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岷江上游太平驿水电站的特点,在多沙河流顺直河段布置枢纽,摸索径流电站高引水率的引水防沙措施以及在闸下游直河段较短的情况下,枢纽的消能防冲布置。通过试验验证:该枢纽的引水防沙措施具有良良好的效果,电站推移质进沙量为河道沙量的0.19‰,消能防冲也有改善。  相似文献   

2.
阴坪水电站采用引水式开发方式,所在火溪河为山区坡降大、汛期多泥沙的河流,引水防沙的任务重。首部枢纽的布置和合理的开闸冲沙方式对引水防沙尤其重要。通过首部枢纽的引水防沙试验,对原设计进行了优化,并找出了较为合理的冲沙方式。  相似文献   

3.
我国西南山区河流,一般坡陡流急,洪水期泥沙含量大,采用引水式电站的开发方式.在引水式电站首部枢纽设计中,防沙、排沙设计是关键,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成败.本电站所在河流,属于典型洪水期多泥沙河流,电站首部枢纽布置,河床上采用全闸方案,结合水库运行采用综合防沙排沙设计.  相似文献   

4.
“取水防沙”是低闸(坝)引水枢纽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特别兴建在山区河流上的引水式水电站,因水流含有大量推移质,必须防止其进入取水口和输水道,以免对水轮机造成磨损和破坏。我院从60年代起,先后设计了映秀湾、渔子溪和南丫河等水电站,其首部枢纽的排沙、防沙设施在实际运行中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些电站的引水枢纽  相似文献   

5.
针对引水枢纽防止推移质泥沙进入取水口问题,提出了由“控制泥沙运动”的三个标准来确定冲沙闸、排沙闸的过流尺寸,因山区河道设置沉沙池的场地有困难,建议采用“水库沉沙,定期排沙”的运行方式,用以防止悬移质中有害粒径泥沙进入进水口,既可代替沉沙池的作用,又可保持日调节库容,并以马边县茶溪水电站引水枢纽防沙设计说明了该方法。  相似文献   

6.
山区径流式小型水电站多采用低坝引水,常常不太重视防沙设计,致使大量推移质泥沙进入渠道,影响电站经济运行。全州县鹞子江电站引水枢纽设计,根据不同条件,采取沉沙槽、冲沙闸等工程措施来解决渠道淤积问题。电站建成后已运行3年,达到了设计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7.
欧文兵 《水力发电》2004,30(7):40-42
西藏金河水电站根据地形特点采用跨流域引水发电模式。枢纽布置中考虑到引水防沙问题,采用“侧向取水、正向泄洪冲沙”及“表面排沙、中层取水、底层冲沙”的布置原则。首部枢纽组采用水库沉沙技术解决工程泥沙问题。为保证水库的泥沙库容,需进行不定期的冲沙及监测:  相似文献   

8.
杂谷脑河为多泥沙的山区河流。红叶二级水电站库容小 ,引水率大 ,泥沙淤积速率快 ,为节省工程投资又能很好地解决电站引水发电与冲沙、排沙的矛盾 ,在首部枢纽布置上采取了“侧向取水 ,正向冲沙、泄洪”的方式 ,通过水工模型试验优化确定 ,采取三道防线的结构布置 ,并拟定了合理的水库运行方式 ,基本能满足电站引水防沙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以尼泊尔上马蒂水电站为例,通过方案比较及模型试验验证,探索解决多泥沙、多推移质河流水电站的引水防沙有效方案.经多方案试验研究和比选,工程采用了束水攻沙方式,实现了水沙分离、悬移质和推移质分离,满足了引水比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类似电站解决引水防沙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0.
映秀湾和渔子溪一级两电站(以下简称映站和渔站),是我国70年代初在岷江上游干流和支流上建成的引水式电站。两电站运行十几年来,工程泥沙问题十分严重。本文介绍其在运行管理中引水防沙和枢纽本身冲淤平衡等问题,以及处理这些问题的技术措施及其效果,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1.
针对山区砂卵石推移质河床上引水枢纽的取水防沙问题,结合某电站进行了模型试验,通过对两种方案的试验比较,研究了卵石河床建筑物取水防沙的布置形式,并通过优化试验,解决了取水防沙和推移质过闸问题。  相似文献   

12.
针对大盈江水电站(四级)工程所面临的:河流泥沙大、工程库容小、电站进水口的取水防沙受泄洪建筑物运行影响较大的不利条件,对首部枢纽布置进行优化设计研究,既满足首部枢纽安全运行,又保证电站进水口的取水防沙要求。  相似文献   

13.
对巴基斯坦某多泥沙河流上建设的引水发电枢纽的引水防沙问题展开研究,模拟了沉砂池的效率。提出"以库代池",即采用"壅水沉沙,敞泄排沙"运用方式的非工程措施来替代修建沉沙池的工程措施,来防止推移质以及悬移质中的粗粒径泥沙进入取水口,使电站过机多年平均含沙量和多年平均粗粒径含沙量均限定于允许值范围内,达到减少对水轮机及过流部件磨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在太平驿水电站,为防止推移质泥沙进入水轮机,除在进水口前沿设置了二道引水防沙防线外,还在引水隧洞洞内设置无压沉砾段和排砾廊道(即第三道引水防沙防线)。模型试验和初步运行证明,其沉砾排沙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新疆人工弯道式引水枢纽的设计与运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庆  郭德发 《人民长江》2004,35(1):13-14
新疆河流多系山溪性多沙内陆河,其特点是河床纵坡陡,洪枯流量变化大,含沙量大,推移质泥沙占年总输沙量的20%左右.为了解决引水与排沙的矛盾,采用人工弯道式引水枢纽,使其产生横向环流,因而上层清水主流靠近凹岸的进水闸,底层水挟带了泥沙和推移质向凸岸移动,最后从排沙闸排出.实践证明:这种正面引水,侧面排沙的人工弯道式引水枢纽的设计适合新疆河流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严军 《水力发电》2007,33(5):23-26
南盘江属于南方多沙河流,天生桥二级水电站首部进水口是低坝水库容水库取水,在天生桥一级水库建成之前能否解决好引水防沙难题,是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通过选择较理想的坝址、利用一个开阔河弯的末端布置引水防水设施,深入研究水沙条件,优化防沙设施布置,开展泥沙模型试验验证,实行水库合理调度运行,较理想地达到了引水防水效果。  相似文献   

17.
我国川西南山区河流一般河道平均比降大、河谷深切、泥沙含量较高,多采用修建拦河闸坝、引水式开发。针对洪枯流量悬殊、沙峰随洪峰出现的特点,首部枢纽近些年来多采用"以库代池"的方案,故其取水防沙设计至关重要。分析了川西南山区十余座引水式电站取水防沙布置设计的特点,对其中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共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简要介绍了白水江青龙水电站的取水防沙设计。  相似文献   

18.
李远贤 《四川水力发电》2003,22(2):55-57,68
低水头闸坝式枢纽工程在山区、平原中小河流上应用较多,由于有供水及引水发电的需要,需要解决首部枢纽的取水防沙、拦沙排沙及闸下游的消能防冲等泥沙问题。根据一些工程的模型试验成果,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供设计和运行管理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新疆人工弯道式引水枢纽的设计与运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河流多系山溪性多沙内陆河,其特点是河床纵坡陡,洪枯流量变化大,含沙量大,推移质泥沙占年总输沙量的20%左右。人工弯道式引水枢纽很好地解决了引水与排沙的矛盾。本文将这种枢纽的设计与改进及其在管理运行上的经验作一简要的介绍,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新疆盖孜河塔什米里克引水枢纽引水防沙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全面验证盖孜河塔什米里克弯道式引水枢纽工程总体布置的合理性以及二次改建后的整体泄洪能力,对该工程分别进行了引水、泄洪、输沙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改建后建筑物结构布置基本合理,枢纽泄洪能力满足设计要求,但存在人工弯道进口处以及进水闸前泥沙淤积严重的问题。通过采取提升进水闸底板高程、在人工弯道进口上游整治段右岸增设潜水丁坝的优化措施,达到良好的引水防沙效果;强调科学的运行管理调度是保证枢纽顺利泄洪、引水、高效排沙以及安全运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