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对青海省南部擎檐柱式碉楼进行地域性解读,选取班玛县科培村典型新老碉楼民居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其营建智慧和民居更新中的问题,通过擎檐柱式碉楼更新设计案例,探讨空间功能优化、太阳能绿色建筑技术、再生资源利用、民族建筑文化等要素的整合设计方法,指出乡土民居更新应是传统营建智慧与现代绿色设计理念融合有机更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羌族碉楼作为中国石建筑的典型代表,同时也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民居丰富性的重要元素之一,碉楼这种建筑形式更显得弥足珍贵。震惊世界的四川汶川5.12大地震之后,碉楼这种建筑形式因为它的坚固更是引人注目。羌族碉楼精湛的营造技艺和独特的防御结构和生态的结构,是我国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史上的一颗瑰宝。这里从羌族碉楼的结构营造及其生态性为出发点,诠释碉楼独特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3.
李娟 《山西建筑》2010,36(34):47-48
通过比较最具防御特色的民居建筑:福建土楼,赣南围屋,桃坪羌寨,粤开平碉楼,探讨了防御式民居之间的异同,以期深入挖掘防御性民居建筑的内涵价值与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碉楼建筑作为防御建筑,除了其在建筑上的学术价值外,还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重庆地区现存的碉楼基本都是清末民初修建的。该文通过收集、考察重庆地区这一时期的碉楼建筑,从"碉楼的特征与类型"的角度对重庆碉楼建筑进行了一次较系统的梳理与归纳。根据砌筑的建筑材料把重庆碉楼分为石砌碉楼和夯土碉楼;又根据功能及使用特点将重庆碉楼分为防御型单碉、寨碉、庄园型碉楼、宗祠型碉楼、一般民居型碉楼。  相似文献   

5.
随着“班玛藏族碉楼营造技艺”于2011年申报国家文化遗产成功,青南班玛碉楼这一独特的高原民居形式逐渐为人们所熟知。班玛县碉楼民居在建筑空间、文化内涵、历史意义、生态意义上都有鲜明特色。由于青南地区地广人稀,人文地理环境封闭,交通不便,不通汉语,因此当今中国民居研究的领域内,至今尚无针对班玛碉楼民居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国碉楼民居的分布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亦师 《建筑学报》2004,18(9):52-54
本文首先阐释“碉楼民居”的概念,并以比较研究的方法考察碉楼民居在全国的分布状况及建筑形制上的异同:川西北羌藏地区碉楼建筑形态发生最早,并在发展过程中受汉族的影响;川中汉族地区受羌族影响但保持传统居住模式;客家地区延续中原地区较古的居住形态;五邑开平地区受西方近代思想影响。同时,对碉楼民居的价值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沈飞 《山西建筑》2010,36(10):8-9
介绍了三岩地区的人文地理,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的角度对三岩碉楼民居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以提高人们对碉楼式民居的认识,促进我国传统民居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广东地区入手,分析了近代受外国建筑形式影响的各类建筑,主要是教会建筑,住宅建筑(城镇“骑楼”式、城郊乡下“碉楼”式、“教堂区”、宅邸、侨乡民居)以及纪念性建筑等。概述了外国建筑形式传入广东的六种途径。  相似文献   

9.
罗建平 《华中建筑》2011,29(12):157-160
碉楼在我国分布极广,但它们的起源和发展却有着区别:川西碉楼是西南碉楼的发源地,经过战争传播,由军扩展至民,增强了川黔传统民居的防御性;而开平碉楼来自于传统民居的楼化和碉化;前者实现方式是平面附加,后者则是竖向叠层.碉楼具有的多样性,是各自传统建筑文化与技术对防御功能的地域性应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荥阳碉楼是河南民居的种类之一,文章以其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踏勘测绘,对其历史沿革、建筑特征及其防御特点进行研究,为荥阳碉楼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嘉绒藏族"是古老藏族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民居的主要形式是碉楼,而这些碉楼是以石木复合承重结构为主的。文章通过对马尔康卓克基镇西索村实地调研和测绘;对边混式碉房、全混式碉房以及顶混式碉房三种石木混合承重结构从特点、传力、构造以及搭接方式等方面进行图文详细说明,为后期的嘉绒藏族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汪薇 《山西建筑》2007,33(32):62-63
介绍了我国民居建筑艺术中碉楼的形成,深入地探讨了碉楼的建筑风格,研究了碉楼的艺术价值,并对瑞石楼和迎龙楼进行了赏析,以使人们对碉楼的文化底蕴有所了解,可为人们处理中西方建筑风格的协调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3.
饶氏庄园碉楼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少波  唐丽芳 《山西建筑》2010,36(26):10-11
指出碉楼建筑是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多层塔楼式乡土建筑,主要揭示了碉楼建筑的起源分类及建造,并以饶氏庄园碉楼为主要对象研究其所包含的文化特征,通过比较进而挖掘碉楼建筑的内涵价值,以期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碉楼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开平碉楼作为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愈来愈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开平是我国著名的华侨之乡,也是闻名遐迩的碉楼之乡。开平碉楼鼎盛时期达3000多座,现经开平市人民政府普查登记在册的有1833座。开平碉楼虽历经风雨,却风采依然,其建筑造型和风格,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堪称为岭南近代侨乡建筑文化和艺术中的一朵绚丽奇葩。开平碉楼是积极防御与攀比炫富的矛盾统一体,是艺术和美的化身,具有防御性、炫耀性、开放性、创新性和兼容性等文化特征。一、防御性我国古代哲学家墨子曾说:“居必常安,然后求美。”也即是说,建筑首先要满足人们安全的需要。开…  相似文献   

15.
粤中广府地区的民居种类多样,尤其在近代时期受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产生了骑楼、庐居、碉楼等具有西方建筑特征的民居形式.端芬镇翁家楼位于粤中地区台山市的中部,是五邑侨乡近代民居建筑中的典范,建筑群由5座近代民居组成,其中三座主楼造型新颖,极具近代西方住宅建筑特色,两座副楼兼具中西建筑风格.本文通过对翁家楼建筑群布局及建筑单...  相似文献   

16.
碉楼民居是甘孜州藏族民居的原生形态,广泛分布于甘孜藏族自治州,在形态、内外部装饰及主体结构等方面体现出了独有的地域性。随着社会环境和居民生活习惯的改变,甘孜州藏族碉楼民居也发生着变化,根据碉楼平面形式的不同将其划分为:"方形——碉楼1.0混合期"、"1形——碉楼2.0过渡期"和"L形——碉楼3.0分离期",文章针对这三种不同时期碉楼形态的发展演变进行探析,以期对碉楼的发展与保护提高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开平市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是全国著名的华侨之乡、建筑之乡和文化之乡。遍布城乡、风格各异的碉楼是开平最具特色的建筑景观,也是开平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见证。 开平碉楼始建于清初,大量兴建于二十世纪20-30年代,最多时达3000多座,现尚存1466座,主要用于当时防洪防匪或民居。它们是由华侨出资,甚至在外国设计好图纸后回来建造,一般每楼都有517层不等,特点是墙厚、窗小、钢筋混凝土结构,坚固耐用,且每层都有枪眼,顶层为瞭望台,易守难攻。建筑风格汇集了世界各地建筑的精髓,有法国式、英国式、意大利古罗马式、德国堡垒式、中西合璧、中国硬山顶式、园林式等百余种,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18.
粤中广府地区的民居种类多样,尤其在近代时期受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产生了骑楼、庐居、碉楼等具有西方建筑特征的民居形式。端芬镇翁家楼位于粤中地区台山市的中部,是五邑侨乡近代民居建筑中的典范,建筑群由 5 座近代民居组成,其中三座主楼造型新颖,极具近代西方住宅建筑特色,两座副楼兼具中西建筑风格。本文通过对翁家楼建筑群布局及建筑单体的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五邑近代侨乡民居的开放性、融合性和创新性的建筑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文章就中国西南地区特色民居碉楼建筑特色空间建筑文化特色进行梳理,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挖掘夯土庄园碉楼围合空间的文化特色,剖析自然与社会背景下合力而成的中国传统人文之美。  相似文献   

20.
羌族建筑与村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任浩 《建筑学报》2003,(8):62-64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许多民族的先祖,研究羌族民居的特点对于分析中国传统民居有特殊意义。本文通过对羌族住宅、碉楼、村落形态等的概略性介绍,为了解羌族建筑的文化艺术价值提供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