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3):478-482
皮肤表者,脏腑里也,皮肤通过经络与脏腑之气相通,经络理论中的皮部—络脉—经脉—脏腑的传变规律在皮肤病的辨证治疗中具有指导作用。神经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故可从皮论治;其好发于颈项、眼睑、腰骶、四肢伸侧等部位与阳经经络循行分布甚为相似,故可从经论治;其经脉所属脏腑的病变于神经性皮炎的发生起重要作用,故可从腑论治。从皮部、经脉论治可谓治标,从腑论治可谓治本。三者有效结合,在临床上可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1):2295-2298
五禽戏是中国传统导引集大成之功法,在习练过程中强调形、气、神的三调合一。调气是三调合一的关键与核心,可使神志趋于宁静并且指导形体的运动。华佗五禽戏调气养生是人体气机的物质性与功能性的结合,一方面以形体为物质基础,对气进行功能性的调节;另一方面将气看作物质,对机体气机的功能进行调节。"百病生于气",机体各种疾病的发生都与气的调节有关,人体之气按功能特点可分为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一身之气皆是分布到脏腑与经络之中,脏腑、经络气机失常则机体生变。调脏腑经络之气,以使人达到阴阳平调、气顺体健的状态是习练华佗五禽戏以防病治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12):1928-1930
经络没有特殊的形态组织结构,是未知的特殊的功能系统,这个功能系统可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以大脑为主导的经络信息网络调控系统,主要表现在经脉循经感传导方面;第二个层面是以心血管为主导的脏腑谐波共振调控系统,主要表现在脉动和脉象两个方面。经络信息网络调控系统通过经气调控心血管脏腑的生理功能,心血管脏腑共振调控系统通过共振调控的方式,保障人脑及脏腑组织器官的血液供给,以维持人脑及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这两个功能系统来源于《黄帝内经》,并于后世进一步发展,是最具中医特色的理论,应当认真研究,加于提高。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7,(20):9-11
皮部与经络、脏腑的关系密切,皮部不仅藏聚脏腑经络之气,而且影响灸感。灸疗过程中,皮部与艾草燃烧产生的药力及热力的交互作用是灸疗发挥治病养生作用的关键所在,这种交互作用使艾灸疗法最终产生"小刺激大反应"的灸疗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10):1513-1514
《黄帝内经》在继承《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循经感传导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用解剖的方法寻找与循经感传导线路相对应的组织器官,认为与经络相对应的组织器官就是血管。这与现代人从解剖的层面对经络实质的研究是相同的,因此对经络本质的解剖研究最早起于《黄帝内经》。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2,(5)
双语水平的不对称性,引发口译中的"翻译非对称"现象,表现为译入A语时翻译速度更快,更易出现代码转译,而译入B语时反而更倾向意义翻译,加工速度较慢。本文在口译的交传情境下,运用修正层级模型对MI(口译专业硕士)和英语本科大三口译学员进行实证对比研究,发现"翻译非对称"现象在合成双语口译学员身上表现尤为明显,而随着双语水平和释意意识的提高,不对称现象也随之减弱。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8):1463-1465
中医学脏腑理论、经络理论为从内脏、经络、气血调理、治疗腰痛(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了理论依据。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但和经络循行、经筋解利有更直接的关系。在腰痛病的诊断中,经络理论接近局部的定位,脏腑理论是总体的定性。因此治疗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应在脏腑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经络辨证,或以经络经筋为辨证基础,参考脏腑辨证,使之更接近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7):985-987
以经络学说为切入点探讨《伤寒论》太阳经病证提纲的演变和发展过程。通过对《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黄帝内经》《伤寒论》等文献进行考证和分析,梳理经络学说和《伤寒论》太阳病证提纲的"源"和"流"。可见,经络学说对所蕴含的早期"伤寒提纲"的雏形和对《伤寒论》的影响。张仲景不仅通过经络学说的显性来表达,更是通过隐性的学说来解读《伤寒论》。如此梳理经络学说和太阳病证提纲理论完善的脉络,使我们看到伤寒六经学说形成与演变的雏形,和经络学说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从而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1):2289-2291
人体为天地所生,故中医十二经络脏腑体系体现了中医天(地)人相应的关系,环环相扣,有着严密的逻辑推演过程。中医将自然之阴阳划分为六气,并以三阴三阳来标注。在五行、六气基础上,构建了十二经络脏腑体系。因此,中医的十二经络准确表达了人是天地和合所生的内涵,或者是类比自然五运六气的结果。《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丢掉了六气内容就意味着无法真正阐明中医天人相应的科学内涵,割裂阴阳五行与十二经络之间的关系,导致其中医理论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10):1518-1521
体质及体质状态的影响因素颇多,而五运六气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主气、客气、司天、在泉以及大运各种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了体质状态的最终格局;而经络红外热像图作为一种融阴阳、脏腑、经络、气血、时空变化为一体的"象"可以很好地揭示体质状态这一"动态藏象"的变化。因此,完善十大类"运气本命阶段"经络红外热像图,建立"五行十态"体质经络图库,对中医"治未病"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