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21,(1)
在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创新发展融合发展机理基础上,构建相应的指标评价体系,并对2017年全国30个省(市、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创新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探索性分析方法,分析两者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和空间相关性。结果显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具有典型的南北分布差异,区域创新发展则呈现出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递减的格局趋势。两者耦合度介于0.446~1.000之间,具有一定的耦合水平;协调水平介于0.288~0.619之间,整体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全局Moran'I指数值为0.185,耦合协调度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局部自相关结果来看,未出现"低-高"和"高-低"区域,且大部分地区呈现出不显著性空间关联特征。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0,(2)
为探讨河南省2005—2017年经济—社会—环境耦合协调的演化趋势,以河南省18个地级市为基础,选择2005、2010和2017年数据,构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协调度模型,测算耦合度和协调度。结果表明:2005—2017年河南省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三者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且差异显著,社会进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协调度。从时间上看,河南省城市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上升速度较慢,仅有少数城市由于内部发展失衡导致协调度降低;从空间上看,耦合协调度分为五个等级,郑州市等级最高,依次排列,耦合协调度呈现以郑州为中心的半包围结构,总体呈现"中高周低"的分布趋势。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8,(1)
通过构建城镇化与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线性加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了2012—2016年西部地区12个省(市、区)的城镇化与信息化的耦合协调度。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的城镇化与信息化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且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于信息化水平。西部地区的城镇化与信息化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不高,整体呈现稳态发展的时序变化趋势,并表现出明显的"西北地区高,西南地区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形成了重度失调类、中度失调类和濒临失调类和轻度失调类4种耦合协调类型。  相似文献   

4.
周艳时 《规划师》2015,(1):39-43
研究采用多层次、多因素灰色关联分析、因子分析和协调性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对1978~2014年新疆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对不同区域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新疆区域经济差异明显,呈现不均衡的空间格局,总体上呈现"金字塔型"结构;设市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协调程度较高,天山北坡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协调程度较高,而南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协调程度低。在此基础上,从产业发展、外力推动和制度层面对新疆城镇化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及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规划师》2015,(Z1)
研究采用多层次、多因素灰色关联分析、因子分析和协调性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对1978~2014年新疆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对不同区域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新疆区域经济差异明显,呈现不均衡的空间格局,总体上呈现"金字塔型"结构;设市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协调程度较高,天山北坡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协调程度较高,而南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协调程度低。在此基础上,从产业发展、外力推动和制度层面对新疆城镇化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及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1,(1)
从三维视域考察经济系统的动态演化发展过程,建立金融发展子系统、创新发展子系统和经济发展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区域经济韧性的关联识别和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分析,剖析区域经济系统的时空分异演化特征,进而探索经济系统的演进规律和适应性演化路径。研究发现,我国经济韧性总体处于非均衡状态,经济系统的动态演化发展具有区域异质性,经济发展差异很大程度上受创新发展水平的影响,繁荣数字创业生态系统有利于提升区域经济韧性和实现竞合导向的系统共生演化。因此,抢抓机遇,数字引领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数字化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6)
基于区域经济和旅游经济差异相关理论,综合利用山西省统计年鉴和各地市历年社会统计公报数据,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和区位熵等指标定量分析了山西省11个地市区域旅游经济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从时间看,山西省各地市间旅游经济绝对差异表现出扩大的趋势,而相对差异却在逐渐缩小,旅游经济发展总体上向良性方向发展;在空间上,省域内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不同地带内城市旅游经济发展差异较大。虽然近年来不同区域间旅游经济迅速发展,但旅游经济空间梯度差异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6)
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推进了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促进了国民经济实力的提高,但区域物流发展不均衡和物流供需匹配不平衡问题也日益突出。通过构建物流需求系统和物流供给系统指标,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一带一路"省份的物流需求与物流供给之间协调发展现状。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区域的物流需求水平、物流供给水平及两者耦合协调程度均存在着明显的省际差异,并且我国大多省份自身的物流需求与物流供给之间存在不均衡问题,应促进其协调发展。并提出四点政策建议:提升政府各部门协同运作能力;重视区域物流供需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物流业先进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物流效率;支持物流业龙头企业发展,提供专业化和一体化服务。  相似文献   

9.
以2011—2019年山东省17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产业结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各地级市子系统综合得分与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并探讨三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状况及其分布特征。结果发现:2011—2019年山东省各地级市三个子系统综合指数均呈现上升态势,且地区差异明显;在相对发展状态方面,三个系统并未实现同步发展,大多数地级市处于生态环境超前状态;从耦合协调水平看,山东省约50%的地级市处于初级协调和勉强协调阶段,总体呈现由鲁东、鲁中地区向鲁南、鲁西地区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布趋势。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城镇韧性水平与城镇化质量耦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韧性是城市安全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城市在新的发展时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理念和方法。本文从经济、社会、生态、基础设施等四个方面构建城市韧性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对吉林省县级以上城镇韧性进行定量评估,揭示其空间分异特征,分析吉林省城镇化空间分异特征,并对二者进行耦合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城镇韧性差异水平显著,总体处于较低韧性状态;城镇韧性呈现出明显空间分异现象,中部高,东西部低;城镇韧性水平冷热点分布呈东中西三大板块格局。吉林省城镇化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中部高,四周低;城镇化水平冷热点也呈东中西三大板块格局分布。吉林省"城镇韧性—城镇化水平耦合度与协调度"整体偏低,多数城镇的韧性及其城镇化水平呈现出"错位现象"。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建筑业生产垂直分工与专业技术服务外部化的理论解析,揭示了建设监理企业与建筑业企业的基本产业互动关系内涵;继而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针对我国31个省级行政单元实证探讨了建设监理企业与建筑业企业的区域发展互动表象及其成因。研究表明:建设监理企业是一种典型的生产性服务业部门,它与建筑业企业构成生产性服务的供应方与需求方关系;在省区层面上,两类企业呈现出"弱协调性"的空间耦合现状及协调等级持续改善的演化趋势,而此种区域发展的耦合关系及互动逻辑要归因于工程建设领域过去的生产性服务部门行政分割及新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导的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9)
本文应用系统科学的方式推动区域经济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江苏省区域经济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情况进行充分分析,明确当前乡村旅游和区域经济耦合发展的关系,耦合协调度存在上升的发展趋势,能够说明其当前处于协调有效的阶段中,旅游产业本身对区域经济具有比较显著的驱动效应,在这一基础上明确江苏省旅游扶贫的对策措施,对江苏省乡村旅游和区域经济发展融合在一起,推动使旅游产业逐渐成为助推江苏经济发展和实现农村地区致富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村镇发展的重要 因素,长期以来,我国村镇用地存在布局散乱、 粗放利用、空心村等问题,如何实现村镇土地的 合理高效利用成为村镇空间优化的重要问题。 目前,村镇土地的相关研究集中在土地发展问 题解析、动态演变分析、规划管理机制等方面, 开展村镇土地利用效益定量分析的研究较少。 因此,本文以促进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为导向, 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维度选取18个指标构 建了村镇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天 津市蓟州区为例,采用多源数据融合的方式获取 949个村庄层级相关数据,通过计算村镇土地利 用效益及耦合协调度加以实证。研究结果与实 地调研情况基本一致,蓟州区村庄的经济效益 偏低,社会效益处于中等水平,生态效益良好。 总体协调度南低北高,且两两间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差异,社会—生态效益的耦合协调度明显高于经济—社会效益和经济—生态效益的耦 合协调度,且整体处于较高水平。文章基于分析结果对蓟州区村镇土地利用提出优化建议,为促 进村镇可持续发展、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建设行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锡尔系数的中国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区域差异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市绿地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的区域差异问题日益凸显。选取建成区绿地率的指标,运用锡尔系数对我国四大地区及其所属的省、市、自治区进行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的总体差异和构成分解,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城市绿地具有非均衡空间分布特征,全国总体区域相对差异明显缩小;城市绿地建设水平总体差异主要是由地区内差异引起,地区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度在逐渐提高;在四大地区内省际差异中,东部省际差异对全国总体差异影响最大,西部影响较大,中部影响较小,东北影响最小;东部省际差异呈大幅下降趋势,西部省际差异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中部、东北省际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发展均衡,且变动幅度也小,均呈现降低的趋势。分析认为上述区域差异及演变是由建成区规模变化、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政策、自然地理和资源条件等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5,(3)
在构建省域循环经济发展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全局熵值法对全国三十个省(市)区的循环经济发展绩效进行了评价,并运用基尼系数分解法对我国各省域循环经济发展绩效的空间差异进行测算,发现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循环经济发展绩效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与中西部的差异是区际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6.
杨焕彩 《城乡建设》2005,(11):11-13
城市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协调,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共同提高,是区域发展应该遵循的客观规律.城市化水平超越或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都会制约甚至破坏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和山东全省的人口城乡比例失调、空间分布不尽合理与人口再分布渠道依然不畅的问题,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正日益凸现.有序地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是当前山东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任务,是优化城乡结构、协调空间格局、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建筑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绿色创新是实现工程项目可持续性的重要途径。我国建筑业各省域绿色创新水平不平衡,需要进行定量准确的测度,为相关方决策提供依据,从而整体提高中国建筑业绿色创新水平。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数据统计、搜索统计和预处理方法获取指标数据;结合云模型和偏序集评价法构建了云-偏序集的评价模型,以指标秩次替代指标权重;在数据驱动下应用评价模型,实现了省域建筑业绿色创新水平评价,并从总体和集群两方面分析了评价结果。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省域经济实力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建筑业绿色创新发展,其水平取决于当地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广东、江苏、浙江等经济排名靠前的省份绿色创新水平显著高于云南、内蒙古、宁夏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本研究提出的绿色创新评价模型定量化地测度了中国建筑业各省域绿色创新水平,突破了传统评价方法中权重的限制,并为指导中国建筑业绿色创新均衡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我国省域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以期为我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支持和实证参考。在界定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分析、专家咨询和三角模糊数改进层次分析法构建省域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灰色模糊物元法建立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模型,并实证分析我国30 个省市地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整体上呈现“东强西弱”“地区集聚”的现象;绿色发展、产品质量与创新发展等是引发地区间发展水平差异的关键因素;各发展要素在省间存在较大水平差异且省内协调性不足。  相似文献   

19.
以投入-产出视角构建区域建筑业发展与科技创新耦合系统测度体系,基于2009—2017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量化分析区域建筑业发展与科技创新能力的耦合协调发展状态.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建筑业发展与科技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两者在研究期内同步增长,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差异特征;200...  相似文献   

20.
测算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度是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文章利用长三角地区2007—201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产业-人口-空间综合指标体系,对长三角三省一市的耦合协调度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一、时间上,2007—2018长三角综合发展水平在波动中不断提升,各系统呈现不同发展态势,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实现从低度耦合协调阶段跨入中级耦合协调阶段;二、空间上,各省市耦合协调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了以江苏领跑,协同上海和浙江带动安徽快速发展的格局.最后,文章提出促进长三角地区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