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了解上海市市售即食食品中微生物污染情况,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为即食食品风险评估、管理和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2020 年共采集上海市即食食品20类共10 521份食品样品,对菌落总数、大肠埃希氏菌计数2种卫生指示菌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蜡样芽孢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以下简称单增李斯特菌)6种食源性致病菌进行定量或定性检验,并分析卫生指示菌和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水平及关联性。结果 凉拌米面制品、沙拉、中式凉拌菜的指示菌污染水平较高,菌落总数均值分别为(5.13±1.43)lgCFU/g、(4.56±1.13)lgCFU/g、(4.26±1.75)lgCFU/g;大肠埃希氏菌计数分别为(1.20±1.00)lgCFU/g、(1.47±1.41)lgCFU/g、(1.18±1.06)lgCFU/g。冷锅串串、沙拉、中式凉拌菜、熟肉制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检出率较高,分别为6.27%、3.36%、2.71%、2.69%;副溶血性弧菌仅在生食动物性水产品(3.65%)、中式凉拌菜(2.58%)、熟肉制品(0.42%)中检出;米面制品中蜡样芽孢杆菌(7.51%)显著高于寿司(0.53%)(P<0.05)。菌落总数均值与大肠埃希氏菌计数均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菌落总数均值与致病菌样品阳性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上海市生食食物、凉拌、夹心等最后一步加工工艺非加热的即食食品,卫生指示菌和致病菌污染水平较高,食源性致病风险较高,应重点防范。固体即食食品菌落总数计数水平与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使用快速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sQMRA2)工具对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风险开展定量分级,观察预测模型的选择对sQMRA2分级结果的影响。方法利用sQMRA2工具,综合2017年大连市海产品微生物监测数据、海产品消费量调查数据、海产品储存/交叉污染/烹调习惯等专家咨询数据,对大连市不同"海产品-致病性VP"组合开展定量风险分级。通过改变"食品-致病微生物"组合的生长和灭活模型表达式对sQMRA2工具加以改进,观察预测模型的改变对分级结果的影响。结果 sQMRA2工具定量风险分级结果发现,"虾类-致病性VP"组合导致的每餐发病风险和发病人数最高,分别为1. 2×10-5和5 000人。改变生长和灭活预测模型表达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sQMRA2工具的风险分级结果。结论虾类是导致大连市普通人群2017年6~9月感染VP的高风险食品,交叉污染是各种组合导致人体感染VP的主要途径,使用风险分级工具时需要考虑预测模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鲜切果蔬是一种新型果蔬加工产品,通过分级、整理、清洗、切分、去皮(核)、修整、保鲜和包装等加工程序制成的即食食品,有“新鲜、营养、方便、安全”的特点。然而在加工过程中,机械加工手段易使鲜切果蔬受食源性致病菌侵染,导致食源性疾病的暴发,制约了鲜切产业的发展。本文旨在调查研究即食鲜切果蔬中主要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五种食源性致病菌,即: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大肠埃希菌、志贺氏菌属为目标菌的污染情况,对即食鲜切果蔬污染途径做出分析并提出防控措施建议,以保障鲜切果蔬食品安全,降低食源性致病菌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惠州市惠阳区熟肉制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参照相关标准对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简称"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沙门氏菌进行定性检测。结果:180件熟肉制品中,致病菌检出率为7.22%(13/180),其中李斯特菌检出率为3.33%(6/180)、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1.67%(3/180)及沙门氏菌检出率为2.22%(4/180),未检出其他致病菌。15类熟肉制品中,有9类检出食源性致病菌。李斯特菌主要存在于烧鹅、烤鸭、咸鸡、卤猪耳、叉烧肉及豉油鸡6类熟肉制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存在于卤猪肉、叉烧肉及豉油鸡3类熟肉制品中;沙门氏菌主要存在于卤猪耳、卤鸡肉、卤水鸭及鸭掌4类熟肉制品中。不同地区的熟肉制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本地区熟肉制品中食源性致病菌不同程度存在,且不同区域存在差异,应加强对熟肉制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监测,责令生产经营单位限期改正,并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管辖范围内的部分餐饮企业卫生状况进行调查,通过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即食食品的质量。方法:对不同餐馆(酒店、度假村、酒家等)、小吃店、快餐店、饮品站和食堂(行政单位、学校、企业等自有食堂)中的凉拌菜、熟肉制品、鲜榨果汁等样品进行“双随机”抽查,根据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测定样品中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霉菌等项目。结果:辖区内不同类型的餐饮单位在不同的即食食品中,以及即食食品的不同制作环节均有检出微生物项目,但检验数值均在可控范围内。结论: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辖区内餐饮业质量状况的监管,减少即食食品材料的加工和储存过程中微生物的污染,以保障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定西市餐饮即食食品的卫生状况和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情况,为此类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定西市六县一区的七大不同经营场所共641户商家抽取9大类别食品共计1 304份样品,按照GB 4789系列标准进行食源性微生物检测。结果:大肠菌群检出率为40.49%,有147份样品检出致病菌,检出率11.27%。其中,有143份样品检出蜡样芽孢杆菌,4份样品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均未检出。结论:定西市餐饮即食食品卫生状况总体较差,存在被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的潜在风险。酿皮、现制饮料、凉拌菜以及熟肉制品受微生物污染的可能性较大;路边摊和饮品店的食品卫生控制较差;食品受微生物污染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秋季食品微生物检出率更高。因此,监管部门需加强对重点品种、重点区域、重点环节的监管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湖州市市售凉拌菜中主要致病菌的污染状况,并初步评估其健康风险,为食源性疾病防制提供参考。方法 2017年和2020年随机采集市售凉拌菜461份,对其开展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沙门氏菌(Salmonella)、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以及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检测,依据相关标准对其进行微生物污染状况评价,并运用食品微生物快速定量风险评估(sQMRA)模型初步评估其健康风险。结果 凉拌菜中大肠埃希菌不合格率最高(48.94%,46/94),其平均污染水平为104.34 CFU/g,主要在农贸市场和网店等流通环节污染严重(P=0.004)。食源性致病菌中,单增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分别为9.54%(44/461)、5.21%(24/461)、1.30%(6/461)和1.06%(1/94),金黄色葡萄球菌≥104CFU/g和蜡样芽孢杆...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四川地区3种泡菜——短期即食泡菜、传统家庭泡菜、工业泡菜的生物胺污染风险进行评价,明确不同工艺条件对泡菜生物胺风险的影响.在相关文献数据调查的基础上,采用Risk Ranger软件进行半定量风险评估.结果 表明,即食泡菜生物胺污染为低风险;不同的家庭泡菜和工业泡菜的生物胺含量差异较大,导致其风险变化范围较大,整体...  相似文献   

9.
<正>国卫食品标便函〔2014〕171号中国烹饪协会:你协会《关于餐饮环节生肉类食材微生物检测事项适用标准的函》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 29921—2013)规定了即食生肉制品和熟肉制品中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等致病微生物限量要求,不适用于餐饮环节非即食生肉;《速冻面米制品》(GB 19295—2011)适用于预包装速冻面米制品的管理,不适用于生肉类食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探明了解冷藏即食预包装熟肉制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单增李斯特菌)污染情况及潜在风险,本研究针对短保质期的冷藏即食预包装熟肉制品开展单增李斯特菌定量污染风险调查。方法 2022年5~8月,从成都市采集样品64份,依据采用传统培养分离鉴定和RT-PCR分子检测方法进行单增李斯特菌的定性和定量检测,分离菌株提取DNA后进行二代全基因组测序并开展相关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检测结果发现64份即食熟肉样品中,6份样品检出单增李斯特菌,检出份数为6/64。6份阳性样品均由某同一工厂生产,其中5份为卤肉三拼样品。定量检测结果表明,卤肉三拼的单增李斯特菌污染水平为30~200 CFU/g;单增李斯特菌阳性的猪肉样品污染水平为<10 CFU/g。阳性样品中的6株分离菌株经全基因组测序分析鉴定为单增李斯特菌,均含有LIPI-1毒力岛相关基因,多序列位点分型发现主要的序列型(ST)为ST3(n=2)和ST121(n=2),其次是ST8和ST9。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结果分析发现同一工厂分离到的单增李斯特菌菌株LM22071911和LM22080802之间检测到23个SNP差异,单增李斯特菌株LM22062706和LM22080806之间检测到13个SNP差异,说明在该工厂加工环节存在两种克隆群的单增李斯特菌直接传播的风险。结论 成都市部分市售冷藏即食预包装熟肉制品污染多种李斯特菌,需加强源头控制。  相似文献   

11.
A risk profile of microbial hazards across the supply continuum for the beef, sheep and goat meat industries was developed using both a qualitative tool and a semi-quantitative, spreadsheet tool, Risk Ranger. The latter is useful for highlighting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food safety risk and for ranking the risk of various product/pathogen combinations. In the present profile the qualitative tool was used as a preliminary screen for a wide range of hazard-product pairings while Risk Ranger was used to rank in order of population health risk pairings for which quantitative data were available and for assessing the effect of hypothetical scenarios. 'High' risk hazard-product pairings identified were meals contaminated with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provided by caterers which have not implemented HACCP; kebabs cross-contaminated by Salmonella present in drip trays or served undercooked; meals served in the home cross-contaminated with Salmonella. 'Medium' risk hazard-product pairings identified were ready-to-eat meats contaminated with Listeria monocytogenes and which have extended shelf life; Uncooked Comminuted Fermented Meat (UCFM)/Salami contaminated with Enterohaemorrhagic E. coli (EHEC) and Salmonella; undercooked hamburgers contaminated with EHEC; kebabs contaminated by Salmonella under normal production or following final "flash" heating. Identified 'low' risk hazard-product pairings included cooked, ready-to-eat sausages contaminated with Salmonella; UCFM/Salami contaminated with L. monocytogenes; well-cooked hamburgers contaminated with EHEC. The risk profile provides information of value to Australia's risk managers in the regulatory, processing and R&D sectors of the meat and meat processing industry for the purposes of identifying food safety risks in the industry and for prioritising risk management actions.  相似文献   

12.
依据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酱卤肉中检出率较高的致病菌为沙门氏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本实验对该两种代表性致病菌以酱卤肉作为培养基成分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特性进行研究,建立了不同温度下沙门氏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生长一级模型和二级模型。在沙门氏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培养温度范围内得出酱卤肉制品中沙门氏菌的动力学模型为:lgN=A+(10.2-A)×exp{-exp[e×(-3.173 1T2+2.02T+1.812)×(1.252T2-7.746T+1.22-t)/(10.2-A)+1]};酱卤肉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动力学模型为:lgN=A+(17.9-A)×exp{-exp[e×(-9.024T2+5.774T-4.402)×(1.378T2-7.995T+1.172-t)/(17.9-A)+1]}。运用该预测模型可描述自然状态下酱卤肉制品中的两种代表性致病菌数量的动态变化,为该类产品的生产、运输、贮藏及销售过程中的食品安全保证提供良好的理论依据,用以减少由致病菌引发的食品安全风险,并为建立酱卤肉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水产品安全风险来源与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险评估是整个风险分析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对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进行风险评估是保障食品安全、促进食品贸易和健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手段。本文概述了我国水产品中安全风险来源,对我国在微生物和病毒等生物危害,渔药、甲醛、多聚磷酸盐等养殖、加工与流通过程中的投入品与添加物,重金属及水产品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开展的风险评估研究工作进行综述,分析指出我国在水产品风险评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水产品风险评估方面的相关建议,为进一步开展水产品风险评估,以确保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和进出口安全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食品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10余年来,我国政府重视食品安全并逐渐加强风险分析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根据历年来国家卫生与计生委的统计数据,表明由致病微生物导致的食物中毒发病率一直高于其他危害。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食品安全风险是全球性问题,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情况更为严峻,因此加强我国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以减少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国家层面上势在必行。特别是2009年我国颁布实施《食品安全法》和2011年成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ChinaNational Center for Food Safety Risk Assessment,CFSA)以来,已有不少针对国内具体食品致病菌情况开展的食品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quantitative microbial risk assessment,QMRA)研究。本文对2000年至今我国已开展的QMRA研究,包括涉及的食品、致病菌、微生物预测模型、剂量-效应模型等进行详细综述。同时指出我国开展QMRA面临的技术性难题及解决方法,并对采用QMRA结果用于构建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Control Point,HACCP)和食品安全目标( food safety objective,FSO)以及执行目标(performance objective,PO)的应用前景进行探讨。建议加强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的互动交流、进一步完善风险监测、微生物限量制定和国际合作,在完善实施指南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具体国情开展更多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的QMRA研究。  相似文献   

15.
陈思  路西  吴昊  钟凯  郭丽霞  赵洁  罗晓静 《食品科学》2014,35(13):245-249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食品添加剂的认知状况和影响因素,为食品添加剂风险交流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北京大学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北京大学学生对于食品添加剂有较高的风险认知和负性情绪。知识和企业风险控制等对于降低风险认知和负性情绪都有显著影响。但是,知识知晓和企业风险控制评价的情况均较差,71.4%的受访者将违法添加物三聚氰胺等视为食品添加剂,仅8.9%的受访者认为企业会按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结论:要促进食品添加剂的科学认知、降低负性情绪,应加强食品添加剂知识的科普宣教、并规范企业遵纪守法的行为。  相似文献   

16.
介绍食品安全管理的框架方法,包括采样和微生物检验,概述良好卫生规范及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系统如何达到某一食品或加工过程的特定食品安全目标(food safety objective,FSO)。FSO是企业在特定食品或食品操作中选择并实施控制危害的措施,为管理机构制定并实施监督程序以评估企业采纳管理措施的适当性,以及在不同国家监督程序的等同性方面的定量提供了科学基础。微生物检验是食品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然而应在了解其局限性及其应用的益处和目的的情况下选择和应用微生物检验。食品工业制定有效的管理系统控制食品中特定的危害,其对于负有评估企业是否已经建立并充分实施食品安全管理系统职责的管理机构来说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生鲜畜禽产品消费需求的增加,食源性致病菌在冷鲜肉加工、贮藏和消费过程中的存在与消长规律及其消费者健康的影响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其引发的食品安全风险逐渐受到重视。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quantitative microbialriskassessment,QMRA)是此类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核心,为冷鲜肉加工过程中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食品安全目标与法规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我国自《食品安全法》颁布、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成立以来,QMRA工作已取得一定进展。本文对近年来在畜禽肉制品中已开展的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的定量风险评估进行归纳,并对过程风险模型、模块化过程风险模型与组学技术在QMRA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总结了QMRA在生鲜肉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现状,以期为冷鲜肉中的致病菌定量风险评估发展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南京市售鲜肉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风险程度。方法:将国内外文献报道及市场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相结合,运用经典的半定量风险评估软件"Risk Ranger"进行风险分级。结果:南京市售猪肉和牛肉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风险评分分别为31和24,每人每天因食用污染该菌的鲜肉造成食物中毒的概率分别为3.62×10-9,3.12×10-10,前者为后者风险的11.6倍。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加工后采取有效的控制体系,均使两者的风险均降低到10%。结论:南京市售牛肉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风险程度较低,而市售猪肉中已接近中等程度,需做好预防措施,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9.
基于故障树分析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价及监管优化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洪根 《食品科学》2015,36(7):177-182
针对食品安全监管的风险水平综合量化评价及监管实践的重点环节确定等系统优化问题,利用故障树分析方法从供应链角度建立食品安全评价及监管优化模型。首先,建立以食品安全问题为初始事件,以天然毒素、生物性危害因素、化学性危害因素为后续事件,以供应链各环节作业故障和监控故障为底事件的食品安全故障树模型;然后,给出食品供应链的系统安全综合风险评价及节点重要度评价计算模型。基于深圳市2011-2013年期间畜禽肉类食品安全监管统计数据的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在充分利用整个食品供应链监管、检测信息基础上,实现对食品供应链的产品安全风险状态及其关键控制点的快速判断并有效预警,为食品安全监管实践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0.
Salmonella hadar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及其耐药基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新疆乌鲁木齐市部分农贸市场内检出的21 株Salmonella hadar对2 种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药敏性及相关耐药基因,更好地了解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途径,确保食品安全。方法:用琼脂稀释法测定Salmonella hadar的药敏性,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测定基因序列的方法确定耐药沙门氏菌中与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性相关的喹诺酮类抗性决定区突变基因以及质粒携带的耐药基因。结果:21 株Salmonella hadar对萘啶酮酸的耐药率达100%,对环丙沙星表现为敏感;qnrB、qnrA、qnrS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52.30%、4.76%、4.76%;21 株Salmonella hadar均为gyrA和parC基因同时突变,gyrA基因的突变类型是Ser83Phe,parC基因的突变类型是Thr57Ser。结论:新疆乌鲁木齐Salmonella hadar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状况应当予以关注,其耐药决定区突变基因及质粒携带的耐药基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Salmonella hadar的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