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也相应得到很大的进步,传输介质开始面临巨大的挑战。有线传输技术作为信息产业中重要的技术,它的传输速度和信息量必须要有所保证。在有线传输的技术工程中,最主要的传输技术主要是光纤传输还有有效性电缆传输等。本文将从实际出发,对有线传输的技术进行阐述和分析,主要探讨有线传输技术对通信事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将常见的几种多路复用技术与光纤(光纤光栅)水听器阵列结合起来,通过对频分多路复用、时分多路复用以及相干多路复用技术的原理以及波分多路复用技术在光纤水听器阵列中应用的研究分析,提出了一种多路复用技术。多路复用技术是将一根信号线传输多路信号,利用分割可用频带(FDM)、划分时间为多个时间片(TDM)或者利用不同波长的光信号在同一根光纤中传输(WDM)等方法,实现多路信号在同一根信号线上传输并且互不干扰,从而可将多路信号共用一根信号线传输。因此被用到了水声信号传输领域。  相似文献   

3.
在图像信息处理系统中,图像信息传输速度慢、图像清晰度低一直是此类系统存在的问题.文中从图像信息传输所采用的协议和压缩技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通过改进协议和压缩技术实现图像信息高清晰快速传输的可行方案.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用Java技术实现的设计模型.分析表明,文中提出的方案是一种有效、科学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基于CC1100和GPRS的无线供水监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快速有效地实现有限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调度,提出了一种基于CC1100和GPRS技术的水表数据抄录和用水状态监控的设计方案.该方案中基表和集中器采用无线传输芯片CC1100实现有限空间范围的数据传输,利用GPRS技术实现工作站和集中器之间远距离的无线传输.由试验结果可知,在常见的建筑物如居民楼内,基表与集中器之间数据传输在300m左右时成功率可达90%以上,在比较空旷的空间内传输的效果会更好一点.该抄表技术在水资源的管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基于提高网络传输的效率并得到更好的低延迟效果的目的,缓存技术应运而生。不同于传统缓存技术,编码缓存技术通过巧妙创造多播机会,使得服务器的一次广播传输能够同时满足多个用户的不同需求,从而得到全局缓存增益。考虑一个并行传输的编码缓存网络,其中服务器可以向所有用户广播消息,同时,用户之间也可以互发信息。提出了一种非编码预存储的编码缓存方案,该方案可分为三个阶段:预缓存阶段、分配阶段和交付阶段,通过向服务器和用户网络预先分配不同的工作量来获得最佳的传输延迟。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并行传输缓存交付方案相比于单独进行服务器多播传输或单独进行D2D网络节点之间的传输,具备更好的实现效果。同时,所提方案在考虑两种不同信道的传输能力差距后,得到了比忽略信道传输能力时更好的实现效果。最后,证明了在非编码预存储的情况下,所提出的并行传输缓存交付方案在服务器广播信道与D2D网络传输信道的信道容量相同且用户缓存资源充足时的最优性。  相似文献   

6.
OFDM技术具有频谱利用率高、抗频率选择性衰落能力强的优点,适合高速数据传输,自适应传输技术可以根据信道质量的好坏自适应调整传输方式,提高传输效率。本文论述了OFDM的优缺点、应用、自适应传输原理以及各种自适应传输算法。  相似文献   

7.
三菱电机开发出用于10Gbps光通信的“涡轮码”纠错芯片。使用这种芯片,在传输距离相同的情况下,其传输容量将达到采用传统技术的约3倍。若传输容量相同,那么传输距离是约3倍。若将4个芯片并联使用,最高可支持40GGbps的通信速度。在10Gbps秒的通信速度使用涡轮码时,电路规模就会增大,很难实现单芯片化,但三菱电机对信号处理算法和电路设计进行改进,使之实现单芯片化。例如,通过使用该公司自主开发的管线处理技术,控制了电路规模的增大。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一种实用的图象通信技术,采用图象缓存方式实现静态图象在窄带线路的传输,提出了DPCM预测编码与哈夫曼编码相结合的方案,降低了图象帧存的容量,进一步提高了信息的传输效率,半分钟就可在普通电话线上输一幅电视图象.  相似文献   

9.
针对电力通信中,载波频率不高,传输信息量较少的特点提出一套数字化扩频通信捕捉,跟踪方案,结合现代通信技术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传统的扩频通信进行改进,有效提高其传输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卫星传输是广播电视节目主要传输手段之一.卫星地球站由模拟传输转为数字传输,其优势更加明显.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准建设项目——浙江省广播电视数字卫星地球站为背景,运用视音频编码技术、数字传输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对数字卫星站系统功能和系统要求作了详细的阐述,对数字电视编码调制、卫星上行射频和音频切换监视等分系统的设计和构成作了具体介绍,并根据卫星上下行链路计算对卫星租用带宽、上行功率、天线接收系统品质因素等技术参数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该项目于2004年获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创新三等奖,说明设计思路和链路计算方法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1.
艺术传播学是艺术学与传播学的双重子学科,它立足于艺术学,建构于传播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融合型边缘学科。本文旨在通过传播学的一种——组织传播,来探讨艺术传播以及艺术传播学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2.
针对无线蜂窝网中存在信号难以到达的领域,即“盲区”通信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一种“盲区”通信可靠性的优化模型和求解方法.通过引入Ad Hoc网络来提高通信节点在进入该区域过程中的通信可靠性,根据移动节点的物理位置、移动速度以及邻接移动节点的关联因素,利用单点通信解决通信结点在进入“盲区”过程中(即存在中继区)的通信问题,再利用追击通信策略解决通信节点完全进入“盲区”(即不存在中继区)的通信问题,建立“盲区”通信可靠性优化模型,并利用遗传算法(GA)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此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实时监测系统中ARM单片机与PC机之间的通信方法,介绍了ARM系列单片机与主机串行通信的结构框图与硬件接口电路,讲述了下位机通信程序的设计方法和上位机通讯的软件实现,并给出了上下位机通讯的流程图。在通信的过程中,需要设定相同的通讯协议才能保证通信的正常。  相似文献   

14.
目前LED(Light Emitting Diode)光通信协议仅局限于点对点的短距离通信,为了延长室内点与点之间的通信距离,设计了基于按需路由算法的光通信协议,并组建了自组织自恢复室内无线局域网系统。对室内两节点经过两次路由选择的通信过程进行了仿真验证与系统测试。结果表明,收发单元使用点对点半双工可靠通讯方式,测试两节点间通讯速率达到30 bit/s,实现了光照空间范围内传感数据的自适应路径选取与可靠路由传输,通信距离约是点对点短距离直接通信的3倍。  相似文献   

15.
基于系统核心处理器TMS320F28335以及作为协处理器的FPGA,EP2C20Q240C8N,设计了一套用于激光电源中央控制器的通信方法.包括DSP与EEPROM的SPI通信、DSP与FPGA的总线通信、中央控制器与总控之间的RS485通信、中央控制器与下级模块CPU的CAN通信和I/O通信.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矿用语音通信系统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ZigBee技术的矿用无线语音通信系统设计方案,并给出了无线语音通信节点的软硬件设计.语音通信节点采用CC2530作为射频收发单元,通过CSP1027对语音信号进行A/D或D/A转换,并利用AMBE语音编解码技术对量化后的语音数据进行编解码,通过ZigBee无线通信协议IEEE 802.15.4实现各节点间语音信息的双向无线传输.实验证明,语音通信节点在有效通信距离内具有语音清晰、通话可靠,满足语音通信要求.  相似文献   

17.
PC机通用多路通信卡的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各类监控系统中,PC机通信卡被广泛应用,它是前置机的重要部件。本文提出了通用多路通信卡的设计方法,使通信卡具备串行同步和异步两种可选功能,串行通信波特率也可根据用户的需要随意选择。最后,给出了PC机与通信卡信息交换和动态链接库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8.
SDLC通信规程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在电力安全自动装置的通信系统设计中,为保证水口水电站安全自动装置实时性和可靠性,通过对几种通信方式的比较,选择了SDLC(同步数据链路)通信规约,并在数据编码方式和网络结构上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双通道自动切换、抗干扰编码、和纠错编码等。并在最后给出了适合SDLC的串行通信控制器和实现的硬件框图。该通现信系统在实际运行中满足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由可编程序控制器(EX—100)和IBM系列微机经通讯联网所构成的小型集散控制系统的设计。给出了通讯时的硬件配置与连接、通讯方式、通讯原理、通讯协议及其特点。详细阐述了通讯软件的设计方法以及在通讯软件中所采取的数字滤波、容错等抗干扰措施。  相似文献   

20.
传统项目的沟通环境是基于面对面的情境的,而虚拟项目的沟通环境与传统项目环境差异较大,成员间的沟通以网络为媒介,面对面的交流情境已经不复存在。本文分析了在两种不同环境下,在沟通主导性、反馈的属性和沟通方式的灵活性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提出了通过加强沟通的主动性、目的性、规范性和正确运用沟通工具等措施来克服差异,提高虚拟项目沟通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