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莫斯科地铁站地下空间装饰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莫斯科地铁站建筑特点之一是其地下空间是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一部分,其装饰艺术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城市的发展,保持和发扬了城市的历史文脉。本文分析了莫斯科地铁站建筑装饰风格及特点,旨在对国内地铁站建筑装饰设计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历史中心区的保护包括保护中心区历史遗留下来的街道格局、建筑风貌与景观和历史文脉等方面。因此历史中心区地铁站设计以保护地面街道、建筑与景观为基本,同时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本文从交通设计和保护并延续城市文脉两个角度探讨莫斯科城市历史中心区地铁站快捷、高效的规划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3.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地下商业空间的开发逐渐受到重视,城市综合体的发展越来越依托于轨道交通体系发展模式,即TOD模式.文章以TOD模式为视角,分析了TOD与地铁站域地下商业空间的耦合关系,从人性化设计要素出发,在整体规划、交通流线、功能空间和衔接空间方面指出现阶段地铁站域地下空间中存在的设计规划问题,并根据整体性原则、步行可达性原则、特色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四个原则,提出对地铁站域地下商业空间具体人性化设计的思考和探究.  相似文献   

4.
蒙小英  和伊 《新建筑》2015,(2):105-107
建筑设计应考虑其社会意义——与人、城市、环境的关系。近年北京地铁建设兴盛,独立式地铁站不断增多,其建筑形象被"文化内涵"隆重地包装,使原本功能简单、造型简洁的出入口建筑形象繁复为一个个暗合文化身份的小建筑。独立式地铁站出入口的建筑形象每天被川流不息的客流检阅,对城市和大众而言,它的社会意义何在?以北京新建地铁站为例,从独立式地铁站出入口简洁的本真原型、城市景观性、公众感知及公众美育四个层面,论述其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汤湛  王志刚  李雯 《市政技术》2010,(Z2):52-56
结合创作实践,通过分析、研究目前国内外地铁站出入口建设的现状,认为地铁出入口建筑不应仅重视其外观的塑造和功能的满足,并通过北京市轨道交通亦庄线工程地铁出入口的设计,提出了若干人文、人本的设计手法与理念,同时也解决了地铁出入口易识别性和与城市景观相协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建筑》2018,(19)
正"提升人们的士气是建筑师的工作"威廉·艾伦·艾尔索普是英国皇家美术学院院士和英国皇家注册建筑师,曾设计过多伦多安大略省艺术设计学院夏普设计中心、佩卡姆图书馆、安大略艺术与设计学院、多伦多先锋村和芬治西两个地铁站等多个世界知名的建筑。他以将怪异的趣味和鲜艳的颜色带入商业和住宅建筑、地铁站和城市总体规划设计之中而著称,因此有人说他设计的房子"不像房子"。2018年5月12日,这位英  相似文献   

7.
为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充分利用公共交通客流资源,相邻地块之间、地块与城市道路下方、地铁站等城市公共品通过互连互通,实现网络化、大纵深、高密度的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由此对消防安全带来巨大考验。如何取舍利弊,需要置于外部环境和价值理念中进行整体权益均衡。研究从地下空间联通开发与消防设计在目标和方法上的差异入手,针对整体式与通道式两种联通方式,分析超大联通型地下空间开发中须关注的分界点、重点区域和规范适用性等消防难题。通过案例比较和分析,从防火分区、人员疏散、功能设置、特殊消防四个方面,探讨高密度城市背景下超大型地下空间的建筑消防设计策略和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8.
随着轨道交通建设的高速发展,我国轨道交通枢纽站在数量上持续增长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位于西班牙马德里的阿托查车站历史悠久,经过三位建筑师的两次改造设计,成为综合了火车站、地铁站、停车场、公园和餐饮等多重功能的综合性车站。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图解分析,对马德里阿托查车站从城市性和建筑性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以进一步丰富轨道交通枢纽站的设计思想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单军  张悦  陈宇琳 《新建筑》2008,(1):48-53
“电影北京”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三年级建筑与城市设计教学的课题之一,通过对电影与建筑和城市之间关联的探讨,分别以“建筑的社会性”和“建筑的艺术性”为侧重点进行了两个阶段的教学实践;并基于第一阶段教学评图的反馈,以“电影北京(2)”的两个习作为例展开分析,既是从电影出发对建筑与城市设计教学的一次探索,也是从建筑与城市的视角对电影的一次学习。  相似文献   

10.
文化广场城市设计将剧场等文化建筑埋入地下,组织起伏地形,并通过下沉广场的组织,综合解决:建设用地和高绿化率、公园宁静和文化设施热闹、历史保护和现代功能以及地铁站人流和剧场流线等矛盾。  相似文献   

11.
通过介绍城市轨道交通地铁站地面附属建筑与周边建筑结合设计的意义与设计原则,结合案例探讨地铁站地面附属工程与周边建筑物一体化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并从节约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地下空间的角度提出建议,以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
地铁站作为城市、市民和地铁交通的连接点,是人们乘坐地铁的必经之地,而地铁站地下空间已经成为市民日常出行和生活的场所之一。文章针对城市大型地铁交通枢纽站,调研市民在地铁站地下空间中的不同行为类型,以人群行为和物质空间的构成与关系为研究主线,探讨交通人流影响下的地下生活空间设计,提出在满足交通和安全的基本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定位与设计,扩大非付费空间所占的比例,以及充实多元复合的功能设施等方式,提升和完善地铁站地下生活空间的设计和建设。  相似文献   

13.
轨道交通站点吸聚大量客流,成为地区的门户性节点,而站点周边土地价值提升,往往结合大规模城市开发进行,以效益与速度为目标的城市建设使站点空间形态趋同。青浦区外青松公路地铁站周边地块城市设计通过详尽分析项目功能定位、用地特征及城市文化,从空间系统、建筑特征和地标建筑等方面,探讨具有地域特色的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城市设计策略,以期为其他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城市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地铁站建筑综合体是城市化进程中新出现的一种建筑形态,它通过将地铁站与商业、办公、住宅等多种功能建筑的有机结合,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方式。地铁站建筑综合体建筑的设计不仅需要满足功能需求,还需要兼顾城市形象、当地的文化传承以及环保节能等多种因素。该文对地铁站建筑综合体的建筑设计要素、设计分析进行了探讨,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以地铁为代表的地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地下空间大规模综合开发的重要基础,交通功能已成为地下空间开发的主导功能,围绕地铁站形成的地下步行交通系统是城市立体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地下空间规划更多的是采用"经验判断""定性分析"等方法进行设计,对地下空间交通主导功能的研究缺位,导致地下空间建设在完成之后才发现交通功能不全、交通空间不足及交通组织混乱等问题,尤其是在地铁站等交通敏感地区,无法实现交通引导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的初始理念。文章重点关注地铁站使用者的需求,运用"以行定形"的规划理念,通过交通数据分析和行人微观仿真两大技术手段,构建满足地铁站周边交通功能需求以及行人高效舒适体验的地下步行系统。  相似文献   

16.
地铁站作为地铁系统上的节点空间,空间的人性化与舒适性成为地铁站室内设计在当代城市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室内的重点。本文旨在通过对日本近年来地铁站设计中所出现的新思路及普遍运用的设计手法的介绍与简要探讨,对我国目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青岛井冈山路地铁站的地下空间设计是依托井冈山路地铁站,与周边多个商业建筑联系的地下建筑,规模较大,且地处青岛黄岛区最为繁华的地段。论文结合该项目的特点、区位以及周边环境,阐述地下空间建筑设计的思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直接引发了人口、土地、能源、环境之间的突出矛盾。以厦门市莲坂地铁站上盖物业项目为例,从交通换乘系统、立体多元化商圈、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树立地标性建筑等几个方面提出了适合我国城市商圈发展的基于TOD模式的设计策略,为更好地促进轨道交通与城市的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提升轨道交通沿线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我国已进入地铁建设的高潮期,地铁带动的地下空间开发潜力巨大。地铁站地下商业空间作为站点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核心区的地铁站而言更是必不可少。面对地下空间常常给人带来消极空间感受、并且一旦建成很难改造优化等问题,就需要在建设之初便做到人性化设计。本文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研究方法,选取上海人民广场站、南京新街口站为例,针对功能布局、业态配置、空间结构、环境氛围四个维度,借助问卷调查、人群活动观察等手段获取使用者空间使用偏好的一手数据,并通过案例对比分析和多途径分析结论的相互印证,归纳总结出地铁站地下商业空间人性化设计的要点,为今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车站与机场常常是旅客抵达一座城市最先体验的建筑,因而象征着"城市门户"。博览地铁站是旅客沿樟宜机场快线抵达新加坡城所经的首个MRT地铁站,同时也是新加坡博览中心的配套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