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塔板模拟和板效率计算的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提出一种塔板模拟和板效率计算的新方法——虚拟循环模型。用这种方法同时考察了蒸汽完全混合与完全不混合对板效率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这种方法不仅与传统的涡流扩大散模型和混合池模型等效,而且数学处理简单;由蒸汽不混合引起的板效率波动主要发生在塔底的1—5块塔板上。  相似文献   

2.
依据液体混合池模型推导出液体并流塔板池间汽体不混合时的板效率计算式,并提出混合池数 N 与 Peclet 数关系式。板效率计算式使计算过程简化,并且计算结果与 Ashley-Haselden 方法的计算值完全一致。用本文和 Diener 提出的板效率计算式的计算结果,对 N 与 Pe 关系式的精度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3.
依据液体混合池模型,推导出液体并流塔板在具有雾沫夹带和漏液、池间汽体不混合时的板效率计算式。其解析解法的计算结果与Lockett等人提出的板效率计算式的数值解法计算值相当吻合。本计算式的计算过程简单,并可推得混合池数N=∞时的板效率计算式。在几种特殊情况下,可简化为文献报道的Lockett等人、Lewis、Colburn、Danly以及笔者所提出的板效率计算式。  相似文献   

4.
依据液体混合池模型推导出具有汽相夹带、板间汽相完全混合时的E_(MV),E~2_(MV)/E_(MV)及E~2_(MV)等板效率计算式。在几种特殊情况下,可简化为文献报道的Lockett、Drogaris等人,张东平等人、Gautreaux与O'Connell及Lewis所提出的板效率计算式。讨论了λ_O、E_OGN等参数在一定范围条件下E_(MV)、E~2_(MV)/E_(MV)及E~2_(MV)随汽相夹带分率的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5.
针对包含板间气相全混、液相部分混合的错流塔板的精馏塔 ,建立了全回流条件下的新型混合池模型 ,以计算雾沫夹带对蒸馏效率的影响。利用该模型得到了不同操作条件下表观板效率的分析解。所得结果与Bennett关联式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在λ0 =0 5~ 3 0 ,E =0 4~ 1 0 ,e0 =0 1~ 0 3的范围内 ,平均偏差为 3 4% ,其中 90 %以上数据的偏差在 6%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6.
蒸馏塔板液体返混模拟和板效率计算的新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提出了一个蒸馏塔板液体返混模拟和板效率计算的新模型─—等空时双平推流循环流动模型。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与典型的单参数混合池模型:涡流扩散模型:虚拟循环模型同样的等效性。同时,还对这几种模型值间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7.
依据液体混合池模型,推导出液体并流塔板具有汽相夹带时的、E_(MV)及/E_(MV)等板效率计算式。并在几种特殊情况下,简化为文献报道的Lockett、Drogaris等人、张东平等人及本文作者所提出的板效率计算式。讨论了λ_o、E_(uG)、N等参数在一定范围条件下、E(MV)、/E_(MV)随汽相夹带分率的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8.
斜板沉降池因较传统沉降方式具有分离精度高,速度快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其内部流场特性直接影 响着分离性能,掌握流场分布规律对指导新结构设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文章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FluidDynamic,以下简称 CFD)方法,采用多相流混合模型,对油水分离用的斜板式沉降池内部流场特性及分离性能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完成了沉降池内的油水分离过程描述。得出在固定斜板间距及斜板倾角下沉降池内部流体迹线及速度场、浓度场及分离性能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围绕斜板周围存在较多涡流,致使流场扰乱影响分离性能。同时斜板周围及间隙内的流体流动速度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一定范围内,随着沉降时间的增加分离效率逐渐升高,直至 4h以后分离效率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9.
组合式沉降分离装置处理三元复合驱采出水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元复合驱含油污水处理如果采用沉降罐处理,效率很低,必须加强高效设备研究,提高处理效率,为此研制开发了用于处理三元复合驱含油污水的组合式沉降分离装置。该装置已获得了国家专利。1.组合式沉降分离装置原理组合式沉降分离装置是根据“浅池理论”研究开发的,利用交叉流斜板,使油珠聚结加速上浮,固体物质加速沉降,从水中分离出来。重力分离设备的分离效率,和设备的分离高度成反比。理论上设备的分离高度减小一倍,除油效率增加一倍。除油设备的分离高度越小,油珠上浮到水表面所需的时间越短,这就是“浅池理论”。在水处理工艺中常用的斜板…  相似文献   

10.
以NewVST塔板为基础,提出了一个计算喷射工况下塔板效率的二维传质-混合池模型,它可以通过单池液体提升量、池间液体交换分率及液体循环分率等模型参数的变化对塔板上液体的沟流、纵向返混和横向混合等现象给予体现与模拟,应用于NewVST塔板得到了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1.
斜管除油池多选用瓦楞板结构,为了考察板材对除油池安全性能的影响,以一具体除油池为例,分别进行瓦楞板和平面板这2种板材结构除油池有限元数值计算,并进行分析比较。厚6 mm、板长2.52 m的瓦楞板矩形除油池结构理论计算应力为130.1 MPa,变形为3.829 mm,满足瓦楞板材料强度要求,可用来做除油池箱体侧板;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计算得出使用瓦楞板的矩形除油池最大应力为163 MPa,满足其强度要求,并且具有很大的强度储备;平面板材最大应力和变形远大于瓦楞板,瓦楞板材的强度明显高于平面板材。研究结果可为实际生产过程中除油池的安全计算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汽液错流塔板效率计算法,提出了有助于提高其计算准确性的若干简捷方法。考虑了塔板上液相的纵向混合、操作条件、板间汽相混合程度以及雾沫夹带和漏泄等因素的影响,并加以计算。  相似文献   

13.
本讲介绍了塔板上的浓度变化与传质方式,塔板效率的定义,塔板上的液体混合,塔板间的液沫夹带与漏液,系统性质对板效率的影响,以及塔板效率的估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推导出Lewis的第二、第三种情况下,即塔板上液体为活塞流、板间汽相不混合时,具有雾沫夹带的汽相Murphree板效率E_(MV)计算式。并在没有雾沫夹带条件下,分别还原为相应情况下的Lewis推导的板效率计算式。讨论了E、λ_0等变量在一定范围条件下E_(MV)、E_(MV)/E_(MV),及E_(MV)等随雾沫夹带率e_0的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15.
引言介电测井中的介电常数ε用相对单位表示: ε=ε_a/ε_o 它表示介质的绝对介电常数ε_a比之在真空的介电常数ε_o高出多少。在真空中,ε_a=ε_o所以ε=1。矿物的介电常数在相当宽的范围内变化。绝大多数矿物具有电子和离子位移极化,它们的介电常数较低,约为4—12相对单位,主要造岩矿物的介电常数是4—7相对单位,参见表1。岩石一般是各种不同成分组成的复杂体系。岩石的介电常数取决于一系列因素:矿物组成  相似文献   

16.
高含水原油常温游离水脱除技术于1989年11月通过了大庆石油管理局的鉴定。该技术是由管道成滴脱游离水和板网聚结脱游离水两项技术组成。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管道达到最有利的水力条件,同时利用板网填料的表面吸附、润湿聚结作用以及“浅池”理论,促使滴液迅速聚集变大,加快油水的沉降分离,以提高高含水原油的脱水质量和效率。采用该项技术后,在来液含水69~72%,温度38~39℃,加药量9.3~12ppm,停  相似文献   

17.
推导出了液体并流塔板汽体不混合时具有雾沫夹带和漏液时的Murphree板效率E(MV)计算式。在没有雾沫夹带和漏液条件下,该计算式可还原为文献[8]所推导的E(MV)计算式。同时,还讨论了N、E(OG)及λo等变量在一定范围条件下E(MV)随eo或ωo变化的关系,并提出由允许的板效率降低限值确定允许的eo或ωo,以及E_(MV) ̄a与E(MV)之间的相互换算。  相似文献   

18.
改善大型塔板液流状态的新结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φ2000的半圆单溢流筛板试验装置上,研究了三种结构措施,使得塔板上的液流状态得到很大的改善,有效地利用了整个塔板鼓泡面积,提高了Murphree板效率。本文叙述了这些结构措施的要点、试验方法、实测的数据以及板效率计算结果。由于这些结构措施简单易行,效果显著,可供生产、设计部门在大直径工业塔板上(包括筛板和浮阀)应用以提高板效率。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横向集水同向流斜板沉淀装置浊度去除率低、斜板间积泥、集水孔眼堵塞等问题,我厂与北京市政设计院研究所于1980年10月协议合作进行“纵向集水斜板沉淀工艺研究”的生产性试验。试验装置于1981年5月底投入使用,1982年3月初停池  相似文献   

20.
微分浮阀塔板及其工业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空气-水系统,在直径 600 mm的塔内,对微分浮阀塔板和 F1型浮阀塔板的流体力学性能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应用空气-水-氧气系统,对微分浮阀塔板和F1型浮阀塔板的传质效率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微分浮阀塔板比F1型浮阀塔板具有更好的流体力学和传质性能,塔板处理能力可提高25%以上,传质效率提高10%以上,介绍了微分浮阀塔板的工业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