,21(3):92-94
作为一部产生于中国古代文化转型期——宋代——的建筑典籍,该文锁定在该典籍对于木构体系完型的问题上,并由此而提出:“材份制”是中国木构建筑体系文化的中轴这一命题,以此来纪念这部伟大著作的问世900周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