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小说从整体上可以被视为作者试图让读者接受虚构世界的修辞,包含了作者有意或无意采用的各种交流技艺。这其中,有故事讲述者直接的诉说,也有隐含作者潜在的讲述,还有读者的参与等等。而除了这些人对故事的讲述,还有一些被编织到故事中的"物"也同样加入了小说修辞,它们以小说之"物"的符号性容纳了小说修辞其他参与者赋予它们的意蕴,同时也以小说之"物"的惰性抵制着意义无止境的延伸。物名符号的普遍适用性和多变性使它们既具有物的相对稳定性又具有符号的延伸性,成为了小说修辞中饶有意味的"物语"。  相似文献   

2.
死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20世纪中国文学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存在——“生死场”。“生死场”的形成受到社会时代、文化哲学以及作家个性心理的影响。多角度的探讨“生死场”中文学对死亡的艺术表现规律,为审视20世纪中国文学提供了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英两种不同文化下青年反叛性文学的标本,"另类文学"和"垮掉一代"文学有许多相似处.但由于两者的历史背景、反叛性和影响不同,所以从文化类型上看,"垮掉一代"文学更具有反文化特征,而"另类文学"则更属于青年亚文化范畴.  相似文献   

4.
哥特式小说作为一个经典的小说类型正逐渐发展和衍变。加拿大"文学女王"阿特伍德承袭了哥特式小说的基本形式,但她不是简单的摹仿和继承,而是颠覆哥特式小说中不合理的因素,如"恶棍式英雄"形象和"古堡"意象。在祛除了哥特式小说中父权文化的偏颇后,阿特伍德成功承袭了哥特式小说的边缘性和颠覆性特征,对社会和人性做了深刻的反思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是刻画日本人的,但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们的作品虽反映了一部分真实,但从总体上看有些失之偏颇和情绪化。凌叔华却能在正常的人性范围内观察和描写日本人,用冷静而客观的眼光,将日本人高度发达的"人情美"与不可救药的"岛国根性"拿捏得恰到好处,这在当时显得相当"另类"。  相似文献   

6.
在异域学术语境和理论视野的影响下,《剑桥中国文学史》以还原文学经典产生和演变的历史语境,揭示经典文本的不确定性,重置文学经典的评定标准等手段,对我国学界公认的文学经典进行了审视和解构.这种"去经典化"的做法有助于开阔我们的学术视野,但也存在着空疏臆断、过于偏激等弊端.  相似文献   

7.
8.
“学衡派“是20世纪初在中国出现的文化保守主义派别,它与20世纪初期其他文化保守主义--国粹派与东方文化派的思想主张有基本的共同之处.“学衡派“的存在虽有其学理上的价值,但其文化上的理想主义主张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既无法应对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也无法满足国家现代化的时代任务.  相似文献   

9.
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对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进行分析考察。指出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同传统思维方式一样具有:整体性、经验综合性、形象直觉性、务实性和保守性等特征,并试用现代创新思维方式的系统整体性、科学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等优势,对传统译论进行推陈出新,以期为译学的建设与发展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0.
林纾是闽籍作家,不识英文,却引介“西学”,而且用的是文言,成为译界奇观。“白话”登台亮相,林纾却对“文言”情有独钟,故有“文白之辩”,因此被文学史疏远。所幸“文言”与“西学”在林纾笔下情投意合,称道者众,为“小说”扶正立下汗马功劳,又与新文学启蒙不期而遇,其文学修为举世瞩目。  相似文献   

11.
林译小说序跋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密切的联系,具体表现为林译小说序跋继承并发扬中国爱国主义传统;抵制专制主义,提倡民主政体,向往法制社会;高度重视传统的孝文化;强调传统史传文化;强调中国传统诗学。总之,林译小说作为西方小说,其序跋充满了西方文化语境;同时,林译小说作为翻译小说,其序跋又弥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  相似文献   

12.
从哲学与文学的关系来论述20世纪的俄罗斯文学,主张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白银时代”的俄罗斯文学和苏联时代的俄罗斯文学。  相似文献   

13.
翻译作为以译者为主体的社会化行为,必然受到社会文化规范的制约。清末民初小说翻译表现各异,总体而言都受到了本土文化的影响,是近代翻译规范制约的结果。借鉴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理论,本文从翻译选材和诗学两个方面分析译入语文化语境制约翻译的内外部因素,阐释了特定社会、文化环境对翻译活动的规范作用,并进而具体揭示了该期译者受规范制约而采用的三种翻译方法:即改写法、删减法与增译法。  相似文献   

14.
谢天振的《译介学》可被视为中国学者对翻译文学研究的先锋之作,它奠定了翻译文学以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被接纳为民族文学的地位,但对翻译文本应当具备怎样的品质才够资格被纳入翻译文学的范畴,翻译文学被接受为民族文学后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探讨甚少。本文围绕这两个问题对翻译文学进行探讨,希望能为翻译文学的界定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论文评述了道教在古代小说和李白诗歌中的渗透以及道经中的文学作品,从而展现出道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至18世纪,在欧洲及俄罗斯掀起了一股崇尚中国情调和仿效中国艺术的热潮,谓之"中国风"。文中考察了俄罗斯建筑艺术和造型艺术中出现中国形象的文化历史背景;用历史资料和图片展示了圣彼得堡及其郊区部分建筑艺术的中国风格;比较了俄罗斯建筑中的中式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差异,并分析研究了产生其差异的原因。研究成果丰富了中俄建筑艺术、文化、美学史的内容,有利于巩固和扩大俄中俄两国文化合作方面的友好联系。  相似文献   

17.
北京奥运之年,海内外各方学者不论是在期刊论文的登载、学位论文的发布,还是学术专著的出版、文献资料的整理、学会的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研究势头之好,规模之盛,堪称是迎来了一个学术史上前所未有的“林纾年”。  相似文献   

18.
查尔斯.狄更斯是最早被译介到中国的欧美作家之一,自20世纪末以来他的作品几乎全部被翻译引入中国,深受中国文坛和读者的热爱与追捧。受西风东渐的影响,我国不少知名现代作家都受到狄更斯的影响,比如林纾、老舍、张天翼等人。探讨狄更斯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中的影响,剖析其在中国被广泛接受的深层次原因,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网络“穿越”小说的流行及其价值局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穿越”小说的内容、语言风格及其借以发展的网络媒介入手,着重分析“穿越”小说流行的原因。通过网络媒介的传播,文学正在走向庸俗化、大众化、娱乐化,并最终走向雅俗共赏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