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果酒发酵分为果汁发酵和果浆发酵两种。生产白葡萄酒,先从葡萄浆分离出葡萄汁,而后再进行葡萄汁发酵酿制。红葡萄酒则采用果浆直接发酵,而后从发酵醪中分离出红葡萄原酒的办法制得。也有采用果浆发酵、半途分离出发酵的果汁再继续发酵的措施。就发酵过程而言,分为前发酵和后发酵。果汁发酵的前发酵和后发酵在同一个容器内完成。果浆发酵的前发酵和后发酵分别在二个容器内进行,两个阶段区别明显。果酒前发酵包括静止期、萌发  相似文献   

2.
为研制营养风味俱佳的发酵鹿肉干新产品,从东北自然发酵的酸菜汁中分离、纯化、鉴定乳酸菌菌株,分析该菌株与汉逊德巴利酵母菌的发酵特性,将二者以一定配比组成混合发酵剂用于块状鹿肉发酵并研究其发酵特性。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优选试验和响应面优化块状鹿肉发酵工艺研究表明,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接种量对鹿肉发酵特性影响显著;酸菜汁分离乳酸菌和汉逊德巴利酵母菌发酵鹿肉产酸快,利于风味物质形成,适宜作发酵鹿肉干发酵剂;得到发酵鹿肉的p H值、发酵鹿肉干感官评分与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接种量间关系的二次回归方程;鹿肉最佳发酵工艺条件:发酵时间20.86 h、发酵温度27.51℃、接种量2.16 m L/100 g;发酵鹿肉的平均p H值为5.07时,发酵鹿肉干感官评分最高。  相似文献   

3.
以青稞酶解液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发酵时间、发酵起始pH、发酵温度、益生菌接种量等因素对发酵的影响,并以发酵酸度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法对益生菌发酵青稞饮料的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发酵起始pH值为7.3,发酵温度41 ℃,接种量4.7%,发酵时间72 h,可得到酸度68.67 °T活性益生菌发酵青稞饮料。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火龙果发酵饮品发酵过程中主要微生物的变化规律,了解接种发酵与自然发酵对饮品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影响,文章以红心火龙果为研究对象,通过接种发酵与自然发酵两种不同方式,对火龙果饮品低温(18℃)发酵过程中的pH、可溶性固形物、主要微生物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低温条件下(18℃),接种发酵相比于自然发酵,在发酵第9 d时,两者乳酸菌数达到最大值分别为5.20×10~8 cfu/mL、1.14×10~9 cfu/mL,后期自然发酵乳酸菌数下降速度高于接种发酵;整个发酵过程中酵母菌一直保持增长趋势,接种发酵酵母菌数低于自然发酵;霉菌和大肠菌群在发酵中期生长旺盛,发酵第13 d,接种发酵与自然发酵霉菌数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1.60 cfu/mL、602.00 cfu/mL,发酵第9 d,接种发酵与自然发酵大肠菌群数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36 MPN/mL、46 MPN/mL。试验表明接种发酵乳酸菌作用更加突出,并且抑制了部分杂菌的生长繁殖,有效降低霉菌和大肠菌群的生长繁殖,对火龙果发酵饮品的品质控制更加有利。该研究为火龙果低温发酵饮品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液态发酵醋发酵生产机制,以及液态发酵醋和固态发酵醋微量成分的研究,着重阐述了液态发酵醋与固态发酵醋在发酵生产工艺和风味方面的不同之处,分析了液态发酵醋风味较差的原因,并对提高液态发酵醋的质量、方法和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啤酒老熟助剂—α-乙酰乳酸脱羧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传统的啤酒发酵工艺有下面发酵和上面发酵两大类型。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啤酒生产厂家都采用下面发酵工艺。传统的下面发酵啤酒的发酵过程通常可分为主发酵和后发酵(包括贮藏)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乳酸菌与发酵蔬菜的风味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蔬菜发酵据微生物来源有自然发酵和接种发酵加工方式,这2种发酵体系中乳酸茵为优势发酵菌种,不同的乳酸茵在发酵过程呈现一定的消长规律。微生物区系变化是影响发酵蔬菜风味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论述自然发酵和接种发酵蔬菜风味形成的途径及发酵前后有机酸、氨基酸、核苷酸、脂肪酸以及挥发性香味成份的变化。为发酵蔬菜风味形成机理的研究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8.
李永平  张帆 《饮料工业》2011,14(4):28-30
选用双菌种发酵制备羊乳发酵饮料酒,确定了该饮料酒的的最佳发酵条件。其中,酵母菌最佳发酵条件为:酵母菌添加量0.12%、发酵温度28℃、加糖量10%、发酵时间26h;乳酸菌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8h、发酵温度42℃、乳酸菌添加量0.10‰。采用上述工艺条件发酵得到的羊乳发酵饮料酒,外观澄清透明、香气饱满,风味纯正。  相似文献   

9.
李超 《饮食科学》2014,(10):40-40
如果要是按照发酵方式分类,世界上的所有啤酒基本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上层发酵的艾尔啤酒(Ale),一类是下层发酵的拉格啤酒(lager)。上发酵的啤酒是酵母在发酵桶上层发酵,发酵温度相对较高,啤酒口味相对复杂,也比较容易染菌,常常需要大量酒花。下发酵啤酒酵母在发酵桶下层发酵,发酵温度较低,啤酒口味纯净,最大特点是这种啤酒不易变质。  相似文献   

10.
以枯草芽孢杆菌和黑曲霉好氧发酵作为前发酵,再以酿酒酵母及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厌氧发酵作为后发酵对豆粕进行两步发酵。结果表明:第一步发酵中肽的转化率为52.01%,第二发酵中肽的转化率为65.08%,且两步发酵优于一步发酵。  相似文献   

11.
以新鲜牛蒡为原料研制牛蒡泡菜,对比研究自然干法发酵、自然湿法发酵、纯种干法发酵、纯种湿法发酵对发酵过程中牛蒡泡菜的理化特性和微生物数量变化的影响,并对其产品进行感官评价。结果显示:纯种湿法发酵与其它发酵方式相比,牛蒡泡菜的发酵速度较快,优势明显,亚硝酸盐含量在第10天时降到稳定值(0.53 mg/100 g),其它3种发酵方式在第12天时达到稳定值,并且亚硝酸盐含量高于纯种湿法发酵;与其它方式相比,纯种湿法发酵牛蒡泡菜乳酸菌数稍高,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大肠菌群数以及pH值较低;纯种湿法发酵牛蒡泡菜感官评分和脆度均高于其他3种发酵方式,纯种湿法发酵牛蒡泡菜感官评分为92.43,脆度为2 005.02 g;自然湿法发酵和纯种湿法发酵牛蒡泡菜产品的氨基酸态氮含量较自然干法发酵和纯种干法发酵低。综合比较各项指标,纯种湿法发酵为牛蒡泡菜的最佳发酵方式。  相似文献   

12.
秦明  贾英民 《食品工业科技》2020,41(14):354-360
发酵核桃乳作为一种植物蛋白发酵乳,具有一定的营养优势和来源优势,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但是,目前发酵核桃乳也存在着一些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如发酵菌种种类过于单一、关于发酵前后营养成分和功能性的探讨过少等。本文围绕发酵核桃乳,重点总结发酵菌株的选择、发酵工艺研究、发酵过程中营养物质转化及功能性发酵核桃乳的研究现状,并对发酵核桃乳今后的研究重点提出建议,以期对发酵核桃乳的研究与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沙果果醋合适的发酵工艺条件,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探讨接种量、初始酒精浓度、发酵时间、发酵温度4个因素对沙果果醋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范围内,接种量对醋酸含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发酵温度、初始酒精浓度和发酵时间,且接种量和初始酒精浓度、发酵时间,初始酒精浓度和发酵时间、发酵温度之间,发酵时间和发酵温度之间存在互作效应,通过等高线图确定各因素的影响范围,为沙果果醋的发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自然发酵和活性干酵母发酵金秋梨酒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人工活性干酵母和自然发酵两种发酵方式发酵生产金秋梨酒。结果表明,采用安琪活性干酵母发酵,相比自然发酵,发酵期短2d,发酵后残糖低24g/L,酒精度高2.9%vol,感官评价较优,自然发酵方式成本较低。  相似文献   

15.
发酵辣椒即利用微生物在厌氧条件下的分解作用产生各种代谢产物,经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变化及物理变化,形成的具有独特发酵风味的辣椒制品。发酵辣椒作为一种传统的辣椒制品,香辣酸脆,开胃可口,符合大众口味,但由于传统自然发酵菌群不明、结果不可控等因素,接种发酵成为目前研制发酵辣椒的热点方法,更是制备具有优良风味的发酵辣椒的关键。该研究介绍了发酵辣椒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及其检测方法,总结了发酵辣椒中的风味物质,经综合分析得:发酵辣椒中的微生物以乳酸杆菌属和酵母菌属为主,产生酯类、醇类、酸类、烯烃类、醛类等众多复杂的香气成分,烷烃类、烯烃类和萜醇类物质在未发酵成熟的辣椒中是主要呈香物质,同样是辣椒发酵后的部分香气成分,赋予了发酵辣椒独特的花香、果香等香气特征。该研究重点阐述了影响发酵辣椒中风味物质的因素,主要包括发酵原料、发酵方法、发酵菌种、发酵盐度、发酵温度、发酵时间等几个方面,其中发酵原料、发酵菌种以及发酵盐度对于发酵辣椒风味的生成至关重要,此外,该研究还指出了目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的展望,以期为发酵辣椒工业化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百香果醋生产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百香果醋研制中的酒精发酵、醋酸发酵过程进行了研究,确定酒精发酵的适宜条件为发酵时间48h,发酵温度32℃,接种量10%;醋酸发酵的最适条件为发酵温度32℃,接种量10%,发酵醪酒精含量6%vol。  相似文献   

17.
为了改进发酵蔬菜的工艺,以不加"泡菜老汤"的自然发酵甘蓝为对照,研究其对发酵甘蓝品质的影响.通过对发酵甘蓝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有益微生物(乳酸菌)和有害微生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对制品感官的分析.结果得出用"泡菜老汤"发酵的甘蓝中亚硝酸盐含量在发酵整个过程均比自然发酵的低,且未出现自然发酵甘蓝初期出现的"亚硝峰";"泡菜老汤"发酵甘蓝中肠杆菌及乳酸菌之外的需氧嗜温菌的数量较自然发酵的少,乳酸菌数量较自然发酵的多;"泡菜老汤"发酵甘蓝感官分析优于自然发酵.说明用"泡菜老汤"发酵甘蓝的品质优于自然发酵加工的制品.  相似文献   

18.
原位分离技术(in-situ product removal technology)是目前发酵行业广泛采用的新型技术,在发酵过程中过多的产物会对发酵过程产生反馈抑制作用,并且也会产生一些对发酵菌具有毒副作用的代谢产物。原位分离可以促进反应向合成目标物方向进行,提高发酵产量,也能减少发酵结束后续分离纯化产物的工作量。在传统的白酒发酵工艺中也包含类似技术的操作步骤,但由于白酒发酵相对于其他发酵工业具有发酵菌体系复杂、发酵底物复杂、发酵产物复杂这三点难题,所以在白酒发酵生产中对于这一技术尚无系统性描述与科学的解释,本文以发酵体系中乙醇为例研究了原位分离技术在白酒发酵体系中的理论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赵欣  李贵节 《食品工业科技》2014,(10):224-227,233
探讨了牦牛酸乳分离乳杆菌(LFYY)发酵豆浆的理化性质。LFYY在人工胃液中存活率和在胆盐中的生长率为保加利亚乳杆菌(LB)的大约4倍和7倍。在6h和12h发酵后,LFYY发酵豆浆的pH高于混合菌(LM,LFYY∶LB=1∶1)发酵豆浆,LB发酵豆浆为最低。这些发酵豆浆的酸度呈现和pH相反的趋势。当发酵到6h和12h时,LM发酵豆浆中的总菌数高于LFYY和LB发酵豆浆。LFYY发酵豆浆中的氨基酸态氮和活性大豆异黄酮(大豆黄素和金雀异黄素)接近于LM发酵豆浆,显著高于LB发酵豆浆(p<0.05)。LFYY和LM发酵豆浆的感官品质也优于LB发酵豆浆。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LFYY发酵豆浆的品质优于LB发酵豆浆,混合菌可以提高发酵豆浆的品质,牦牛酸乳分离乳杆菌有利于发酵豆浆的生产。  相似文献   

20.
发酵辣椒的工艺过程包括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该文在酒精发酵的基础上重点研究醋酸发酵过程,并确定了醋酸发酵辣椒生产过程中醋酸发酵的最佳工艺参数,即发酵时间8d,发酵温度32℃,接种量10%,酒精度6%vol,在此条件下总酸度可达到5.05g/100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