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轲访谈     
正张利:上大学之前怎么决定要学建筑的?张轲:我高中的时候想学物理,特别喜欢物理。我哥哥和他的大学同学打赌看谁的弟弟或妹妹能考上清华建筑系,回来他就忽悠我说学建筑多酷,可以背着画夹,在学校里特酷,我说我不学,我还是要学物理。我们小时候都看过南斯拉夫的电影《桥》,建筑师参加抵抗运动,反法西斯,去炸自己设计的桥,  相似文献   

2.
张轲     
《世界建筑》2014,(4):55-55
<正>关于设计,我觉得建筑的精神性很重要,如果只是视觉上好看或者是吸引人,但是精神上很空洞的建筑,精神上完全缺失的建筑,对于我来说,只能让我觉得恶心。第二点,我觉得建筑的跨界——跨传统意义上的界线——和跨尺度很重要。景观是建筑,建筑也是景观;城市是建筑,建筑也是城市;设计是建筑,建筑也是设计。但是所有这些,如果没有精神、没有灵魂,就都是一堆垃圾。□  相似文献   

3.
张轲     
正张轲生于1970年,于2001年成立标准营造事务所。在过去的17年里,标准营造有大量建成作品,已经成为新一代中国建筑师中,关键且最具创新精神的角色之一。近年来,标准营造的设计作品包括瑞士诺华制药上海园区办公楼、北京胡同更新系列项目及西藏系列项目等。张轲及标准营造,近年来多次在欧洲举办主题个展——如2018年法国巴黎路易·卡雷住宅建筑个展、2017年德国比勒·菲尔德建筑个展、2017年芬兰赫尔辛基建筑博物馆个展、2015年德国柏林  相似文献   

4.
UED:标准营造专注营造的是什么?张轲:我们非常关注建筑的真实存在,把梦想和真实存在的东西做一个具体的连接。如果要把梦想变成真实存在的话,你就必须去想去做,这是个必须要关注营造的过程,是个物化的过程。我们开始也没有那么较真,就想叫标准建筑来着。其实中国近代之前是没有建筑这个词的,只有叫营造厂的,其实就是施工队。  相似文献   

5.
正作为2017年阿尔瓦·阿尔托奖典礼的一部分,位于赫尔辛基的芬兰建筑博物馆举行了张轲的个展。"阿尔瓦·阿尔托奖50周年展"与其同期举行,用以展出此前12位获奖者的相关内容。张轲被授予阿尔瓦·阿尔托奖2017年9月12日,张轲被授予阿尔瓦·阿尔托奖,授奖典礼在赫尔辛基的芬兰地亚大厦举行。继阿尔瓦·阿尔托、詹姆斯·斯特林、约恩·伍重、安藤忠雄、阿尔瓦罗·西扎及斯蒂文·霍尔之后,张轲成为该奖项第13位获得者。阿尔瓦·阿尔托奖设立于1967年,以芬兰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名字命名,是国际重要建筑奖项之一。该奖用以表彰在建筑领域具有杰出成就,  相似文献   

6.
《世界建筑》2014,(7):126-127
本次课程成果与预期比较 张轲:从最终的成果看来,每个学生都很优秀,清华的学生真的不是做不好,而是需要正确的方法来引导。这个课题,我邀请了王硕、鲍威联合教学。我们的题目比较严谨,首先是中国农田耕地的流失,存过去的20年内损失了近10%,由于城市化的扩张,从195亿南到不到18亿亩。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中国当代建筑师张轲为样本,从"数据分析"的角度切入,对张轲及其所带领的标准营造进行分析与解读。应用计算机编程语言和信息可视化工具,突破以往仅通过对建筑师的设计作品或写作文章展开感性解读的研究方法,文章将透过数据与文本的挖掘,以更加理性和科学的方法来整合张轲的创作话语。综合其设计项目、出版物、展览、演讲、奖项等,在多维度展示其17年的收获与成果的同时,挖掘其成功背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正今天,历史建筑的文化仍在塑造着中国的流行民族特征。无论哪个手册或宣传材料都有大屋顶或宝塔。近年来又出现了另一种叙事:千篇一律的摩天楼城市为大屋顶和丰富的历史形式提供了背景,却毫无地方特色。人们的城市失去了从生活环境中建立认同的简单观念。不仅是功能单一的城市住区,还有审美贫瘠的概念,都使建立认同的过程和对住区的责任感复杂化。但会被大众接受和关心的当代环境应是怎样的?大型文化建筑的形式和公共维护义务或许有一种象征效果,但在小尺度的日常文化上才能看到建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次以"微信"为媒介进行的访谈。张轲、柳亦春和陈屹峰分别是1970年前后出生的建筑师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话题集中在他们的教育经历、观念转变以及实践中关注点的异同。访谈中,三位建筑师回顾了各自在相同时代的不同选择和境遇、兴趣和策略、困境与困惑,并引出关于现代主义、地域性、建构、本体等理论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访谈     
<正>不易流行陆:"日建设计自成立至今已有119年。历史如此悠久的建筑设计事务所放眼全球也实属罕见,那么日建设计能够长久立足的原因是什么呢?"龟井:"始终顺应时代要求这点应该算是原因之一吧。从战后重建到经济高速增长期日建的业务主要集中在钢铁厂方面,之后开始涉足写字楼和文化设施,泡沫经济崩溃后开始进行大型开发项目。"  相似文献   

11.
访谈     
康晓力(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1、您是1S1工作室的成员吗?就我所知1S1的追求是提供高完成度的结构作品,春蚕算不算这种高完成度的作品?高在哪里?首先我不是1S1工作室的成员,1S1是一个专业的结构工作室,而我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体育建筑工作  相似文献   

12.
访谈     
《风景园林》:伊娃您好!我们知道您工作室(PLASMA Studio)名称中的PLASMA来自古希腊语,它代表着设计、造型、结构、想象和幻想的融合。当您在设计项目时,如何协调这几个元素?伊娃·卡斯特罗:源于这一定义,我们的方法是嵌入了管理信息,它将成为我们的项目生成源。这种过程尤其是当处理某些大型或复杂的项目  相似文献   

13.
访谈     
《世界建筑》2014,(11):95-99
崔恺/CUI Kai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建筑师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本土设计研究中心主任WA:您认为中外学生作业是否有水平上的差异?有哪些方面需要提高和加强?崔恺:我注意到这次国内院校和国外院校的作品实际上分不太清楚了,这跟我以前参加过的学生竞赛评审的印象不太一样,在概念上和表达方式上都有些接近.宴际上这些年在国际大学生设计竞赛中,中国学生一般是有优势的,获奖比较多.以往中国学生喜欢找个有意思的概念,然后用比较复杂的技巧去表达,但技巧用多了反而淡化了概念.而外国学生的设计会是比较单纯,表达也有节制,反而概念比较强.所以,在参赛作品比较多的时候,概念清晰、引入注目的、有力量的表达会更容易得到评委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访谈     
《风景园林》2012,(2):11-12
2012年是中日友好建交40周年。恰逢我国国务院参事、原北京市园林局副局长刘秀晨先生和日本兵库县立大学最观设计管理研究生院院长平田富士男教授同期造访深圳,籍此良机.我刊特别邀请日本兵库县立大学大学院沈悦教授主持了此次访谈,就中日两国城市园林政策的演化推进和未来热点进行了精彩讨论。现摘取其中精华内容与读者共维飨。  相似文献   

15.
访谈     
  相似文献   

16.
访谈     
艺术区:城市的"线粒体" 苑迪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 无论从国际城市的发展经验还是从中国城市的发展需求看,艺术区对城市都是至关重要和极有意义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访谈     
最初的最初,隐藏在混沌之中。画面感?设计内涵?不,我们什么都不需要。  相似文献   

18.
访谈     
《现代装饰》2011,(12):21-36
在设计行业蒸蒸日上发展的今天,作为设计行业中的一员,你认为设计师职业的价值和意义在哪?你怎么看待你的这份工作?你的设计理念和态度是什么?你是否有过迷惑?  相似文献   

19.
访谈     
正1,很多建筑师都在努力彰显自己的设计,希望自己的作品鹤立鸡群、标新立异,而在您的设计中,却似乎在隐藏,一再地退后,游客如果不留意,甚至可能都不会注意到那里有建筑。这是您对待设计的基本态度吗?为什么?李竹:彰显本身没有问题,建筑设计就应该是注重表达的职业,关键是看你彰显的方式和你要彰显的内容。这个社会鼓励年轻人创新、创业,但是各个行业却有所不同,当下有一种观念就是把建筑设计行业和互联网行业来类比,  相似文献   

20.
访谈     
《中装》:您的设计路线是什么?您是如何找到这条路线的? 方:用脑、理性去分析。……先分析要求再用文字定下目标,用心、感性去创作.……因我面对多类型的项目,绝没法用同一个设计手法风格或路线来形容设计,来完成工作!我只可用一种较高层次的思维方法来引导出我的创意吧……可能这跟我十年来所看的书有关,年青较爱看设计书,知天下而补己之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