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乍得Bongor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乍得H区块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海外最大的高风险勘探区块,Bongor盆地是H区块内一个完整的沉积盆地,是受中非剪切带影响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陆内强反转裂谷盆地,经历了早白垩世断陷、晚白垩世强烈抬升反转和新生代统一成盆三大演化阶段。现今的盆地由北向南可划分为北部斜坡、中央坳陷、南部隆起和南部坳陷4个次级构造单元,中央坳陷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凹陷,其中南断北超的中部凹陷为盆地最主要的构造单元。反转和走滑构造是盆地最显著的构造特征。Bongor盆地的生储盖组合以下白垩统为主;油气成藏受断裂和走滑反转构造控制;反转构造带与有利岩相带结合控制了油气富集。  相似文献   

2.
渤海断陷盆地拉张量分析与油气潜力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田在艺  韩屏 《石油学报》1990,11(2):1-12
从恢复古构造的途径可以计算出断陷盆地各发展阶段的拉张量.渤海盆地中各坳陷在早第三纪各阶段拉张量表明,盆地经历了始新世与渐新世的拉张旋回,而渐新世的拉张旋回又可分为两个亚旋回,在时空上,拉张活动具很大的不均衡性.在每一拉张旋回中,盆地内都发育了重要的生油岩.早、中期拉张活动强烈的沉积凹陷,油气主要富集于下第三系及其基底构造层中,晚期拉张活动仍较强烈,以及晚第三纪早期仍有一定活动性的沉积凹陷,则可以形成上第三系次生的油气富集.针对各沉积凹陷的含油气特点进行挖潜,可进一步提高渤海盆地的油气潜力.  相似文献   

3.
额济纳旗地区侏罗—白垩纪盆地演化与油气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额济纳旗地区侏罗纪以来经历了两期断陷盆地的发育。早—中侏罗世研究区处于一种张扭构造环境之中,晚侏罗世盆地发生明显抬升和反转。白垩纪—早第三纪盆地演化为一个完整的裂谷发育过程,下白垩统是裂谷早期断陷作用的产物,而上白垩统和下第三系则代表裂谷后期热沉降(或区域坳陷)沉积。侏罗纪盆地和白垩纪盆地应属两类不同性质盆地。两期盆地的不同叠置关系控制了本区烃源岩的发育,影响到这一地区坳陷的油气潜力。下白垩统烃源岩为较差—较好烃源岩,中—下侏罗统为好烃源岩。各凹陷的生烃潜力取决于两期生烃洼陷的规模和叠置关系,天草凹陷继承性发育,中—下侏罗统和下白垩统两套烃源岩叠置关系较好,是额济纳旗地区最有远景的凹陷。  相似文献   

4.
贺西地区中生代沉积坳陷划分及油气远景概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区面积50余万平方公里,可分为阿拉善坳陷区和北山隆起区,前者包括11个坳陷,中、新生界厚2000-8000m 不等。多数坳陷的中下侏罗统、下白垩统发育;大部凹陷具备生油条件,但凹陷规模较小。额济纳旗-阿拉善右旗一线以西的中下侏罗统、走廊坳陷北段及宗南、宗北诸坳陷的下白垩统含油气远景较好。  相似文献   

5.
走廊盆地一个值得注意的油气勘探场所——酒东坳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酒东是走廊盆地中面积最大的中、新生代坳陷。早在五十年代初期即进行油气勘探,因受当时勘探技术条件限制,迟迟未打开局面。新近的勘探和研究成果表明,该坳陷具有较优越的石油地质条件,是走廊盆地较重要的含油气地区之一。坳陷的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经历了五个时期,其中早白垩世断坳期属深湖一半深湖相,沉积稳定,厚度较大,是重要的生油岩层发育期。坳陷的区域构造格局由两个凹陷带一个凸起带组成,其中的南部凹陷带是下白垩统沉积主体部位,下白垩统的分布范围,约占凹陷带总面积的96%;且发育有多种圈闭和一定储集体,是坳陷的主要油气勘探场所。因而加强该区地震勘探和加速参数井钻探,进一步了解该区石油地质情况,为预探作准备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在边缘海盆地油气研究中,古潜山型油气藏研究相对薄弱,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进行古潜山油气成藏预测将对边缘海盆地油气勘探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珠三坳陷是一个断裂系统十分发育的箕状断陷盆地,它的形成和演化受到断裂的强烈控制。在坳陷内主干断裂的控制下,坳陷分割为文昌A凹等9个构造单元,其中,文昌A、B、C凹陷为生油凹陷。位于文昌C凹西部的古潜山可以得到来自3大生油凹陷的油气供给,具有较好的储盖条件,可以发育潜山披覆油气藏和潜山内幕油气藏2种油气藏类型。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主要沉积上第三系、上白垩统-下第三系、中下侏罗统、石炭-二叠系和寒武-奥陶系5套生油岩。寒武-奥陶系沉积中心在阿瓦提凹陷和塘古巴斯凹陷,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成熟度高,是该区主要油气源岩。石炭系-下二叠统烃源岩分布广、丰度及类型多样、成熟度中到高,是该区次要油气源岩。侏罗系及下第三系生油岩是喀什凹陷、西南缘区主要生油岩。上第三系烃源岩主要分布于叶城凹陷山前区。  相似文献   

8.
南华北盆地黄口凹陷构造形成演化及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口凹陷是南华北盆地的油气远景区之一。平衡剖面研究成果表明其具有复合叠加盆地结构 ,太古界—早元古界结晶基底和古生界克拉通盆地沉积构成盆地的双层基底 ,中、新生界是盆地的主要沉积盖层。凹陷的形成与演化大致经历了 6个时期 :挤压拗陷期(J—K11)、剪切拉张初始裂陷期 (K21)、抬升剥蚀期 (K2 —E1)、剪切拉张裂陷扩张期 (E2 —E13)、裂陷消亡期 (E23)和区域坳陷期 (Q N)。在构造研究的基础上 ,运用BASIMIS盆地模拟研究成果 ,综合分析凹陷的含油气系统 ,认为成熟烃源岩主要是石炭 二叠系煤系泥岩和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湖相泥岩 ,下古生界 (寒武系—中奥陶统 )海相碳酸盐岩也是潜在的烃源岩 ;青山组和下第三系砂岩是主要储集层 ;盖层条件较好。油气生运聚期与圈闭形成期匹配良好 ,有利于原生油气藏的形成。由于该区经历了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等多期构造运动 ,油气藏的后期保存条件是决定油气能否富集的至关重要因素。预测凹陷中西部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9.
银根—额济纳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银根—额济纳盆地基底由多板块组成.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早三叠世热拱隆张、早—中侏罗世初始裂谷、早白垩世裂谷发育、晚白垩世引张坳陷及第三纪挤压坳陷等阶段,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构造圈闭,与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下白垩统半深湖相烃源岩形成生储组合.油气勘探方向为单断凹陷多级断阶带的断鼻、断块构造油气藏和缓坡带的地层岩性油气藏以及双断凹陷的滚动背斜构造油气藏.提出了小湖盆围绕"洼槽"烃源岩开展"近源"油气勘探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临清坳陷西部侏罗纪—晚白垩世原型盆地恢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地质、地震、测井等资料.运用多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对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西部的侏罗纪、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原型盆地的地层剥蚀厚度、原始沉积厚度、盆地边界、沉积相展布特征、盆地类型等进行了恢复和分析。结果表明:侏罗系剥蚀厚度一般在200~1000m,原始沉积厚度约1000~1500m,厚度稳定,以河湖交互沉积为主,是在印支期形成的向斜坳陷背景上发育的断陷盆地;下白垩统剥蚀厚度一般为1000~2000m,原始沉积厚度约2000~4500m,厚度变化较大,发育面积较大的湖泊.有较深湖相沉积.为一断陷型盆地;上白垩统剥蚀厚度一般为1000~2000m,原始沉积厚度约1000~4000m,仅分布在南部的丘县凹陷,主要是河流相沉积,局部发育浅湖相沉积,是在晚白垩世隆起背景上发育的小型断陷盆地。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化验资料研究油气成藏条件和规律。临清坳陷西部中生界主要存在下白垩统和侏罗系两大套烃源岩,主要分布于丘县凹陷和南宫凹陷,有机质丰度较低,热演化程度较高,可能正处于生油高峰阶段,油气藏类型主要有自生自储型和潜山型。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盆地腹部油气生,运,聚及成藏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准噶尔盆地腹部可划分出5凸、6凹10个二级构造带;存在3套可信的烃源岩层:下二叠统风城组、上二叠统下乌尔禾组和侏罗系煤系,确定了其空间分布和热演化史;分析了油气二次侧向运移的聚散规律,指出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并定量计算了油气聚集量,最后,探讨了该区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和特征。  相似文献   

12.
����-����������������̽Զ��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文章系统总结了银根—额济纳旗盆地(以下简称银—额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并通过多种方法分析了盆地油气资源潜力,评价了勘探前景。经综合评价认为银—额盆地是在前寒武纪结晶地块和古生代褶皱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断陷湖盆群,下白垩统、侏罗系是盆地的两套主要油气勘探目的层,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湖相泥质烃源岩分布面积广,有机质丰度高,以II型有机质为主,是盆地主力烃源岩。下白垩统苏红图组和巴音戈壁组储层是盆地两套重要的储层,岩石类型总体以长石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及岩屑砂岩为主,储层属特低孔特低渗型。盆地发育侏罗系和下白垩统两套成藏组合,下白垩统成藏组合遍布全盆地各凹陷,是一套完整的成藏组合。断层对油气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是盆地重要成藏时期。盆地远景资源量较丰富,油气总资源量达12.42×108 t,勘探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3.
中国深部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初探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我国大型含油气盆地深部具备了形成油气藏的基本条件,并已发现了一系列深部油气藏。深部油气藏的形成主要受深部生值得盖条件的制约。研究认为:继承型迭合盆地古生界地层完整,有利于深部油气藏的形成;改造型迭盆地古生界地层受到严重破坏,油气藏仅限于第三系的坳陷深部。两种盆地中深部油气藏的分布模式截然不同。本文初步探讨了深部油气藏的类型,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4.
吐鲁番-哈密成煤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哈鲁番-哈密盆地是一个聚煤而又富含油气的盆地,已发现了一系列侏罗系煤成烃油气田。地质历史时期的吐哈盆地是一个压缩盆地,并带有左旋扭动性质,因而盆内以扭动构造居多,构造样式复杂多变。盆地基底为前二叠系,沉积盖层以中、新生界为主体。中下侏罗统是含煤层段,也是重要的生烃层系。中侏罗统是煤成烃的主要储油层段,上侏罗统棕红色泥岩是区域性盖层。煤成烃的形成演化具有多元复合、早生早排、富油富气的特点。生油凹陷、古构造、油源断裂及各种三角洲砂体联合控制了油气田的平面分布。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油气富集规律   总被引:77,自引:14,他引:77  
准噶尔盆地是一个"满盆"含油、全层系多层组含油、油气资源丰富的大型沉积盆地.它是在前寒武系结晶基底与前石炭系褶皱基底基础上,经历了晚石炭世-中三叠世前陆盆地阶段、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期(J2x)弱伸展拗陷盆地阶段、中侏罗世晚期(J2t)-白垩纪压扭盆地阶段与新生代前陆盆地阶段的演化历史.4个构造发展阶段不同类型的原型盆地的叠合,形成了南厚北浅的楔形地质结构,决定了油气聚集的基本面貌;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古隆起纵横叠置,制约着相应地质时期油气运聚的基本格局.在垂向上,以上三叠统白碱滩组泥岩、下白垩统吐谷鲁群泥岩与广泛分布的异常压力封隔层为界可将盆地划分为C-T2,T3-J1s,J2-K1与K2-N-4个各具特色的成藏区间;油气沿断裂的垂向运移与异常高压流体系统的幕式突破,导致了以垂向运移为主导的运聚模式,多源、多期油气混合成藏.现有油气田的分布及勘探趋势表明4个NNE向基底断裂带为油气优势运移通道,沿着它们形成了4个油气富集的黄金带.这些基底断裂与盖层断裂之间的耦合方式是制约形成油气田及导致含油气丰度差异的关键条件.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白垩系与二叠系-三叠系分别发育"远源、缓坡、次生"与"近源、陡坡、原生"两种典型的断裂-岩性体油气藏类型,断裂与岩性体(砂体、砂砾岩、砾岩体等)的有机组合部位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场所.侏罗系-白垩系的油气主要富集在NE、NEE向压扭性构造带上,它们是腹部地区下一步勘探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6.
��������ͨ����䵼��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油气运移的通道称为输导层或运载层。研究表明,伊兰-伊通盆地主要发育三种类型的输导管:储层砂体、基岩不整合及断裂。储层砂体、基岩不整合主要作为油气横向运移的通道,断裂既可作为油气的遮挡层又可充当油气运移的通道,这与断裂的性质和活动强度有关,作为运移通道时主要起着担当油气垂向运移的通道或导致油气直接散失的作用。伊兰-伊通盆地可分为岔路河断陷、鹿乡断陷和莫里青断陷3个二级构造单元,上述三个断陷的输导体系存在着差异,并控制了其油气的运聚和分布:①砂体分布特征决定了莫里青断陷油气以近距离运聚为主,而断裂和基岩不整合面也为较长距离运移创造了条件;②双二段砂层是鹿乡断陷大南凹陷生成的油气大规模向五星构造带运移的优质输导管;③断裂在岔路河断陷中起垂向油气运移通道作用,对浅层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有着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7.
焉耆中生代原型盆地性质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依据海西期A型花岗岩,周缘张性构造,侏罗纪泛盆,高地温梯度,盆内张性角砾岩及残留正断层,沉积史特征,箕状断陷,古地磁等八个方面资料论证了中生代焉耆盆地处于转换一伸展状态;从区域重、磁场,大地电磁测深资料,塔里木、吐哈盆地基底最新研究成果等三个方面探讨了中生代焉耆盆地形成机制──拆离滑脱。  相似文献   

18.
民和盆地油气藏形成地质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虎权 《中国石油勘探》1998,(1):20-23,26,6
民和盆地是发育在中祁连隆起带前寒武系变质岩基底之上的一个中、新生代山间盆地。中、新生界总厚度近7000m,中侏罗统窑街组暗色泥岩和油页岩为主要烃源岩,上侏罗统享堂组及下白垩统河口组砂岩为主要储集岩,长期在中央古隆起控制下所形成的各类圈闭为重要的油气勘探目标区。  相似文献   

19.
准噶尔盆地石南油气田成藏史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石南油气田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陆西地区的基东鼻凸,中、下侏罗统上、下含油而中部含气。上部原油主要储集在头屯河组的中孔、中渗砂层组,为构造岩性型油藏;中部天然气主要储集在三工河组的低孔、低渗砂层组,为岩性型气藏;下部原油主要储集在三工河组的中孔、中渗砂层组,为构造型油藏。以往认为该油气田的油藏为次生油藏,但其油气未经历任何次生蚀变作用。其原油具有较典型的腐泥型母质成因特征,热演化程度较低;其天然气为腐殖型,热演化程度较高。对石南油气田成藏史的认识为:盆1井西凹陷下二叠统烃源岩主要为腐泥型,在早白垩世晚期大量生、排液态烃,该地区白垩系区域盖层沉积后,液态烃沿侏罗纪发育的张性断裂运移,进入头屯河组和三工河组储集物性较好砂层组中的圈闭聚集,形成原生油藏;该凹陷上二叠统乌尔禾组烃源岩为腐殖型,在第三纪晚期大量生成气态烃,仍沿张性断裂运移,大部分聚集于储集物性较差的三工河组砂层中的“空”圈闭,形成原生气藏。图6表2参5(梁大新摘)  相似文献   

20.
焉耆盆地构造变形样式及其控油(气)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焉耆盆地是位于库鲁克塔格、南天山两个褶皱带之间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中生代原型盆地为库鲁克塔格山前的走滑前陆盆地,发育三叠-侏罗系含煤岩系,呈南厚北薄的楔形。新生代为天山山间的挤压断坳盆地,发育一套冲积-河流相的红色碎屑岩系,呈北厚南薄的楔形。盆地内主要发育近东西-北西西向和北北西向两组断裂构造带,前者平行于南北山系,具有压扭-冲断性质,后者为前者压扭性作用下的伴生产物。盆地的构造变形南强北弱,致使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在南、北凹陷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成藏南早北晚,破坏南重北轻,油气分布南贫北富。北部凹陷内的北西向二级构造带是油气成藏的最有利区带,与断层相关的背斜圈闭油气充满度高。南部凹陷内变形强度较弱的北西向二级构造带是寻找燕山期原生油气藏的有利区带。南北凹陷之间的种马场叠瓦冲隆带油气藏保存条件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