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是大型灌区建设及改造的重要内容。为支撑运河灌区建设成为大型灌区,以故城县运河灌区为研究区域,基于灌区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了运河灌区灌溉制度,最后结合定额法和水资源供需平衡法,分析计算了运河灌区需水量和可供水量。研究结果表明,运河灌区水源充足,完全满足建设大型灌区水资源要求。可为今后灌区建设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合理可行的灌溉制度,对优化灌溉规模、水资源调度方案优化及灌溉管理中制定最优配水、调水计划都是十分必要的。以龙塘水库为例,结合灌区概况,在确定基本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水量平衡法确定出水稻灌溉制度。对设计成果进行分析得出,龙塘水库灌区水稻泡田期灌溉定额为139.6 m~3/亩,生育期灌溉定额为340.3 m~3/亩,水稻灌溉定额为479.9 m~3/亩,满足要求,设计成果可为灌区规划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文章根据台前县王集和刘楼引黄灌区面积、农业种植结构、设计灌溉保证率及主要作物灌溉制度等实际情况,针对当地地表水、黄河水可供水量、浅层地下水可供水量、深层地下水可供水量,结合灌区居民生活和工业用水量进行供需水量平衡分析,灌区灌溉优化调试,提出了采用引黄水与浅层地下水结合灌溉方式,可满足城区水厂引黄取水量,完全符合水资源配置要求的结论,有利于实现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改善民生,促进台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水稻灌溉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俏俏 《东北水利水电》2013,31(5):55-56,72
水稻作为一种主要的粮食作物,在辽宁省内种植较为普遍,根据地形地势、河流水势、气候特点、土壤类型及灌区分布情况,辽宁省共划分为9个水稻灌溉分区。每个分区选择1~2个代表站,根据代表站的试验资料,包括育苗期用水、泡田、水层深度、生育期起止时间、田间渗漏等,分析计算各站的净灌溉定额,从而反映所在分区的水稻净灌溉定额水平,以满足水资源平衡分析及灌区改造设计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根据《广东省一年三熟灌溉定额》及有关灌溉试验成果,以水量平衡为基本原理编成计算机程序,从而可以即时监控灌区作物墒情并对农田灌、排水实行更科学化管理。这种方法应用于灌区的灌、排水管理、将能达到省水、节能、高效的目的,把灌区的水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袁北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实施后的需来量与可供水量进行了详细的统计计算。对灌区的农业需水量、生活需水量、工业需水量以及河道流生态需水量进行了分析计算,将灌区各灌溉片农业、生活、工业及河流生态需水累加求得灌区各灌溉片总需水量;对灌区各水源工程来水进行分析,扣除蒸发、渗漏和生态用水后得到最大可取用水量,通过对灌区各水源工程进行水量供需平衡分析可知,各灌溉片通过水资源优化配置,水量供需基本能达到平衡;最后经过对灌区规划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得出结论:经灌区蓄水工程调蓄,灌区来水能满足规划年保证率85%下灌区34.68万亩设计灌溉面积的供水需求。  相似文献   

7.
非充分灌溉是利用有限的水量,即少于充分灌溉的水量,不以追求传统的单产最高为目标,而以总产值最佳为目标,通过优化水量分配执行的一种节水管理,即“有意给作物少灌水,如减少灌水次数或减少灌溉定额”,达到高效条件下净效益最大(或费用最小)的目标,将节约的水量用来扩大灌溉面积,以提高单位水量的产值效益,追求灌区总的经济效益最大为目标。非充分灌溉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将为实现节水灌溉农业发挥重要作用,为水资源的最优化管理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灌区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研究灌区水资源平衡分析对农业用水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水资源供需水量分析要以该市区域内市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以保证供水量为目的,并维护、改善当地的环境,提高灌溉用水利用率。文章根据北滩灌区水资源量情况对灌区水资源供需量和项目完成后灌区水量供需进行分析,分析后认为北滩灌区可供水量满足灌溉需水量要求,灌区灌溉用水是有保证的。  相似文献   

9.
重点实施高效节水,能有效地改善农业灌溉条件,从根本上解决灌溉水利用率低的现状,提高农业用水效率,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本文以永济市为例,在采用引黄灌区水灌溉与高效节水灌溉方式下拟定灌溉水利用系数,利用灌溉定额进行水量计算,并且进行水量平衡分析,结果满足灌区的用水需要。本文研究可为拟定合理的节水灌溉措施与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周振民 《人民黄河》1989,11(4):42-46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的灌溉用水计算,目前一般采用作物的灌溉定额与种植面积相乘的方法求得。这一方法的基本缺陷是对各种作物生长阶段的需水量按灌溉定额取固定数值,这与各种作物生长期内的实际需水量有很大矛盾。为了正确计算灌区内不同典型年各种作物的灌溉用水,从而制定合理引黄水量,本文以陈垓引黄灌区为例,将灌区内农作物概化为小麦、早秋、棉花和晚秋四种,以水量平衡原理为基础,并考虑到作物种植规划和引黄的工程技术条件,以及对引用黄河水资源与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计算出典型年全年的及年内各不同时段的合理引黄水量,为陈垓引黄灌区的科学规划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分析辽宁省水稻生产用水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水稻需水特性和影响因子,采用典型调查法、灌溉试验法和彭曼法相结合的方法,分区、分降水频率研究制定了辽宁省水稻灌溉用水基本定额,为辽宁省水资源配置、灌溉规划设计、修订辽宁省地方标准《行业用水定额》及落实国家用水效率红线和用水总量控制红线提供技术支撑,为推进辽宁省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基础保障。同时,也为国内其它地区研究制定水稻用水基本定额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宝鸡峡灌区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宝鸡峡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灌区作物种植结构、灌溉方式.建立了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模型,以灌区经济效益最大为目标,以供需水平衡、可供水量、地下水位等为约束条件,以优先利用地表水为原则,进行了模型求解.结果表明: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3种水文年份灌区灌溉水源均应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辅;增加地袁水供水的比例,有利于灌区经济效益的提高,可以起到以丰补枯、涵养地下水源、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北赵引黄工程水资源条件、利用现状等的分析,认为该工程的水源可以得到保障,灌区的灌溉设计保证率、灌溉制度以及灌溉需水量均比较合理,灌溉时考虑了降雨量,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通过对灌区的骨干工程输水和田间工程分析,认为配套合理,土地比较平整,畦田规格规范,灌水定额比较合理,因此该灌区对水资源的利用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河套灌区用水试验及结果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用水灌溉试验,推得试验区灌溉定额、灌区咽归系数及灌区有效用水系数。河套灌区回归水量少,灌区利用黄河水的效率很高。所用灌溉定额经套种、复种指数修正后,推估出内蒙古河套灌区耗用的黄河水量与实际耗用黄河水量相近,说明试验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5.
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分析灌区灌溉水量供需关系的发展规律,揭示其内在矛盾,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提出合理的解决途径和措施。根据所掌握到的帕满灌区地形地貌条件、灌溉条件及作物种植结构等相关资料,分析该灌区灌溉需水量、变动态势及灌区供需水量的余缺程度,为该灌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长系列灌溉制度设计的基本原理,结合作物基本参数,灌区旱作物的灌溉制度。结果表明:龙塘水库灌区冬小麦灌溉定额为170.1m~3/亩,夏玉米灌溉定额为94.3m~3/亩,该成果对龙塘水库灌区旱作物灌溉制度设计是合理可行的。同时长系列灌溉制度设计应用使灌区规模、投资等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7.
长则水库的取水用途是为长则灌区灌溉用水,从节水评价和用水量核定、水量配置以及用水效率三个方面对长则水库灌区工程的用水合理性进行分析,得出该项目农业用水符合山西省用水定额要求与当地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的要求,农业取水水源可靠,用水合理。  相似文献   

18.
为掌握农田灌溉制度的最新数据,了解当前农田灌溉用水水平,探索现有灌溉制度合理性,促进水资源更有合理地可持续发展利用,根据常规灌溉技术原理及肇源县中心灌区已有研究成果,通过试验研究,率定当前灌溉制度,探索适合本地区自然条件下可操作的灌水方法和灌溉模式。通过试验及后期数据分析,当前灌区采用的灌溉定额和灌溉制度合理,可延续使用。  相似文献   

19.
王茹 《山西水利》2009,25(4):43-44
在介绍汾河灌区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汾河灌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汾河灌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具体对策,即研究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输水损失,提高工程效益;加强对农作物需水规律和灌溉制度的研究;推广集水农业技术;加大对水资源污染治理投入;科学合理调配水量。  相似文献   

20.
在水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的时代背景下,强化灌溉节水就成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文章以辽宁省喀左县平房子灌区为例,分析了灌区节水灌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分析了相应的实施效果。本研究对促进辽西干旱丘陵地区灌区发展节水灌溉、促进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