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别采用不同的柔软免烫工艺对三种组织规格的纯棉面料进行整理,并对整理后面料的回潮率、吸水性及速干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液氨整理可提高面料的回潮率,树脂整理会降低面料的回潮率;普通树脂整理导致吸水性下降,高导湿潮交联整理大大改善面料的吸水性。各种整理方式中,树脂整理面料的速干性最好,其中高导湿潮交联整理织物的速干性比普通整理的稍好。  相似文献   

2.
探讨5种整理方式对纯棉织物风格的影响。对5种不同组织规格的纯棉机织物分别进行柔软、免烫、液氨柔软、液氨免烫、液氨潮交联整理,然后采用PhabrOmeter织物风格仪测试各面料褶皱恢复性、悬垂性、挠度、软度和滑度。结果表明:5种整理方式均提高了织物的柔软性、悬垂性和抗皱性,液氨和潮交联能显著提升整理效果,而液氨潮交联整理可获得柔软抗皱性能最佳的纯棉面料。认为:PhabrOmeter织物风格仪用于织物风格相关研究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对纯棉色织面料进行不同整理方式的整理,分别测试各种整理方式的折皱回复角、外观平整度。结果表明,液氨整理、树脂整理均能提高面料的抗皱性能;液氨潮交联整理的面料折皱回复角、洗后外观平整度最好;面料的折皱回复角和洗后外观平整度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丝光整理、液氨潮交联免烫整理和易烫整理3种后整理方式,对全棉色织物进行处理。测试对比了整理前后织物的色牢度、缩水率、撕破强力、拉伸强力和水洗后外观平整度,分析探讨了3种不同后整理方式对全棉色织物服用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棉织物的免烫效果,采用丝光、液氨、丝光—液氨以及液氨—丝光分别对漂白棉织物进行预处理,并对处理后织物进行潮交联整理,测试了织物的折皱回复性能和拉伸断裂性能,研究了不同预处理工艺对棉织物免烫整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液氨处理可提升漂白织物的折皱回复性能和强力;液氨和丝光联合处理的工艺顺序影响处理后棉织物性能,"丝光—液氨"处理对织物折皱性能和强力的提升均高于"液氨—丝光"处理;液氨联合潮交联整理后织物折皱回复角最高,可达270.67°,其强力保留率为77.42%;"丝光—液氨"联合潮交联整理后织物强力保留率最高,可达82.97%,折皱回复角为266.17°; 4种预处理联合潮交联可有效提升整理后织物强力保留率,同时达到较好免烫效果。  相似文献   

6.
选取11种经不同后整理的纯棉面料,使用PhabrOmeter织物手感评价系统进行风格测试,评价不同整理方式对织物风格的影响。结果表明:液氨-丝光-潮交联是达到柔软免烫效果的最佳处理工艺,潮交联整理对手感的提升效果非常明显。PhabrOmeter织物手感评价系统用于织物风格评价具有分析快捷高效,且结果准确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探讨结构参数和后整理方式对棉织物悬垂性的影响。对8种不同结构参数的平纹棉织物分别进行柔软整理、免烫整理、液氨柔软整理、液氨免烫整理、液氨潮交联整理,然后利用PhabrOmeter织物风格仪测试各织物的悬垂系数,借助灰色关联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分析了不同后整理棉织物的结构参数与悬垂系数的关系。结果显示:对于此类棉织物,单位面积质量和厚度与悬垂系数的线性关系显著;相同结构参数下,液氨潮交联整理棉织物悬垂性较好。认为:结构参数及后整理方式对织物悬垂性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对6块棉/XLA包芯纱纬弹面料分别进行常规整理、液氨整理、液氨+潮交联整理试验,测试评价各面料的抗皱性和弹性,结果表明,经液氨+潮交联整理的棉/XLA混纺交织面料抗皱性最好,经+纬回复角达315°,超过日清纺公司棉织物免烫合格标准280°的要求;6块面料整理后的弹性基本相近,与未经抗皱整理织物的弹性范围相符,说明在功能整理过程中,弹性并没有损失.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液氨丝光和潮交联树脂定型后整理对纯棉色织物外观效果和缩水等物理性能的影响。试样经过整理后,用AATCC和ASTM标准对其相关物理性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利用液氨丝光和潮交联树脂定型后整理能使织物外观和平整度更加良好,缩水性能更加稳定和强力提高。  相似文献   

10.
季莉 《印染》2015,(4):34-36
介绍了高档纯棉色织面料的整理工艺,包括烧毛、冷堆退浆、丝光、液氨整理、潮交联、后柔软和预缩等,并对各工序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和加工要点进行分析。经整理后,面料的光泽和手感得到改善,弹性和平整度增加。  相似文献   

11.
李景川  陈国仲  赵莹 《印染》2012,38(16):29-31
优化的AP整理(Advanced Performance Finishing)工艺[烧毛/退浆/丝光/液氨→预柔软→浸轧树脂→预烘控潮→压烫→焙烘交联(可选)→碱洗→定形→预缩],是一种新型的连续式免烫整理工艺.AP优化工艺在充分结合成衣免烫工艺及潮交联工艺优点的同时,规避了两者效率低、成本高、风险大的不足.中试生产实践表明,AP优化免烫整理工艺可提高免烫织物的外观,具有生产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孔庆伟  顾平  余儒丹 《印染》2006,32(20):27-28
介绍了纯棉高支高密液氨潮交联免烫府绸面料的开发技术,如纱线选择、规格设计、筒子纱染色、织造和丝光工艺等;分析了液氨整理和潮交联整理的机理、工艺路线的安排,以及生产过程中应注意的要点。  相似文献   

13.
以棉与干法腈纶混纺色织面料为研究对象,通过烧毛、退浆、丝光、液氨、免烫等工序的应用试验,探讨各工艺参数对面料性能指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整理工艺。结果表明:棉与干法腈纶混纺色织面料需轻烧毛,不能丝光、潮交联,宜采用液氨整理,免烫整理焙烘温度以145℃为宜。  相似文献   

14.
赵洪 《纺织导报》2020,(5):62-64
文章对海藻酸纤维/棉混纺面料的强力、免烫性、吸水性、毛效和手感等各项指标进行了系统研究与分析,解决了海藻酸纤维/棉混纺面料强力低和免烫性差等难题,确定了最佳煮练工艺、免烫整理和柔软整理工艺。通过研究煮练烧碱浓度、时间和渗透剂用量确定了最佳煮练工艺参数:烧碱用量20 g/L、煮练时间5 min、渗透剂用量8 g/L,煮练后面料强力达450 N,30 min毛效达到9.4 cm,可满足后道加工工序;通过研究树脂用量、催化剂用量、焙烘反应时间,确定了最佳树脂用量为140 g/L、催化剂用量为28 g/L、焙烘时间为180 s,免烫整理后面料的免烫性达3.5级、强力达250 N以上;最后研究了不同类型柔软剂对面料手感、亲水性和毛效等性能的影响,确定柔软整理工艺选用嵌段改性氨基硅油40 g/L、脂肪酸酯柔软剂10 g/L,整理后面料的吸水性达到5.4 s,30 min毛效达到8.4 cm以上。  相似文献   

15.
文章研究了前处理工艺和潮交联工艺中面料树脂用量对面料免烫性和树脂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前处理采用两步退浆工艺,液氨整理车速40 m/min,可以提高面料免烫性,降低面料树脂含量;当树脂用量为200g/L时,面料的免烫性能达到3.5级,面料树脂含量低于7%。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3种低弹牛津纺色织面料经2种方式整理,对成品进行不同次数的水洗,测试并比较了3种面料水洗前后的弹性伸长率、弹性回复率、弹性残余率。结果表明,随洗涤次数的增加,弹性伸长率逐步变大;柔软整理的弹性回复率和残余率逐步变差;免烫整理可改善面料的弹性性能,提高耐洗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王薇  张勤  许国丽  韩冲 《染整技术》2011,33(2):22-25
分别采用高温交联型及低温交联型免烫整理剂对纯棉薄型色织物进行免烫整理,发现采用高温交联型免烫整理剂FEL整理织物,强力损伤严重,需添加强力保护剂等来改善强力;而低温交联型免烫整理剂AP及RCT整理后织物,水洗后表现平整度可达到3.5级或以上,织物强力损伤明显较小,且可节约能源.  相似文献   

18.
免烫整理的技术进步与现状(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栋樑 《印染》2009,35(23)
3 免烫整理工艺现状 随着高支薄型衬衫面料等的开发,免烫整理技术在传统轧烘焙的基础上,也开发出一些新工艺. 3.1 潮交联 潮交联工艺是纤维素纤维在部分膨化的状态(即织物上含有一定水分)下,与免烫整理剂发生低温交联反应的整理工艺.潮交联工艺能赋予棉织物良好的湿/于抗皱性,织物免烫等级较高,且耐磨,强力损伤较小.  相似文献   

19.
为促进免烫工艺在数码印花面料上的推广应用,文章针对免烫整理工艺流程、浆料配方、增白和潮交联工艺进行了系统研究,以面料的得色量、强力、白度和免烫性为评价指标,确定高白度高免烫性纯棉数码印花面料的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浆料配方为聚丙烯酸型浆料HD-U用量100 g/L与海藻酸钠浆料8 g/L混拼;确定采用1,2-二苯乙烯衍生物类增白剂PB-C与耐酸性优良的BPC-B混拼使用,数码印花面料成品白度可达150以上;采用预缩双弹整理技术并优化树脂整理工艺,面料免烫性可达3.5级以上。  相似文献   

20.
阐述羊毛纤维的性能特点及其毡缩机理,介绍"加法"和"减法"等多种羊毛织物防毡缩的方法,并对比分析了多种方法优缺点。针对精纺面料的免烫性能,如机可洗缩率、落水变形、洗涤后外观平整度和褶裥外观、折痕回复性等,通过工艺设计,对精纺面料的后整理工艺进行科学的流程优化,对防缩、定形等功能整理进行助剂筛选,结合"减法"和"加法"2种工艺,选用独特的"预敏法",成功改进了精纺面料易护理免烫技术,确保易护理免烫精纺面料手感柔软、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