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无线光通信调制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大气无线光通信的调制方式有多种,但缺少综合的分析。研究分析了OOK(开关键控),PPM(脉冲位置调制),DPIM(数字脉冲间隔调制)和DH—PIM(双头脉冲位置调制)等调制方式的符号结构,发射功率,带宽需求和误时隙率。通过分析可知DPIM和DH—PIM调制方式比较适合作为未来大气无线光通信的调制方式。为无线光通信调制方式的选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并指出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卫星间光通信中多场扫描捕获的仿真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实际的卫星间光通信中,为保证对目标进行确定性捕获,需要采用多场扫描方式。多场扫描范围是多场扫描捕获的关键性参数,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在已经建立的卫星光通信单场捕获模型的基础上,首先对卫星间光通信的多场捕获扫描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模型建立,并以此为依据对多场扫描中的扫描范围的确定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为获得最短的总平均捕获时间需要对扫描范围进行最优化选择。为了便于工程应用,对此问题进行了数值仿真,基于仿真结果给出了多场扫描捕获中最优化扫描范围的确定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3.
提高卫星光通信扫描捕获概率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在相同的外部环境和系统参数条件下,捕获扫描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卫星间光通信终端的捕获性能。粗瞄误差是确定捕获扫描方案过程中的首要考虑因素,通常假设为水平俯仰对称高斯分布,这时螺旋扫描为最佳扫描方式。在实际卫星平台姿态控制过程中,姿态误差在各个转动轴方向上的分布一般是不对称的,进而造成粗瞄误差分布的不对称,仍采用螺旋方式扫描可能效率较低。因此,通过理论分析和Monte Carlo仿真重新分析了捕获扫描方式的选择问题,提出了针对具体星上环境条件采用不同扫描方式的新结论。在卫星光通信的链路建立过程中,粗瞄误差不对称度较高时,同样的扫描时间限制内分行扫描可以获得更高的捕获概率。  相似文献   

4.
无线光通信的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线光通信(WirelessOpticalCommunica-tion)结合了光纤通信与无线通信的优点,在解决"最后一公里"接入问题中充分发挥了优势。结合自行研制的系统Agile155对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几项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介绍,并探讨其性能指标和要求及其子系统部件的选择设计。  相似文献   

5.
大气信道是影响无线光通信质量的主要方面,为了全面掌握目前出现的信道测试方案,采用归纳总结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并结合实际测试,对信道测试方法进行研究。从大气衰减效应、光强闪烁效应以及光束漂移效应三方面测试内容出发,研究了各自运用的测试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示意图,同时对比分析各自的优缺点,为采取合适的大气信道测试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周雪芹  廖力 《信息通信》2013,(6):192-193
无线光通信技术(FSO)是无线通信和光纤通信相结合的产物,作为一种新兴的通信技术有其独特优势。文章首先从基本原理结构出发,介绍了FSO目前的三种应用,然后分析了实际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关键技术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7.
无线光通信传输技术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无线光通信应用于接入网时遇到的大气衰减和湍流问题,在光发送和光接收2个方面分析了几种传输技术的原理,并讨论了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无线光通信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线光通信技术是一种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是光通信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本文介绍了两种无线光通信技术(FSO和VLC)的优势及不足,然后介绍了VLC在室内的一个典型应用,最后展望了这两项无线光通信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无线光通信技术是一种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是光通信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介绍了两种无线光通信技术(自由空间光通信FSO和可见光通信VLC)的优势及不足,介绍了VLC在室内的一个典型应用,最后展望了这两项无线光通信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针对卫星光通信系统的无信标光捕获中信号光束散角小、捕获难度大的问题,提出在光通信终端的捕获、跟踪和瞄准子系统中采用超前瞄准镜作为扫描执行机构进行扫描捕获.对捕获过程中的各个因素进行了理论建模,特别对步进扫描和连续扫描两种捕获模式分别进行了分析,并对不确定区域进行了优化设计以减小捕获时间.  相似文献   

11.
大气中激光通信技术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文中介绍了光通信的历史、发展和分类,阐述了大气中激光通信的工作原理、重要器件和关键技术,以及大气中激光通信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大气通信中能量衰减的原因,提出了减小衰减的方法。研究了目前国内大气激光通信的应用现状,构思了实现大气激光准全天候通信和移动通信的蓝图,展望了未来大气激光通信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梅博  杨中华  李梦男 《红外与激光工程》2022,51(6):20210434-1-20210434-10
无信标星间激光通信系统无需额外设置信标光组件,直接采用小束散角的信号光进行瞄准捕获跟踪,有利于降低终端的质量、体积、功耗和制造成本等重要指标,满足商业航天和低轨卫星空间激光网络的发展要求。为了克服现有无信标激光通信系统扫描时间长、捕获难度大的问题,综合考虑星上姿态变化、测量精度和终端安装定位误差等因素,对扫描不确定域进行了数值计算,设计了无信标扫描捕获流程,定量分析了粗精扫描机构控制带宽、扫描步长、规划路径与光束覆盖面积的耦合关系,提出了一种简单可靠的无信标粗精复合螺旋扫描方法。典型环境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所提方法平均扫描捕获时长小于20 s,捕获概率大于95%,有效提升了无信标系统的扫描效率,可满足未来低轨卫星空间激光网络的快速建链要求。  相似文献   

13.
针对低信噪比、高动态条件下深空测控通信信号捕获概率低以及复杂度较高的问题,首先分析了深空测控通信信号捕获的难点以及信号循环平稳特性,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循环相关的新算法。计算机仿真结果证明新算法捕获门限达24 dBHz,适应频率动态达800 Hz/s;新算法较传统的捕获算法,在相同门限条件下的频率动态适应范围提升了约两个数量级。该方法已被应用于我国第一个深空测控站的建设,工作性能稳定可靠,有效地解决了低信噪比下深空站抑制载波信号的捕获问题。  相似文献   

14.
调制与解调是大气激光通信中的一项关键技术。为了进一步提高传输通道抗干扰能力,在大气激光通信系统提出了脉冲位置调制(PPM)技术,它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能够很好地满足信号传输要求。通过对脉冲位置调制原理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PPM调制解调的改进方法——差分脉神位置调制(DPPM),使用QuartusII 8.1软件,编写verilog代码,经过反复调试和实验,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由于光信号在大气中传输,会受到大气信道的影响,引起信号衰减和符号间干扰,从而导致误码率增加。通过在光通信系统中加载自适应均衡模块来抵制大气激光通信中的信号衰减和符号间干扰问题。选用LMS算法作为自适应滤波算法,并通过Monte Carlo方法对其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显示在恒参信道条件下,加载自适应均衡模块后接收信号经过很短的学习时间后会很好的跟踪发送信号,从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冯杰  徐林 《光通信技术》2012,36(5):51-53
介绍了一种大气激光通信信道测试系统的设计方案,并使用该系统在桂林进行了长期的大气信道测试。通过对测试数据的处理分析,给出了天气状况与FSO设备通信质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随着大气激光通信系统(FSO)向更远传输距离和更大传输容量方向发展,为保证通信系统的稳定性和通信质量,除了在光域上提高光信噪比(OSNR),还可以在电域上进行编码纠错。前向纠错技术(FEC)能改善系统信噪比劣化冗余度,在接收端OSNR较低的情况下依然获得较佳的误码性能指标,有效增强系统性能,对工程技术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实现非视线激光大气散射通信,根据米氏散射理论,建立了非视线通信链路模型,研究了1.06m激光的大气散射通信技术,分析了激光接收功率、激光发射功率、激光发散角、接收视场、探测器灵敏度、发射机倾角、接收机倾角、大气衰减和通信距离的关系,并搭建了试验原理系统,进行了1km距离的散射通信试验,获得了激光散射信号。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采用波长为1.06m的红外激光进行信号传输,有望实现远距离的大气散射通信。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一种制备大面积超导薄膜的激光扫描淀积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一光学变换传输系统使激光束能绕一定的半径旋转,旋转的激光束去扫描消融超导靶材来淀积大面积超导薄膜。实验表明用这种激光扫描淀积方法可使超导薄膜的均匀区域扩大10倍左右。  相似文献   

20.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在形态学、分子细胞生物学、神经科学和药理学等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地应用,荧光共定位计算是该仪器的一种重要应用功能.共定位计算的结果为肿瘤治疗过程中药物与肿瘤的作用机理研究提供了依据之一,推动了肿瘤精准定位治疗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科研的深入,人们对共定位的分析结果要求越来越高.本文提出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荧光共定位计算方法,通过3D构建和反卷积,获得了更加真实的荧光共定位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