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多轴转向技术正在向具有主动转向系统和转向杆系的双转向系统发展,但是,由于不同转向系统之间的耦合干涉,双转向系统存在轮胎磨损问题。为此,提出一种新的转向杆系优化方法——双极限目标优化法。根据后轴主动转向的控制策略和车速与车轮转角的关系,确定不同转角范围内的各轴双极限理论转角。通过对转向杆系的优化分析,实现不同速度和转角条件下,转向杆系的转向中心与后轴动态转向中心的协调一致,最大程度降低双转向系统的耦合干涉。针对九轴转向车辆,利用双极限目标优化法对其转向杆系进行优化分析。通过与固定转向中心的优化结果对比发现:双极限目标优化法的最大转角偏差降低30.9%~59.9%,从而验证新优化法的正确性和优点。此方法对双转向系统转向杆系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重卡双前桥转向摇臂机构的优化设计 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重卡双前桥转向摇臂机构传统单目标优化方法考虑因素的不足,提出了以二轴左轮转角误差最小、转向杆系与悬架运动的最大干涉量最小、左右转向力不均匀性最小为综合优化目标的多目标优化模型。车轮转角误差模型通过将摇臂机构拆分的方法得到,悬架与转向杆系的干涉模型通过建立转向直拉杆与悬架的空间运动模型得到,左右转向力不均匀性通过计算转向传动机构传动比得到。优化结果证明,多目标优化方法优于传统优化方法,有利于减小转向轮的磨损、改善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及转向轻便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多轴转向车辆轮胎磨损严重的问题,对其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的转向杆系进行优化分析,提出了基于ADAMS软件的多轴转向杆系的模块化建模和优化方法。以五轴车辆为例,进行了建模和优化分析,首先通过对14个优化变量的灵敏度分析,确定7个优化变量。通过对比优化前后的结果可知,各轴的转角误差降低了(24.5~37.5)%。最后通过对整车虚拟样机模型的仿真和实车的试验测试,分析验证了转向杆系的受力合理性,进一步表明优化后的转向杆系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该文针对自行式框架车的转向机构进行了分析,应用ADAMS/View模块建立了框架车转向机构的模型,优化了机械连杆和液压缸的安装位置,减小各轴线轮胎实际转角与理论转角误差的同时使转向液压缸推力变小,经过框架车转向试验验证了优化结果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多轴液压助力转向系统普遍存在转向杆系变形和断裂的问题.基于轮胎原地转向阻力矩的半经验公式,利用ADAMS和AMESim建立了某多轴转向车辆的机液联合仿真模型.在验证模型正确性的基础上,以转向杆系受力最小为优化目标,进行了转向油缸和轮胎原地转向阻力矩的匹配优化.研究发现,转向油缸与轮胎原地转向阻力矩的匹配关系对转向杆系的受力影响非常明显,优化后转向杆系受力显著减小.  相似文献   

6.
为了实现空间运动的传递,应用空间RSSR机构解析法中的矢量回转法和旋转矩阵法建立传动杆系与转向梯形的空间数学模型。参考FSAE赛车后悬数据,根据双阿卡曼定理,以转向过程中后轮内外侧实际转角和理论转角偏差的绝对值作为目标函数,应用MATLAB完成空间转向梯形的优化设计,导出转向梯形输入与输出运动关系曲线,根据转向梯形优化后自变量取值绘制传动杆系运动关系曲线,得出后轮转向杆系的角度传动关系,最后利用ADAMS建立仿真模型并进行运动仿真,验证理论分析的合理性,为减速装置(蜗杆传动)的传动设计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
借助ADAMS动力学分析软件建立搅拌车双前桥转向系统动力模型并进行仿真,绘制各转向轮转角变化曲线,计算转向系角传动比和力传动比。同时分析传动杆系在极限工况下的受力情况,得出各杆件最大受力。文中所述方法可为双前桥转向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张勇  艾志久  马海峰  赵江  王斌 《机械》2014,(2):55-59
设计了一种污水罐在线清洗车,重点对新型污水罐在线清洗车转向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根据Ackerman转向原理,将清洗车转向系统的实际转角关系无限趋近于理论转角关系作为优化目标,运用最小二乘法对转向梯形机构进行优化,得到了整体最优解,以此作为转向系统梯形机构的初始参数,依据现场工况对转向系统重要零部件进行设计计算,建立各主要零部件的几何模型,并进行运动仿真。内外侧车轮转角曲线与理论曲线较为接近。车轮的极限转角远远大于普通车辆的极限转角,从而能够满足清洗车转向系统较高的机动性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9.
依据转向杆系运动学原理,分析转向内、外轮转角与梯形参数的关系。以实际外轮转角与阿克曼转角偏差最小为设计目标,通过使用数值仿真软件的工具箱函数,对转向梯形主要参数进行优化。将优化所得梯形参数进行运动学仿真分析,得出实际内、外轮转角与仿真分析转角基本保持一致,从而验证了本优化设计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对梭车的转向机构进行了数学分析,确定主销中心距和外侧车轮最大转角为优化参数,建立了优化目标函数,并使用遗传算法对梭车的转向机构进行了优化设计,优化后减小了梭车的最小转弯半径和转向阻力矩,达到优化目的。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paper,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of a rack-and-pinion steering linkage is proposed. This steering linkage is a common mechanism used in small cars with three advantages as it is simple to construct, economical to manufacture, and compact and easy to operate. In the previous works, many researchers tried to minimize a steering error but minimization of a turning radius is somewhat ignored. As a result, a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problem is assigned to simultaneously minimize a steering error and a turning radius. The design variables are linkage dimensions. The design problem is solved by the hybrid of multi-objective population-based incremental learning and differential evolution with various constraint handling schemes. The new design strategy leads to effective design of rack-and-pinion steering linkages satisfying both steering error and turning radius criteria.

  相似文献   

12.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参数研究及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电动助力转向(Electric Power Steering,EPS)系统和二自由度整车的集成动力学模型,建立了汽车转向系统性能评价的转向路感、转向灵敏度和转向稳定性指标函数.通过频域仿真分析,研究了EPS系统结构与控制参数和转向性能指标之间的关系曲线.以转向路感和转向灵敏度有效频域能量均值为优化目标,转向稳定性为约束条件,建立了EPS系统多目标优化设计模型,并利用MATLAB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工具箱进行了优化设计.最后,对优化前后的系统进行了仿真对比分析.结果表明:EPS系统转向性能得到了较大提高,能够对EPS系统结构和控制参数进行匹配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三轮式轻质车后置转向机构的特性和Ackerman转角,推导出了该机构的运动学方程,以转向梯形的底脚θ0和转向臂长m为设计变量,建立评价优劣的目标函数f(x),在MATLAB中调用优化函数工具箱,进行优化设计.优化后,在ADAMS中建立转向机构三维模型进行动态仿真验证分析.最后,通过实践应用参赛,证明结果有效,达到优化目的.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三轴线车转向过程中存在的转向精度不高的问题,借助牛顿-欧拉法在多体建模上的优势,建立了三轴线连杆转向机构的数学模型,推导出转向机构的位置、角速度和受力方程,利用MATLAB软件与Adams软件搭建运动学模型和动力学模型,通过Simulink与Adams的联合仿真对三轴线连杆转向机构的关键点位进行仿真优化.仿真结果表...  相似文献   

15.
A new forming technology of car steering knuckle was presented, aiming at eliminating the defects in the existing steering knuckle forming process. Based on orthogonal experimental design to numerical simulation by using FEM, for steering knuckle closed extrusion of multi-objective optimal design problems in systematic research, the influences of extrusion temperature and speed, mold temperature, and lubrication of forming technology were discussed with comprehensive scoring method and integrated balance method, then the process parameters used in the forming were applied in the productive practic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rthogonal test method combined with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can be flexible and efficient in handling of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problems. As for the forming of other types of long rod fork forging, the new process and the design method have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16.
基于Isight平台的房车空调送风参数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提高房车空调夏季降温效果,对房车空调的送风温度、速度、角度进行优化研究。利用CFD方法对房车内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应用k-e RNG湍流模型,合理的设置热力学边界条件,并引入太阳辐射模型。以Isight软件为优化平台集成Fluent软件搭建房车夏季降温多目标优化设计流程。通过最优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方法设计样本点,采用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建立近似模型,并结合NCGA遗传算法对不同送风参数进行多目标优化。在Pareto最优解集中选取最优折衷解,并通过CFD仿真和房车静态温度实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近似模型能很好取代内流场仿真进行多目标优化,优化后的结果使房车内部能够获得更好的气流组织形式,温度场、速度场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7.
刘汪洋  宋小文  王晓晖 《机电工程》2011,28(4):429-431,443
为解决传统优化设计方法中存在的最优解的函数值波动过大且容易违反约束的问题,将稳健设计运用于汽车断开式转向梯形机构的优化设计中.首先分别分析了稳健设计和转向机构的数学模型;其次在目标函数与约束中同时考虑运动副间隙的影响,建立了稳健优化设计模型.实例分析表明,与传统的优化方法相比较,该模型不仅可以得到较小的误差还具有较高的...  相似文献   

18.
该文在分析常用转向系统的结构原理和技术特性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转向极限状态卸荷的液压系统,诣在解决常用液压转向系统机械杆系受力变形、轮胎磨损、液压元件烧坏等不利问题,提高转向系统的操纵稳定性和安全性。基于多学科领域复杂系统建模仿真平台AMESim软件建立汽车液压转向系统的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系统可解决一些常用转向系统的机械杆系受力变形等问题,有效提高了转向系统的安全性和汽车操纵稳定性,具有一定的经济系效益和安全效益。  相似文献   

19.
主动悬架和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机械与控制参数集成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建立汽车悬架和转向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主动悬架和电动助力转向的集成控制系统。针对传统先设计结构参数后设计控制器易造成系统失去全局最优性能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模拟退火的结构和控制器集成优化设计方法,将主动悬架和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主要机械结构参数和控制器的部分参数作为设计变量,以汽车的综合动力学指标为目标函数,进行同时优化。仿真计算和试验结果表明此方法与传统设计方法相比,对提高汽车操纵稳定性、行驶平顺性、操纵轻便性和安全性等综合性能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自行式液压货车非对称转向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已知参数着手,利用简单的动力学模型,建立自行式液压货车蝴蝶板式转向机构的数学模型,确定拉杆、蝴蝶板以及液压缸各铰接点的位置,完成单侧转向装置的设计。在此基础上,进行两侧转向装置对称或非对称布置,结合液压助力与机械杆系运动互补的思路,提出通过利用液压缸自身的面积差来提供转向速率比与动力比的方法,解决相对于对称性机构的不同布置时,非对称性转向机构引起的两侧蝴蝶板机械机构不协调和液压缸动作与受力不一致的问题;同时针对不同转向机构的轨迹同步模式,利用两侧液压转向系统相互连通的能量传递通道,设计出相应的液压转向回路连接方式,实现了轨迹的同步,改善了转向性能。对设计的某型货车转向系统进行仿真与试验研究,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为自行式液压货车转向系统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