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脑迷》2006,(18)
最近一段时间,网络上“魔鬼波”(Backdoor/Mocbot.b)病毒愈演愈烈,这个被称为“2006年第一波攻击”的高危病毒已经让很多用户深受其害。“魔鬼波”病毒是一个具有木马性质的蠕虫病毒,用户电脑一旦中招,不仅会被黑客完全控制电脑,窃取用户的重要信息,同时也会成为黑客的傀儡机器  相似文献   

2.
8月14日,利用MS06-040漏洞进行主动传播的魔鬼波蠕虫病毒疯狂攻击互联网,造成大量用户系统崩溃,网络瘫痪,并通过IRC聊天频道被黑客控制,沦为“肉鸡”。该病毒引起了众多反病毒厂商的关注,金山毒霸反病毒监测中心已经发布了四级病毒预警,截止目前,全国已有3128例感染求助。  相似文献   

3.
不好的“预言”终于应验了,“中国黑客”病毒新变种“中国黑客Ⅱ”(Worm.ChineseHacker-2)病毒,经过改装,挟带“新型武器”重返用户网络,欲再掀波澜。  相似文献   

4.
新的管理政策好比防毒救火队 通常网络系统越复杂,安全防御越困难。Nimda这种只需15分钟就可以瘫痪全球网络的黑客病毒出现以后,网管面临的难题已经从“如何不让病毒入侵企业网络”变为“如何有效控制并缩小灾害损失”。任职于某电子公司信息部门的一位用户有感而发:“现在的黑客型病毒简直就是‘从天而降’。它好象有秘密通道似的,能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入侵你的系统。往往是清除了A区,B区又出现感染症状,无法一一根除。”其实许多网管也碰到过类似的问题——花了很多时间处理病毒,但是病毒却象是头虱一样,老是清不掉。  相似文献   

5.
黑客是网络安全的大敌,关于反黑客的话题已是老生常谈了,但黑客却越来越多。这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般的企业或部门缺少“抓住黑客”(即查出其位置)的能力,而现行的各种“方案”、“系列工臭”也以“防”为主,少有“抓住黑客”的手段、鉴于此,本又从原理上介绍一点“古老”的“查黑客”方法,希望能对企业用户有所帮助。 网络已经成为企业制胜的必由之路。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自己的关键业务置于网络之上,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然而,越来越多的网络黑客(或者称之为网络盗贼)也以企业为目标,通过网络肆意侵入企…  相似文献   

6.
用户请问:“为什么我们的网络在安装了防火墙、防病毒产品却仍然受到病毒与黑客的攻击?!”道理很简单,原因在于人们对网络全面安全问题关注仍然不够。 研究表明,近来流行且愈演愈烈的的“黑客加病毒”构成的混合威胁之所以屡屡得手,是因为它可以绕开防火墙,而防病毒软件却不能防黑客,最终一旦遭受混合威胁的攻击,防火墙与防病毒工具就将成为摆设。此外,大部分企业即使安装了防病毒软件,也只是针对网络客户端的病毒防范,而对企业经  相似文献   

7.
许多用户曾经感慨:“为什么我们的网络在安装了防火墙、防病毒产品后,仍然还会受到病毒与黑客的攻击?”原因在于人们对网络全面安全问题的关注仍然不够。首先,用户对安全产品的性能重要性认识不够。其次,在防护手段上过于单一:研究表明,近来流行且愈演愈烈的“黑客加病毒”构成的混合威胁之所以屡  相似文献   

8.
8月病毒播报     
“芙蓉姐姐”是现在网络中的明星,拥有很高的人气但最近却有一个老病毒欲借助她“复活”,它是“传奇终结者”病毒的一个变种,会盗取网络游戏“传奇”玩家的账号和密码,该病毒暗藏在“芙蓉姐姐”照片的下载网站中。用户浏览这些网站就有可能被病毒感染。这个病毒会造成多款杀毒软件及个人防火墙软件无法使用。它还会窃取“传奇”游戏玩家的用户名,密码,登陆服务器,用户所属区域等信息并发送到黑客指定的信箱中。  相似文献   

9.
合理实施防火墙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子江 《软件世界》2007,(21):54-55
今天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也可以说也是病毒与黑客大行其道的时代。这样说也许有些悲观,但今天的网络的确如此。从Internet到企业内网、从个人电脑到可上网的手机平台,没有地方是绝对安全的。每一次网络病毒的攻击,都会让家庭用户、企业用户、800热线甚至是运营商“头痛脑热”。不过,经历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病毒危机后,人们已经开始思考网络的安全了。  相似文献   

10.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安装防毒软件、定期更新病毒代码的防毒方式显然已经无法保障企业的安全了。危害严重的“Nimda”、伪装巧妙的“求职信”以及不断出现的黑客入侵等网络中存在的问题受到企业用户的普遍重视。  相似文献   

11.
近期,病毒有了一个新的趋势:即病毒黑客化或者说黑客病毒化。从趋势全球监测到的病毒以及趋势用户最新上报的病毒分析,特洛伊木马借助邮件传播的病毒绝对数量增长迅速,在新增病毒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高。而且,特洛依木马型病毒屡次受黑客利用的事件也越来越多,窃取使用者网络帐号、密码资料,甚至将使用者的资料通过 Inernet,传送给特定或随机的 email 帐号或公布在网站上,成为极具威胁性的黑客攻击工具。这类病毒的特点是:1.传播速度快;借助蠕虫病毒的特长,可以象“爱虫”这类病毒一样在几  相似文献   

12.
《多媒体世界》2008,(10):9-9
恶意软件代码已经存在了数十年的时间,但在最近几年,由于互联网,高速网络连接和数以百万计的新设备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网络正在不断壮大和发展,与此同时病毒和“蠕虫”也有了机会可以在短短几分钟之内肆虐全球。黑客等网络犯罪分子的手法也越来越猖獗.他们制造并散布了诸如Slammer。Blaster(冲击波)等病毒。这些病毒的大规模扩散.  相似文献   

13.
《计算机与网络》2008,(8):31-31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用户所面临的安全威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目前企业用户面临的信息安全威胁令人担忧。首先,黑客利用加壳等技术手段"工业化生产病毒"已经成为趋势。据瑞星反病毒监测网提供的数据,2007年截获病毒样本数比去年增加70%。其中木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已越来越深入到了当今社会的各行各业以及人们的生活当中,尤其是当3G网络以及智能手机的投入使用,正式宣告着全民手机上网时代的来临,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网络进行各种活动,因此受到广大用户的欢迎。然而网络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种种危害,而其中最为危险的便是那些潜伏在网络中的黑客,通过编译病毒和木马攻击广大网络用户,盗取用户的信息账号,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因为现在的手机在软硬件条件上还不够成熟,对于新出现的那些专门针对手机的病毒木马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因此也已经日益成为了黑客病毒攻击的重点目标。如何保护手机的信息安全,防范来自网络黑客的攻击,便是讨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张鑫 《数码世界》2008,7(7):24-24
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通过对互联网的监测发现,6月份全国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网络拥塞和计算机病毒疫情。近期恰逢第一个端午节假期,黑客们也及时送出了端午节的礼物,带有病毒的“电子粽子”在网上流传广泛。很多用户在不注意的情况下,很容易感染病毒。预计7月份“机器狗”、“AV终结者”这类混合型病毒及各种木马程序仍是计算机用户面临的主要威胁。  相似文献   

16.
自从8月利用了微软 RPC 漏洞的“冲击波”病毒爆发以来.我们的电脑就没有一刻停歇过与病毒做斗争。并且在“冲击波”余波未了之际、又出现了新的“大无极”变种病毒,这使得我们与病毒的斗争更加激烈。纵观以往的病毒爆发衰落经历.似乎很少有病毒能在很短时间内彻底消失。尤其是具有黑客特性的网络病毒产生以来.甚至时过一年半载,依然能对用户电脑造成不小的杀伤力。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一款病毒一而再、再而三地骚扰我们的电脑呢?这里有三点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7.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用户所面临的安全威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目前企业用户面临的信息安全威胁令人担忧。首先,黑客利用加壳等技术手段"工业化生产病毒"已经成为趋势,据瑞星反病毒监测网提供的数据,2007年截获病毒样本数比去年增加70%,其中木马病毒和后门病毒占总体病毒的84.5%;其次,大量流氓网站利用网站注册、网络交友等流程上的设计,  相似文献   

18.
金山毒霸历经魔鬼考验主动漏洞修复力克魔鬼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色 《数码世界》2006,5(17):27
8月14日,利用MS06-040漏洞进行主动传播的魔鬼波蠕虫病毒疯狂攻击互联网,造成大量用户系统崩溃,网络瘫痪,并通过IRC聊天频道被黑客控制,沦为"肉鸡".该病毒引起了众多反病毒厂商的关注,金山毒霸反病毒监测中心已经发布了四级病毒预警,截止目前,全国已有3128例感染求助.  相似文献   

19.
圣诞刚过,元旦又至,年终岁末正值病毒“扎堆儿”发作期,节假日期间人们上网休闲娱乐明显增多,聊天、下载电影,玩网络游戏的同时,也为黑客们提供了更多的“作战”机会,用户一不小心,就会落入黑客们精心准备好的“陷阱”之中。近日.微点主动防御软件即捕获了一假扮“回收站”的病毒(Worm.Win32.AutoRun.nil),反病毒专家提醒广大网友,U盘下默认是没有回收站的。如果您打开U盘时发现有回收站样式的图标,请一定要格外留心,以免不慎激活病毒造成损失。  相似文献   

20.
李莉莉 《软件》2000,(5):33-37
黑客是网上不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已经为我们造成了巨大损失。企业用户如何才能有效地防范网络黑客?本文介绍了两种有效的“正规”方法:动态的“入侵检测技术”和静态的“防火墙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