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PVDF涂层纺织品表面防污自洁功能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和紫外线引发接枝相结合的方法, 制备具有防污自洁功能的建筑膜材。首先应用氧气等离子体对PVDF薄膜进行预处理,探索处理时间对表面疏水性能及表面形态的影响。然后对预处理的薄膜进行紫外线引发接枝改性处理,通过探索接枝时间、引发剂质量分数和单体质量分数对表层膜接枝率和表面疏水性能的影响,构筑出具有防污自洁功能的建筑膜材表层。结果表明:改性后的膜材表面接触角可达150°,滚动角小于5°;集灰试验证实防污自洁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防污自洁建筑膜材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晓娣  顾振亚 《纺织导报》2006,(5):40-40,42
建筑膜材造型新颖轻巧,具有强烈的时尚感及艺术感,已广泛用于膜结构建筑中。文章主要介绍了防污自洁建筑膜材的种类、特性以及基本组成,进一步阐述了国内外防污自洁建筑膜材的产品及研究现状,对防污自洁建筑膜材在我国的开发及应用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防污自洁膜结构材料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庆富  杨文芳  乔艳丽 《印染》2012,38(9):44-47
介绍了防污自洁膜结构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表面刻蚀法、表面接枝法、静电纺丝法、等离子体技术、超临界流体技术和自组装法等。例举了各种方法制备防水自洁膜结构材料的研究现状,显示了这类材料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邓燕 《纺织导报》2005,(4):72-74
近几年,以高强涤纶工业丝织物为基材、表面涂覆或贴合一层聚氯乙烯(PVC)的新型篷盖材料发展较快,国外通过对PVC涂层表面进行防污自洁处理来提升产品档次,提高产品附加值。文章重点介绍了4种PVC表面防污自洁处理技术,指出尽快开发出PVC表面防污自洁处理技术对提升我国篷盖类产业用纺织品档次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文芳  张庆富  张建飞  赵晓明  乔艳丽 《印染》2012,38(5):13-16,36
以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溶解聚偏氟乙烯(PVDF)粉末,制成涂层胶,并采用不同表面粗糙度的模板对其进行涂层,制备防污自洁PVDF膜。研究了表面粗糙结构和表面能对PVDF膜疏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VDF膜的接触角随表面凸体直径和表面能的减小而增大;滚动角随表面能的减小而减小,与表面粗糙结构无关。采用预涂含氟疏水试剂、表面凸体直径为8.5μm的模板,制得的PVDF膜的接触角为172°、滚动角为2°;采用表面凸体直径为8.5μm的模板,掺杂含氟树脂的PVDF膜的接触角为168°、滚动角为1°,具有优良的防污自洁性能。  相似文献   

6.
总结纺织材料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通过介绍建筑用纺织材料的结构特点及优势,探讨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隔声隔热材料、帆布材料、膜结构材料、防水材料、防污自洁膜材和装饰用材料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指出建筑用纺织材料的发展潜力和开发策略是引进技术提高生产制造水平、有效利用新型天然纤维、开发智能建筑用纺织品,认为,传统建筑材料与纺织材料相互结合、共同促进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采用聚偏氟乙烯(PVDF)与纳米SiO2粒子制备防污自洁面涂剂,并将此面涂剂面涂到高强涤纶长丝双轴向经编PVC建筑织物上。面涂后该织物的与水接触角达158.2°,滚动角为3°,且经集灰实验测试,水滴能将撒在织物表面上的炭黑带走,证明了所制备的面涂剂具有一定的防污自洁性。同时,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面涂后的PVC建筑织物,其表面形成了同荷叶表面类似的微米-纳米粗糙结构,从而为其具有防污自洁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防污自洁面涂剂的制备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偏氟乙烯(PVDF)与纳米SiO2粒子制备防污自洁面涂剂,并将此面涂剂面涂到高强涤纶长丝双轴向经编PVC建筑织物上。面涂后该织物的与水接触角达158.2°,滚动角为3°,且经集灰实验测试,水滴能将撒在织物表面上的炭黑带走,证明了所制备的面涂剂具有一定的防污自洁性。同时,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面涂后的PVC建筑织物,其表面形成了同荷叶表面类似的微米-纳米粗糙结构,从而为其具有防污自洁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纺织》2005,(4):38-38
日本Exlan工业株式会社开发了一种具有高度自洁功能的光触媒腈纶纤维“SelfClear”。它在腈纶纤维中引入了氧化钛光触媒材料,赋予纤维耐久稳定的除臭、抗菌和防污等自洁功能。  相似文献   

10.
新型表面防污自洁处理剂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邓燕  廉志军 《印染助剂》2005,22(9):25-27
介绍了以聚偏氟乙烯(PVDF)为主树脂的表面防污自洁处理剂的应用,并在PVC蓬盖材料表面上与常用的聚氨酯、聚丙烯酸酯涂饰剂进行防污效果对比.经多种防污测试,结果表明,PVDF的防污自洁效果较好,市场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1.
烟草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初步探索了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萃取烟草成分的技术参数,采用气相色谱仪和气质联用仪分析了烟草萃取物.结果表明,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物以非极性和弱极性化合物为主.另外对上海烟草(集团)公司的4种牌号卷烟产品萃取物的相对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华"牌卷烟的萃取物含量最高,"双喜"次之,"牡丹"第三,"前门"的最低.  相似文献   

12.
超临界CO2干燥技术在食品加工领域中的应用刚刚起步。简单介绍了常见的食品物料的干燥方法,超临界CO2干燥的发展历史和分类,重点综述了超临界CO2干燥食品物料的可行性、干燥过程和特点以及超临界CO2干燥在食品加工领域的研究进展等,并对其发展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对影响超临界CO2流体处理苎麻纤维的因素,如温度、压力、时间以及助溶剂进行正交试验,对处理后的苎麻纤维的含杂情况、微结构、机械物理性能和热稳定性等性质作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流体处理苎麻织物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工作温度120℃、压力25MPa、时间40min、助溶剂0.1%。该处理可改善苎麻纤维的性能,提高其膨胀性,有利于后续加工,并为其进一步改性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技术的研究进展(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鹏  毕伟 《染整技术》2007,29(5):1-3
介绍了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技术优于传统水染色的特点;着重阐述了用于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的染料性质.包括其分类、溶解度以及亲和力等;并以纤维PET染色为例进一步说明了染色的机理,最后提出了关于超临界染色发展的新策略与展望。  相似文献   

15.
超临界CO2是一种绿色、环保和实用的超临界流体,目前已广泛用于提取各种生物活性物质.近年来,随着非热杀菌技术的兴起,超临界CO2在杀菌方面的研究也显著增加.与冷等离子体、高压脉冲电场和高压CO2等非热杀菌技术相比,超临界CO2的操作温度和压力相对较低,能最大限度保留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和提高食品的微生物安全性.本文综述超临...  相似文献   

16.
何强强  惠伯棣  宫平 《食品科学》2012,33(15):52-56
目的:通过在超临界CO2色谱上测定CO2流动相密度与全反式番茄红素组分峰面积的相关性,推算二氧化碳密度变化对全反式番茄红素的吸光系数(A1cm)的影响。方法:超临界色谱条件:色谱柱:Diamonsil C8(250mm×4.6m m,5μm);检测波长:4 5 3 n m;压力变化范围:1 1.5~1 7.5 M P a;温度变化范围:3 5~5 5℃;流速:2mL/min;进样量:20μL。结果:全反式番茄红素组分在超临界CO2中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峰面积是可变的,与CO2密度呈线性正相关。结论:可推断全反式番茄红素吸光系数与超临界CO2流体密度变化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超临界CO2萃取天然香辛料精油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超临界流体萃取在我国发展极其迅速,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本文就超临界CO2萃取的基本原理、超临界CO2萃取天然香辛料精油的工艺、夹带剂的选择与使用、精油组分的分析方法和影响超临界CO2萃取香辛料精油的工艺因素:原料粒度、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2流量、提取时间等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超临界CO2萃取香辛料精油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可以有效地减少环境污染,文章研究了一种用于纺织印染领域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的上浆和退浆方法及所用的高压装置。将蜡质浆料用于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前的上浆,接着整个退浆过程只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来溶解浆料,退浆后无需处理废液,只需降低工作压力,二氧化碳就会变成原本的气体状态,并可被回收用于下一步染色,剩余的浆料也可重复利用,整个过程完全绿色环保,所使用的高压装置设计简单、设备成本低,为产品工艺研发中的小型试验提供了一种低成本且高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Pepper (Piper nigrum L) volatile oil was extracted with supercritical fluid carbon dioxide at pressures of 8 and 10 MPa and at two different temperatures, 40°C and 60°C. The mass transfer rates are presented at different supercritical conditions of extraction, together with the fractionation effect that was observed. The volatile oil obtained was analysed for its physical constants: specific gravity, refractive index and optical rotation. The samples were fractionated by column chromatography, and both the samples and fractions were subjected to TLC, gas chromatography and sensory analysis. It was observed that pepper oil obtained with supercritical fluid carbon dioxide at 10 MPa and 60°C was superior to steam-distilled o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