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从研究矫直原理入手,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技术经验,设计了二辊矫直机。该机为当前比较先进矫直机,同时对金属变形理论、矫直工艺及矫直机械的设计制造进行了深入研究,给出了二辊矫直机辊形参数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解析方法给出了在管材与矫直辊辊身全接触的理想情况下的辊形计算公式,并和现用的几种矫直辊辊形计算公式进行了比较,证明所给出的公式是准确的,为在数控机床上加工精确的辊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满足高速、高精度地矫直棒、管材的要求,二辊矫直机在矫直棒、管材时,棒、管材与矫直辊应全部接触.提出了满足此要求的二辊矫直机的凸辊辊形曲面的计算公式.现有的辊形曲线计算公式以凹辊辊形的设计计算为主,且繁而复杂.这里提出的凸辊辊形曲面设计公式计算简单、方便,为二辊矫直机辊形设计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二辊矫直机矫直棒、管材时,要求棒、管材与矫直辊呈全线接触,原有的辊形曲线方程计算方法繁而复杂,给出了一种管、棒材和矫直辊在全线接触情况下,二辊矫直机的凸辊辊形曲面的计算公式,结果符合矫直精度要求,计算简单方便,为二辊矫直初矫直辊设计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7.
8.
高精度矫直辊辊型设计及工艺参数控制是二辊矫直机的核心技术。为了满足高精度棒材矫直要求,在辊型设计过程中依据矫直辊磨损状态、弹塑性理论、塑性变形硬化系数求解模型及中性层偏移理论,提出“凹三凸二”分段辊型的矫直辊组合形式及辊型设计方法。在此基础上,根据棒材与矫直辊的局部线接触状态,建立棒材二辊矫直倾角及辊缝估算模型,进而探讨二辊矫直工艺参数(倾角、辊缝、矫直速度和导板间距)的变化规律和控制策略,并给出具体设计实例和有限元模拟分析。从矫直力、塑性变形深度、直线度及残余应力等角度,证明该辊型设计方法和工艺控制策略的有效性,且现场试验矫后的棒材直线度小于1 mm/m,完全满足棒材高精度矫直标准。 相似文献
9.
10.
11.
中厚板弯辊矫直是一个多变量、强耦合、非线性的过程,因此,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非常困难.针对此问题,提出利用BP神经网络作为辊式矫直机弯辊量控制器的解决方法.利用钢厂的经验样本训练隐层神经元为不同个数、训练函数和学习函数为不同函数的BP神经网络,从中选择学习速度快、稳定性好的BP网络作为辊式矫直机弯辊量的控制器. 相似文献
12.
从研究矫直原理入手,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技术经验,设计了二辊矫直机力能参数,同时对金属变形理论、矫直工艺及矫直机械的设计制造进行了深入研究,给出了二辊矫直机力能参数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13.
因宽厚板冷矫直机对被矫直的钢板有明显的表面破鳞作用,使矫直后的钢板上表面存有较多的经矫直辊破碎、碾压而脱落的氧化皮,从而直接影响到钢板的成品质量并对生产现场造成环境污染。结合提高矫直板材成品质量和清洁生产的要求,介绍了板面清扫除鳞刷辊的设计方案,包括刷辊的工作原理、布置形式、结构组成和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4.
热态钢板矫直机工作辊内冷却技术分析及参数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热态钢板矫直机工作辊采取有效的冷却是降低工作辊消耗,防止工作辊出现严重热裂纹,提高板材矫直质量,延长辊子使用寿命,减少换辊次数,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措施。通过分析热矫直机工作辊的性能参数与受热条件,介绍了工作辊内冷却方式及其主要冷却参数。 相似文献
15.
16.
针对大直径薄壁辊体零件的结构特点,在切削过程中容易产生变形而影响零件的静平衡精度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确定了加工流程,采取了一系列的工艺措施,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辊体在切削过程中产生的壁厚不均匀的难题,为后续加工同类产品提供了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17.
表面复合堆焊热矫直辊的车削工序是辊子加工制造与修复再生过程中的主要工序;通过对辊芯材料与表面堆焊层不同的力学性能与切削性能分析,介绍了相关工序的车削工艺,包括刀具的材料、几何角度、切削用量和机床功率等参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王国强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11,(1)
两辊卷板机广泛应用于汽车、化工、家电等行业。简要介绍了全自动两辊液压卷板机的工作原理,重点介绍了其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硬件选型和系统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VC轧机板形控制关键技术的开发与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开发出VC辊的空载凸度曲线和负载塌陷位移曲线两项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模拟出VC轧机在不同情况下的板形情况,提出一套工作辊与支承辊优化设计方案,该方案已作为技术规程正式应用于1550CAL VC轧机,使该轧机板形控制在2~4I左右。 相似文献
20.
针对薄窄料平整轧制过程中易出现的工作辊之间辊端压靠及工作辊与支承辊之间的有害接触问题,以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冷轧薄板厂1220平整机组为研究对象,以控制压靠影响与消除辊间有害接触区,同时保证成品机械性能与板形质量为目标,提出了一套针对极薄带钢平整轧制的辊型设计数学模型,给出了相应的辊型改造方案,并以现场典型规格产品为例,通过对比试验验证了辊型改造的效果。目前,该辊型改造方案已作为工艺规程投入现场使用,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