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根据半导体能带结构,利用静电平衡条件及电荷守衡定律,详细讨论了半导体表面光电压的产生原理、测量方法,给出了单晶硅的表面光电压谱,并由此得出了单晶硅的带隙能量。  相似文献   

2.
在小注入、稳定光照、忽略电场影响的情况下, 简要分析了影响光电压大小的因素。设样品的少子产生率仅是一维坐标的函数, 计算了P 型双面抛光硅单晶样品的表面光电压。结果表明, 表面势、光照强度对表面光电压的影响较大, 少数载流子在硅中的扩散长度、样品厚度等对表面光电压也有一定的影响。由于背抛光面对受光面入射光的反射, 使得少子产生率和受光面表面光电压都高于单面抛光片。  相似文献   

3.
采用(NH4)2SO4和TiO2为原料,制备了TiO2/AS复合材料。用表面光电压谱(SPS)表征了TiO2/AS的表面态。发现在热处理过程中(NH4)2SO4和TiO2之间发生了反应,生成了S-Ti配合物,这个表面的S-Ti配合物SPS峰的强度和IR峰的强度与处理温度有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4.
三洋电机正在开发“新一代薄膜结晶硅太阳能电池”,其特点是可将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串联起来,得到单晶硅太阳能电池50多倍的高输出电压。从演示看,新一代太阳能电池为 39.4V,而单晶硅太阳能电池仅有 0.6V,两者约相差66倍。因可得到较高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阐述了单晶硅的种类和用途,分析了当前市场应用现状,特别是对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太阳能级单晶硅市场情况进行描述,最后对单晶硅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针对长脉冲激光在空气中对单晶硅进行辐照所产生的表面形态问题,研究了不同能量密度的激光辐照后单晶硅的表面形态变化及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单晶硅表面的涟漪波纹状微结构与光的散射和干涉有关;随着激光能量密度的增加,单晶硅表面出现解理现象,其主要是由较高的温度梯度而引起的应力所致;熔融和汽化时的单晶硅表面形态主要是由载流子动力及等离子体波引起的;激光辐照单晶硅中心点温度曲线在单晶硅熔点和沸点附近时出现平台期,这是由于材料在熔融和气化过程中要吸收潜热;激光能量密度越大,单晶硅表面的损伤面积越大.  相似文献   

7.
讨论了量子阱限制效应、激子的束缚能以及激子峰的形成,分析了量子阱的光电特性及量子阱表面光电压的形成和特点。结果表明:量子阱有根本不同于体材料的光电特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不同改性催化剂的SPS信号强度变化的原因及其与光催化活性之间的关系.文中制备了三种光催化剂:表面沉积贵金属银的Ag-TiO2纳米粒子、不同pH条件下水热法制备的TiO2纳米粒子、过渡金属铁离子掺杂的Fe-TiO2纳米粒子,并利用SPS技术分析了所制备催化剂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效率.实验结果表明:对于Ag-TiO2体系,表面光电压信号越弱,光催化活性越高;而对于水热法制备的TiO2体系和Fe-TiO2体系,则是表面光电压信号越强,光催化活性越高.所制备光催化剂的SPS信号强度变化与其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及复合机制必然有着联系,因此可利用SPS分析技术快速评价催化剂的活性.  相似文献   

9.
讨论了量子阱限制效应、激子的束缚能以及激子峰的形成,分析了量子阱的光电特性及量子阱表面光电压的形成和特点。结果表明:量子阱有根本不同于体材料的光电特性。  相似文献   

10.
单晶硅广泛应用于光电系统领域,在激光作用下易于造成热损伤,其性能将发生显著变化。针对高精激光武器和激光精细加工产业的迫切需求,本文研究脉冲串毫秒激光作用单晶硅的热损伤问题,分析激光能量密度、脉冲个数等与热损伤的重要特性参数温度的关系,探索损伤规律和机理。从仿真和实验两方面对脉冲串毫秒激光对单晶硅的热损伤进行研究。基于热传导方程建立毫秒脉冲激光辐照单晶硅的热损伤模型,利用有限元、有限差分方法求解脉冲串毫秒激光作用单晶硅的温度场,模型中引入等效比热容的方法处理熔融和汽化后的相变问题,实现了对模型温升的修正。构建毫秒脉冲激光损伤单晶硅的温度测量系统,利用高精度点温仪对脉冲时间内的激光辐照中心点温度进行实时测量。研究结果表明,脉冲串激光作用单晶硅靶材时,激光辐照中心点及径向、轴向位置具有温度累积效应,径向温升范围远大于轴向;随激光能量密度增加,温度累积效应显著;随着脉冲个数的增加,单晶硅靶材熔融固化时间和从熔点降至常温的时间加长;激光脉冲个数增加90个时,单晶硅热损伤阈值下降到单脉冲损伤阈值的73.8%;当脉冲个数增加后,单晶硅损伤面积增大。实验与仿真研究结果对比可以看出,两方面研究结果的规律基本一致,仿真模型可以合理的描述毫秒脉冲激光损伤单晶硅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水热合成法合成了8-羟基喹啉铜配合物(Cu(C9H7NO)2 )。对配合物进行了单晶X射线衍射 测定,结构分析表明,分子间存在的氢键将配合物连成了1D无限结构;对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NIR)及表面光电压光谱(SPS)进行了测定和分析指认,配合物的SPS在300~800nm 范围内呈现出正的表面光伏 响应(SPV),而且SPS响应带与UV-Vis-NIR 光谱的吸收峰是一一对应的;配合物的场诱导表面光电压光谱 (FISPS)中,光伏响应的强度随着外加正电场的增加而增强,随着外加负电场的增加而减弱。  相似文献   

12.
基于单元变形能的复杂曲面优化展开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复杂空间曲面提出了一种基于单元变形能的优化展开算法。算法以拓扑等价映射得到的结果为初始值,以曲面网格单元由平面状态到空间状态的总变形能最小为目标,对展开网格的尺寸与形状进行优化,得到使变形能达到最小值的优化展开平面。计算结果表明,优化过程使变形能收敛于稳定的最小值,变形分布趋于均匀。  相似文献   

13.
对液体的表面张力和比表面自由能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和比较,探讨了液体的表面张力和比表面自由能两个概念的各自内涵和在分子水平上的产生机理,分析了在两者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研究表明液体的表面张力是从力的角度来分析液体表面现象,是微观分子作用力的宏观表现;比表面自由能是从能量的角度来研究液体表面现象。从微观结构分析可以得出液体的表面张力是液体表面空穴作用的结果,比表面自由能量液体分子作用力作功的结果,两者都与液体分子间的作用力有关。  相似文献   

14.
液体表面张力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定量证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利用热力学基本方程,对液体表面系统进行了研究,阐述了表面能F是表面系统的特性函数;并对液体表面张力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给出了定量证明。  相似文献   

15.
高阶模态面波在软弱薄层探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面波勘探在浅地层波速测试及速度分层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在一般情况下主要利用面波的基阶模态.有低速薄层存在时,瑞利面波的能量不仅分配在基阶面波中,有些高阶模态的面波还具有较高的能量,高阶模态面波的高能量反映了低速层的存在.在以高能量为标准的方法合成频散曲线时,各阶面波的综合作用使频散曲线上出现“之”字形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可以确定软弱薄层的空间位置.在实测资料解释中,注意利用高阶模态面波。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证明地震瞬态面波法对低速薄层有较高的探测能力。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植物非光滑表面疏水特性的分析,把疏水表面分为4类:超亲水表面、中等亲水表面、中等疏水表面、超疏水表面。从能量平衡的角度论证了超亲水表面、超疏水表面能量传递符合Cassie模型,中等亲水表面、中等疏水表面能量传递符合W enzel模型,并从许多的植物疏水表面中筛选出4种典型的几何非光滑表面原型,分别构建了凸包型、凹坑型、圆锥型、柱型的理想疏水表面的数学模型,这将为工程仿生脱附的疏水表面设计与制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The low surface energy fluorocarbon polymer from the synthesized fluoro-acrylic resins was developed. Then the molecule orientation principle of nonpolar and polar functional groups in the polymers was analyzed. And the contact angles of pure water drops on the surfaces of various fluoro-monomer homopolymers and interpolymers were measured. So the relation of polymers' fluoro-content with the surface energy was determined. The distribution of fluoric functional groups in the polymers was investigated. And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ough the total fluorine content of the fluorocarbon polymers is relative few, their surface energy is really low due to the enrichment of fluoro-chains on the polymers surface.  相似文献   

18.
不同换热管表面抗垢性能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垢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尤其是换热设备换热管中,污垢的存在大大降低了换热设备的效率,浪费了能源.通过对碳钢管、黄铜管、不锈钢管、等离子注入表面改性铜管和镍基渗层管5种不同换热表面在沸腾状态下的结垢实验,运用表面能降低的原理,对5种换热管的抗垢性能和诱导期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不锈钢管的抗垢性能较强,但是与等离子注入表面改性铜管和镍基渗层管相比,后2种换热表面具有更长的结垢诱导期和更强的抗垢性能,而且镍基渗层管的抗垢性能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