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IP多媒体子系统)的概念最初在3GPPR5引入,由于IMS采用SIP体系结构,具有接入无关性、支持用户漫游和用户数据的集中管理等优点,从而使IMS实现网络融合成为可能。IMS作为支持固定接入和移动接入的统一核心控制网络已经基本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目前国际上正在开展对统一IMS应包含的范围和具体技术问题的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2.
《通信世界》2005,(47):40-40
一、IMS的概念 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即IP多媒体子系统,是由负责制订WCDMA标准的国际化组织3GPP在R5中定义的。IMS的提出为下一代基于IP的移动网络提供了面向分组数据包交换的多媒体服务及平台,它的核心特点是基于SIP协议和接入的无关性。由于采用SIP作为核心控制协议,并通过SIP进行业务管理,IMS可以使运营商充分利用SIP的优势,更快速更灵活地开发管理移动多媒体业务。  相似文献   

3.
IP多媒体子系统(IMS)由第3代移动通信合作计划(3GPP)组织在R5版本中提出,是对IP多媒体业务进行控制的网络核心层逻辑功能实体的总称。IMS作为融合固定接入和移动接入的统一架构,是电信网发展和演进的未来方向,它提供的丰富业务能力将使电信网的发展打开新的篇章。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高度重视IMS标准化问题。  相似文献   

4.
黄顺  李炜 《电信技术》2010,(10):72-76
1引言 IMS是基于SIP的IP多媒体基础设施,通过一个完整的架构提供多媒体业务,可以同时支持固定和移动多种接入方式,实现固定与移动网络的融合。IMS的出现不仅能带来丰富的移动多媒体业务,  相似文献   

5.
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是IP多媒体子系统,最初由3GPP为移动网络定义的,在NGN的框架下,IMS同时支持固定接入和移动接入,目前IMS技术正在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6.
IMS系统R7版本的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元宁 《移动通信》2006,30(3):33-36
从2000年开始,IP多媒体系统(IMS)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移动运营商希望通过1MS扩展新的3G业务,提供更强的业务控制和管理能力、固定运营商希望通过IMS融合固定接入网络和移动接八网络,向网络融合和下一代网络迈进。新业务新功能不断增加.全新领域的通信网络向IMS靠拢,IMS系统的定义宽泛了.对IMS的期待也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7.
IP多媒体子系统(IMS)是3GPP在R5版本中提出的支持IP多媒体业务的子系统,其核心特点是采用SIP协议和独立于承载。目前,IMS支持2G和3G的移动接入方式。在网络融合的发展趋势下,3GPP、ETSI和ITU-T都在研究基于IMS的网络融合方案,目的是使IMS成为基于SIP会话的通用平台,同时支持固定和移动等多种接入方式,实现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汪军  郑均  符涛 《中兴通讯技术》2007,13(1):14-16,26
固定移动融合(FMC)是未来通信网络的发展热点,业界在不断加强相关的研究。但在大规模实施之前,还有若干关键问题需要探讨。采用IP多媒体子系统(IMS)架构提供替代传统应用的实时业务,需解决IP域的服务质量(QoS)问题,统一传统电路域固定、移动用户接入IMS的方式,完成电路域业务流程到IMS的映射;保障IMS承载网络的安全性;转变传统运营模式,建立适应融合需求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9.
随着3G的日益临近,如何改造目前的2G移动核心网,使其既能支持现有的2G网络,又能适应未来3G网络的发展,已成为当今移动核心网络规划、建设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为了突破现有移动核心网设备的性能瓶颈,支持移动核心网向下一代移动网络(面向IMS)的演进,业界提出了基于IP的、兼容2G/3G、面向IMS的移动软交换核心网建设思路:即建设以软交换技术为核心,将业务承载与信令控制分开,基于IP承载的面向3G、IMS的软交换核心网。这种核心网既支持现有2G网络,又支持未来的3G网络,还支持TDM/IP混合组网。本文以陕西移动为例就移动核心网如何转型以适应未来3G、IMS格局,作几点分析。  相似文献   

10.
《通信世界》2004,(45):34-34
IMS(IP Mutimedia Subsystem)是3GPP在Rel-5版本提出的支持IP多媒体业务的子系统,它的核心特点是采用SIP协议和独立于承载的特性,目前IMS支持2G和3G的移动接入方式。在网络融合的发展趋势下,3GPP、ETSI和ITU—T部在研究基于IMS的网络融合方案,目的是使IMS成为基于SIP会话的通用平台,同时支持固定和移动的多种接入方式。实现固网和移动网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1背景 随着运营商网络的IP转型,终端用户将逐步从TDM网络迁移到IP网络,如固定软交换、移动软交换和IMS。因此传统的TDM接入与互联节点也将转变为IP互联的方式,以下将着重研究网络IP化后接入和互联边界的解决方案,在IP化的基础上保证网络互联互通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业务的无缝部署。  相似文献   

12.
1、引言 IMS(IP)多媒体子系统)技术的出现,使得所有相关的业务都可以构建在IP技术之上来实现,特别是用户标识和认证模式都趋向统一,这就使得核心网络在向用户提供业务时,对于用户所采用的接入技术越来越不敏感。基于IMS的网络融合描绘了一个美好的网络发展前景;固网移动的融合(FMC)已成为通信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之一,因此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IMS(IP Mutimedia Subsystem)是3GPP在Release5版本提出的支持IP多媒体业务的子系统,它的突出特点是采用了SIP以及与接入的无关性。目前,IMS支持2G和3G的移动接入方式,暂还不能支持固定接入方式。在网络融合的发展趋势下,3GPP、ETSI和ITU-T都在研究基于IMS的网络融合方案,目的是使IMS成为基于SIP会话的通用平台,同时支持固定和移动的多种接入方式,实现固网和移动网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通信世界》2007,(12B):9-9
从2000年开始,IP多媒体子系统(IMS)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IMS可以扩展新的3G业务,提供更强的业务控制和管理能力;融合固定接入网络和移动接入网络,向网络融合和下一代网络迈进。  相似文献   

15.
IMS的概念最初在3GPPR5引入,由于IMS采用SIP体系结构,具有接入无关性、支持用户漫游和用户数据的集中管理等特点,从而使IMS实现网络融合成为可能。IMS作为支持固定接入和移动接入的统一核心控制网络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目前国际上正在开展对统一IMS范围和具体技术问题的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6.
IMS与固定移动网络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P多媒体子系统(IMS)采用SIP协议进行呼叫控制,与接入无关,支持各种综合业务,因此,ETSI和ITU-T已将其作为NGN的核心结构.首先简要介绍了IMS的网络架构及其特点,分析了基于IMS实现固定移动网络融合的优势,提出了基于IMS的网络融合方案,并指出这种融合方案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17.
王海霞 《信息通信》2013,(2):222-223
随着当今通信行业的发展,特别是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提出,未来需要的必然是一个开放的网络,融合的网络。IMS即IP Multimedia Subsystem,中文意义为IP多媒体子系统,本质上说是一种NGN框架下的网络结构,同时支持固定接入和移动接入。在NGN的框架中,终端和接入网络是各种各样的,而其核心网络IMS,它的核心特点是采用SIP协议和与接入的无关性。随着IMS网络建设的成熟,特别是固网升级改造的成功,以及未来网络IP化和融合的需要,建设IMS网络已成为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IMS是IP多媒体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多媒体服务模式,其可以满足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终端客户需求。IMS网络结构支持移动接入和固定接入,随着接入设备和用户的增多,IMS网络运行中易出现多种问题,因此应积极优化和完善IMS网络运维管理模式,全面提高IMS网络运维管理水平。本文分析了IMS网络,阐述了IMS网络运维管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一、IMS概述IMS(IP多媒体子系统)是3GPP在R5版本提出的支持IP多媒体业务的子系统.它的核心特点是采用SIP协议和与接入的无关性。IMS为未来的多媒体应用提供一个通用的业务平台.它是向全IP网业务提供体系迈进的重要一步。在网络融合的发展趋势下,3GPP、ETSI和ITU—T都在研究基于IMS的网络融合方案.目的是使IMS成为基于SIP会话的通用平台.同时支持固定和移动的多种接入方式.实现固网和移动网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提供固定业务和移动业务的IM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海花  曹铮 《电信科学》2006,22(4):42-44
本文对国际IMS相关标准最新研究和进展情况进行了汇总,对IMS所具有的特点进行了归纳,并针对固定接入和移动接入的差异,详细分析了IMS在综合提供固定业务和移动业务时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最后给出了发展和部署IMS还需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