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本文以数学趋势面分析的结果为基础,结合鹤壁地区构造形迹特征的研究,认真地分析了鹤壁矿区的地质构造(主要指褶皱和断层)成因,并进而得出了矿区煤系构造与煤系基底构造发育在纵向上是一致的,然煤系构造发育又受煤系基底构造发育所控制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西湖凹陷煤系发育特征,对西湖凹陷和山东黄县盆地从构造和煤系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构造及演化对煤系发育的控制.研究成果表明:西湖凹陷与黄县盆地具有相似的构造动力学背景,中-新生代归属于滨太平洋构造域,受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运动、碰撞的动力学体制控制;西湖凹陷与黄县盆地构造演化具有同步性,断陷期盆缘主断裂控制了盆地的沉积;西湖凹陷构造演化可分为断陷-坳陷-区域沉降3个阶段,形成下断上坳的构造体系;与黄县盆地盆缘断裂控煤机制不同,西湖凹陷断陷期形成的同沉积构造坡折带控制了煤系发育,坡折带的规模、类型和构造组合样式是西湖凹陷平湖组煤系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导致西部苏堤-初阳构造带、平湖构造带中部区域和广意亭-木香榭构造带中南部等盆内富煤构造区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沁水盆地郑庄区块构造演化与煤层气成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沁水盆地郑庄区块的构造发育特征,研究了自二叠纪煤系形成以来该区域构造应力场演化,分析了其对煤层气藏的控制作用,包括构造-埋藏史、后期成藏演化及成藏控制因素.研究表明:郑庄地区主要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早期和喜马拉雅晚期—现代4个期次的构造应力场演化.在构造控制下,二叠纪煤层经历了印支期和燕山中—晚期两次成烃作用,特别是燕山中、晚期煤层生气量巨大,是煤层气的主要成藏期.此后,随着地壳持续抬升剥蚀,煤层埋藏不断变浅,并发育了多组封闭性较好的节理.受南东侧的寺头断层控制,煤层埋深处于600~1 200m,为煤层气成藏以来的最浅埋藏,虽然本区二叠系煤层气的成藏时间较早,但保留的煤层气含量大,煤储层厚度大,且煤层埋藏适中.  相似文献   

4.
黄骅坳陷石炭-二叠纪煤成烃演化的构造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骅坳陷的石炭-二叠纪煤系自沉积以来,遭受了复杂的构造变动,煤系源岩经历了不均一的抬升、变形、埋藏,导致了有机质生烃演化的不连续性和分阶段性.为了合理地评价黄骅坳陷石炭-二叠纪煤系的生烃潜力,本文以构造演化为主线,运用现代油气地质理论和现代的分析测试手段,研究了黄骅坳陷上古生界烃源岩的埋藏史、受热史和成熟-生烃史.研究结果揭示了本区石炭-二叠系煤系源岩构造控制下的煤成烃演化历程,阐明了上古生界生烃作用发生的构造期次,生烃强度和时空分异特征,指出了黄骅坳陷石炭二叠系烃源岩曾发生过3次重要的生烃作用过程,并得出了烃源岩最大埋深主要发生在喜马拉雅期,超过了3500m,地机质最高相对生轻量超过50mg/g.  相似文献   

5.
南桐矿区警构造对破坏煤发育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详细研究南酮矿区破坏煤发育规律的基础上,论述了矿区构造对破坏煤发育的控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构造应力是造成煤层破坏的直接因素;(2)破坏煤是构造运动过程中压剪变形的产物,是构造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3)煤层厚度、煤层在煤系剖面中的位置、煤层倾角和断裂发育情况控制了破坏煤的横向和纵向变化,其它因素的影响居次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涟邵煤田位于湘中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加里东褶皱带西北缘。涟邵煤田主体属推覆、滑脱构造类型,沉积盖层构造变形强烈,煤系地层赋存与控煤构造样式关系紧密。本文根据煤系赋存特征、含煤沉积特征、断裂构造展布特点,以区域性大断裂为界,将涟邵煤田划分为三个含煤区,并根据各含煤区的几何形态和形成机制,将涟邵煤田控煤构造样式划分为三大类型、八大亚类。  相似文献   

7.
太原地区构造应力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太原地区地质构造的展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大量的节理测量资料,恢复了该地区中生代以来的三期构造应力场,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该地区各类构造的形成机制。讨论了太原地区区域构造格局的形成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8.
结合近年来在青藏高原取得的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利用卫星图像遥感解译,对青海省杂多—囊谦地区进行了煤田地质遥感综合分析,建立了区域构造格架,分析了构造演化和成煤古地理环境,探讨了构造对聚煤作用和赋煤状态的控制与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煤层聚集和赋存与羌塘地体构造演化密切相关,构造演化经历了5个阶段,区域构造活动较强;煤聚集场所分布于拗陷边缘地带,局部形成富煤带;煤系除遭受复杂的错断、变形外,同时还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华力西运动对本区煤系改造影响最为强烈;石炭纪聚煤中心地带位于解曲大型区域断裂带北岸,共圈定了早石炭世含煤远景区3处,晚石炭世含煤远景区6处。  相似文献   

9.
对太原地区地质构造的展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大量的节理测量资料,恢复了该地区中生代以来的三期构造应力场,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该地区各类构造的形成机制.讨论了太原地区区域构造格局的形成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0.
采用野外地质调查、构造要素测量和FLAC数值模拟等方法,探讨了北淮阳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对晚古生代杨山煤系变形-变质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商城岩体侵位所伴随的热力和应力,不仅显著促进煤的变形-变质进程,使煤级达到半石墨化阶段(Romax〉8%),而且还对已有构造格局产生一定程度的改造.这种改造主要表现为区域构造线在岩体附近发生偏转、地层倾角增大、发育轴向与岩体边界近于平行的次级褶皱,从而导致杨山煤系构造格局复杂化并影响到含煤块段的赋存状况.FLAC数值模拟证实,岩体侵位施加放射状挤压应力在岩体周缘形成了一定宽度(约为岩体半径的1/5)的应力集中带,这是造成杨山煤系构造格局畸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郑文俊        张博譞        袁道阳  陈干        张逸鹏        俞晶星  张冬丽        毕海芸  刘炳旭        杨敬钧       《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2):224-236
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扩展的方式及最新扩展边界的位置,是目前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研究的热点。基于近年来对阿拉善地块南缘及邻区活动构造运动特征调查和定量研究结果,重点总结了阿拉善地块南缘活动断裂几何图像及运动特征,指出以前普遍认为的稳定阿拉善地块内部在新生代晚期发育了一系列规模不等、运动性质各异的活动断裂,这些活动断裂是青藏高原向外扩展过程中新生或先存断裂复活的结果,断裂对区域地貌的控制作用形成了阿拉善地块南缘的地貌和构造边界。综合新生代变形、构造地貌、低温年代学、大地测量与现代地震活动等资料和研究结果,认为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中晚期以来发生了有序的向外扩展,形成了两个有重要意义的扩展边界:一是在10 Ma左右形成的以祁连山北缘断裂为主要边界控制构造的、完整清晰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地貌及构造边界; 二是在新生代晚期3~2 Ma形成的阿拉善地块南缘与祁连山北缘断裂近平行展布的、主要由逆冲断裂所组成的青藏高原扩展最新边界。在现今构造、地貌格局中,阿拉善地块南缘已成为青藏高原东北缘最新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中国含煤岩系构造变形控制因素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后期构造变形及其变形特征的时空差异是中国含煤岩系赋存状况的一个显著特点.造成这种特殊煤田地质条件的控制因素主要包括地球动力学环境、构造演化进程、深部构造与基底属性、构造应力场作用、煤系和上覆下伏岩性组合等5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三塘湖盆地构造演化与原型盆地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塘湖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中泥盆世-晚泥盆世早期洋壳俯冲,晚泥盆世晚期-早石炭世残留海盆地和晚石炭世以来的板内构造演化等三个大的演化阶段。其中,板内构造演化阶段又分为4个亚段,即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碰撞造山亚段,晚二叠世-三叠纪“A”型俯冲与前陆盆地形成亚段、侏罗-白垩纪应力调整与坳陷形成亚段和第三纪以来的“A”型俯冲与再生前陆盆地形成亚段,相应地叠合了6种不同类型的盆地。即中泥盆地-晚泥盆世早期的孤后盆地、晚泥盆世晚期-早石炭世的残留海盆地、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与挤压有关的山前坳陷盆地、晚二叠世-三叠纪的前陆盆地、侏罗纪-白垩纪的坳陷盆地和新生代以来的再生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14.
煤层气成藏的构造应力场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构造应力场是控制煤层气成藏极为重要的因素,深入探讨不同性质构造应力场对煤储层的改造及控制机理,将会为煤层气勘探前景评价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在区域构造应力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探讨了不同性质构造应力场的作用特征及其对构造发育、构造展布、构造组合及构造变形的控制作用;分析了不同性质构造及其组合、应力-应变环境对煤储层的改造作用,探讨了不同变形机制和不同结构构造煤在不同构造应力场中的发育及展布规律.研究表明,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在强变形带的中心及其附近,可以形成糜棱煤类构造煤,但糜棱煤分布较为局限;在较大范围内形成脆性变形系列的构造煤,是煤层气勘采的有利区带;拉张构造应力场中,大部分区域内有利于煤层裂隙的形成和渗透率的提高,但易造成煤层气的散失,含气量降低,应重视有利的储气构造的研究.剪切构造应力场中,以平移断层为界,煤层的赋存状态、煤体结构和煤储层物性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应对不同的构造单元分别研究其煤储层特征.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盆地具有复杂的构造演化史,周围三大板块对盆地的构造改造、演化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基于野外基础地质资料,利用德令哈及周缘地区构造要素测量分析、ASR法地应力测量、构造演化史剖面分析,阐述古、今地应力状态及可能的转变,从动力学机制方面分析柴达木盆地东部构造变形的主导因素,并对中生代以来构造演化过程进行探讨。该构造演化过程分为5个阶段:①晚二叠世—三叠纪抬升剥蚀阶段,受NE—SW向挤压;②早—中侏罗世伸展断陷阶段,受SN向弱拉张形成了一些差异断陷沉降带(如德令哈凹陷等),阿尔金断裂、柴达木盆地东部均发生左旋走滑;③晚侏罗世—白垩纪挤压反转阶段,白垩纪应力场转变为NE—SW向挤压,阿尔金断裂左旋走滑,柴达木盆地东部受挤压应力作用单纯地向祁连山产生推覆;④古近纪挤压断陷-坳陷阶段,受近SN向挤压应力作用,阿尔金断裂强烈右滑,沿NW—SE向的分量可使柴达木盆地东部发生右旋走滑运动;⑤新近纪—第四纪阶段,柴达木盆地遭受强烈挤压,近SN向挤压应力作用在喜山晚期达到最强,奠定了柴达木盆地现今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6.
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分析的新认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讨论了煤系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及有关问题.认为聚煤作用实际上是海(湖)平面幕式、快速抬升过程中发生的, 一些大面积或盆地范围分布的厚煤层多是在一次沉积幕期间的最大海(湖)泛期的沉积.同时还讨论了河北南部晚古生代含煤岩系层序地层特征.  相似文献   

17.
讨论了煤系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及有关问题.认为聚煤作用实际上是海(湖)平面幕式、快速抬升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大面积或盆地范围分布的厚煤层多是在一次沉积幕期间的最大海(湖)泛期的沉积.同时还讨论了河北南部晚古生代含煤岩系层序地层特征.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地块西缘科学山地区侏罗系地层发育典型的区域性叠加褶皱,记录鄂尔多斯地块西缘中生代以来主要构造演化过程。在区域性构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野外构造解析,确定了两期构造缩短变形过程; 同时运用层间滑动断层运动学分析,结合构造筛分,获得两期同构造缩短变形的挤压构造应力场; 综合区域构造与构造年代学,提出科学山地区晚中生代以来两期构造演化过程。中—晚侏罗世(J2—J3)受NW—SE向构造挤压作用控制,鄂尔多斯地块西缘科学山地区发生NW—SE向构造缩短变形,形成NE—SW向的褶皱构造与相关的逆冲断层,同时控制了中—上侏罗统沉积。这期构造缩短变形可能是西伯利亚板块向南汇聚与太平洋板块NW向俯冲联合作用的结果。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晚期(N21—N2)挤压构造应力场转变为NE—SW向构造挤压,导致NW—SE向褶皱构造发育,并叠加在早期NE—SW向构造之上,形成区域性叠加褶皱。区域构造分析表明,这期构造缩短变形是青藏高原NE向扩展的构造响应。上述研究为重建鄂尔多斯地块西缘陆内变形过程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19.
恩口—斗笠山复向斜构造应力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煤田构造应力场有其自身特点,选择恰当的应力场标志物是其中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对小褶皱、初始雁行张裂隙脉、共轭剪节理及其镜质组反射率各向异性特征的综合研究,恢复了区内晚古生代以来的五期构造应力场,由此反溯了恩口—斗笠山复向斜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