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红皮萝卜为原料,分别用自然发酵法、老泡菜水发酵法泡制四川泡菜,采用传统的分离培养方法、26S r DNA序列测定技术,研究不同发酵时期各泡菜水中的酵母菌群分布及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共存在5种酵母菌,经鉴定其依次为清酒假丝酵母菌(Candida sake)、掷孢酵母(Sporisoriu camicdor)、胶红酵母(Rhodotorula mucilaginosa)、毕赤酵母属galeiformis(Pichia galeiformis)、酒酵母(Kazachstania exigua)。对发酵过程中动态分析表明:Pichia spp.、Kazachstania spp.为传统发酵泡菜中主要的酵母菌。此外,两种不同发酵方式发酵过程中出现的酵母菌种类不同,但动态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2.
26株分离自西藏羊八井地区传统发酵牦牛酸乳的菌株,经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其中18株为肠球菌属(Enterococcus)、6株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2株为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乳酸菌的遗传多样性,并与其它地区牦牛酸乳中分离到的乳酸菌进行比较,发现西藏羊八井地区传统发酵牦牛酸乳中乳酸菌多样性丰富,其优势乳酸菌株为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区系复杂,自然环境中约95%是无法用常规的培养方法获得的,为了对未能培养或不可培养的微生物进行研究,本实验选用传统发酵牦牛酸乳,分别采用CTAB-SDS-冻融法、液氮研磨法、玻璃珠吸附法来提取宏基因组DNA,然后测得三种方法所提取的DNA的浓度、纯度和片段分布状况,并对总DNA进行16S r RNA基因片段PCR扩增。实验结果表明,本实验所采取的三种DNA提取方法均能提取到适于后续研究质量的DNA,但其中液氮研磨法同时具有提取的总DNA质量较好和步骤简单、成本低的优点,是提取牦牛酸乳宏基因组DNA最合适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微生物区系复杂,自然环境中约95%是无法用常规的培养方法获得的,为了对未能培养或不可培养的微生物进行研究,本实验选用传统发酵牦牛酸乳,分别采用CTAB-SDS-冻融法、液氮研磨法、玻璃珠吸附法来提取宏基因组DNA,然后测得三种方法所提取的DNA的浓度、纯度和片段分布状况,并对总DNA进行16S r RNA基因片段PCR扩增。实验结果表明,本实验所采取的三种DNA提取方法均能提取到适于后续研究质量的DNA,但其中液氮研磨法同时具有提取的总DNA质量较好和步骤简单、成本低的优点,是提取牦牛酸乳宏基因组DNA最合适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从新疆塔城地区哈萨克族不同牧场家庭中自然发酵牛乳采集18份样品,从中分离筛选得到47株酵母菌,并进行形态鉴定、生理生化鉴定、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26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47株菌中包括库德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18株,阿萨希丝孢酵母菌(Trichosporon asahii)10株,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7株,丝孢酵母(Trichosporon coremiiforme)4株,马克斯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marxianus)4株,东方伊萨酵母(Issatchenkia orientalis)2株,发酵毕赤酵母(Pichia fermentans)1株,近平滑假丝酵母(Candida parapsilosis)1株。鉴定结果对进一步认识并利用哈萨克族传统发酵酸奶中酵母菌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采用平板分离与纯化、26S rDNA D1/D2区域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对新疆乌鲁木齐、阿勒泰、伊犁、喀什、阿克苏及和田6 个地区民间传统馕面团发酵酵母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227 株酵母菌,它们隶属于10 个属14 个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accharomyces servazzii、Pichia fermentans、Pichia membranifacies、Pichia kudriavzevii、Pichia anomala、Candida humilis、Hanseniaspora uvarum、Torulasporadelbrueckii、Wickerhamomyces anomalus、Cladosporium ramotenellum、Cryptococcus albidus、Kodamaea ohmeri、Issatchenkia orientalis;其中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为优势种,占总分离株的55.51%(126 株),在系统发育树上形成2 个大分枝4 个小分枝,A1-1分枝由115 株菌株构成,是馕面团发酵的优势品系菌群。研究结果阐明了新疆民间传统馕面团中酵母菌的多样性,为开发利用传统馕面团的酵母菌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老白干酒曲中酵母菌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生物分离培养与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在对酒曲中的酵母菌进行分离、纯化和形态学鉴定基础上,进行菌株核糖体26S rDNA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结合的分子鉴定。并采用非培养方法,直接提取酒曲中的总DNA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电泳和切胶与回收,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CR-DGGE)法鉴定酵母菌。结果表明,采用培养方式分离到57?株6?种不同形态的酵母菌,经鉴定为5?种分子类型,分别为奥默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葡萄牙棒孢酵母(Clavispora lusitaniae)、异常威克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胶红酵母(Rhodotorula mucilaginosa)、阿氏丝孢酵母(Trichosporon asahii)。经PCR-DGGE法鉴定得到10 株酵母菌,分别为W. anomalus、Wickerhamomyces sp.、T. asahii、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和Candida sp.各1 株,Hyphopichia burtonii 2?株,另有uncultured Saccharomycopsis 3?株。培养与非培养两种方式共鉴定得到10 株酵母菌,分别属于8?个属,包括P. kudriavzevii、C. lusitaniae、W. anomalus、R. mucilaginosa、T. asahii、uncultured Saccharomycopsis、H. burtonii、Wickerhamomyces sp.、C. tropicalis、Candida sp.,该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酒曲的发酵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9.
从西藏羊八井地区、云南香格里拉的传统牦牛酸乳中分离出26株乳酸菌,以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酿酒酵母为指示菌。采用牛津杯双层琼脂扩散法检测菌株的抑菌谱大小,并经过有机酸排除、过氧化氢排除、蛋白酶水解检测试验,最终筛选得到5株产细菌素的菌株,编号分别为3、23、24、21和25。通过微生物形态学与16S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这些菌株分别为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和乳酸乳球菌乳球亚种。抑菌谱试验表明,这些细菌素能够抑制部分食源性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致病菌,对真菌无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比较传统牦牛酸乳源乳酸菌的发酵性能,以商业发酵剂为对照,添加3株传统牦牛酸乳源乳酸菌制备酸乳,分析了对照组及试验组酸乳在贮藏期的滴定酸度、持水力、活菌数和感官品质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了各组酸乳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Z3试验组的凝乳时间最短,为4.35 h;贮藏期各组酸乳的酸度变化范围为70~93°T,且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升高;Z1试验组贮藏期的持水力在60%~65%,为持水力最大的一组;Z3试验组酸乳中活菌数在贮藏期相比对照组增加了36.10%~62.13%,为所有试验组中增幅最大。风味物质测定结果显示:Z1、Z2、Z3试验组中酯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分别是对照组的1.90倍、1.42倍、1.38倍;Z3试验组中丁酸和辛酸的相对含量分别是对照组的3.12倍和1.52倍;Z1、Z2试验组中酮类的相对含量分别是对照组的1.37倍、1.79倍。本研究可为发酵菌株在酸乳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牦牛发酵酸奶中耐久肠球菌的筛选鉴定和益生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从牦牛发酵酸奶中筛选出新的食源性益生菌株,通过培养分离、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和生化实验鉴定出4株耐久肠球菌。这4株分离株与已报道的8株耐久肠球菌的同源性高达99.4%~99.9%,并且在系统发育树中单独聚为一支。其中耐久肠球菌SWUN5857的体外抗酸和抗胆盐能力最强,在体外可以有效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抑菌圈直径(17.0±0.3)mm)和沙门氏菌(抑菌圈直径(18.0±0.2)mm)的生长,对常见的大多数抗生素都敏感,并且可以很好地与小鼠各段肠黏液产生黏附。短期喂服耐久肠球菌SWUN5857可以显著提高小鼠体质量(P0.01),促进动物脾脏和胸腺的发育,同时还可提升动物体液和细胞免疫水平(P0.01)以及肠道SIg A的表达水平(P0.01)。综上所述,分离得到的耐久肠球菌SWUN5857能很好地适应胃肠环境压力,有效提高动物的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可以作为候选的益生性菌株。 相似文献
12.
将16S rDNA PCR技术和RFLP技术相结合,对分离自乳制品中的乳杆菌进行分类和鉴定.从我国西藏地区传统发酵乳中分离出51株乳杆菌,采用通用引物扩增16S rDNA,利用限制性内切酶AluI,HaeIII和HinfI将16S rDNA扩增产物进行酶切后,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谱将菌种鉴定到种的水平.根据16S rDNA-RFLP的结果从中选出8株有代表性的菌株进行生理生化实验和16S rDNA序列的测定,实验结果与RFLP鉴定结果相吻合,表明此方法是一种快速、准确的可用于大量乳杆菌分类和鉴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新疆传统发酵食品中的酵母菌菌群结构及其遗传多样性。采用YPD富集培养后稀释涂布的方法,从12个地区161份样品中分离得到472株酵母菌,通过YPD菌落形态、WL营养培养基聚类分析为16类,挑选不同表型的代表菌株11株进行5.8S-ITS区和26S D1/D2区测序,通过国际核酸数据库分析鉴定菌种。从分离到的472株酵母菌中,共鉴定出6个属8个种,其中包括263株Saccharomyces cerevisiae,156株Issatchenkia orientalis,10株Torulaspora delbrueckii,9株Pichia fermentans,21株Saccharomyces unisporus,7株Metschnikowia pulcherrima,4株Pichia membranifaciens,2株Clavispora lusitaniae,地区优势菌东方伊萨酵母和酿酒酵母。不同基物与不同地区的菌群结构明显不同。上述结果表明新疆的酵母资源具有丰富多样,本研究初次全面地对新疆传统食品的酵母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为新疆传统食品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传统食品的质量控制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15.
Simone Aparecida Hoffmann Gabriella Giani Pieretti Adriana Fiorini Eliana Valéria Patussi Rosilene Fressatti Cardoso Jane Martha Graton Mikcha 《Journal of food science》2014,79(6):M1175-M1180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genetic similarity and prevalence of the stx1, stx2, eae, and ehxA genes in Escherichia coli isolated from pasteurized cow milk. Eighty‐seven E. coli isolates from pasteurized cow milk from 22 dairies located in northwestern Paraná state, Brazil, were analyzed. Genetic similarity was evaluated using 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 sequenc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ERIC‐PCR) and repetitive extragenic palindromic sequence PCR (REP‐PCR). E. coli isolates were also analyzed by PCR to investigate the presence of the stx1, stx2, eae, and ehxA genes. ERIC‐PCR and REP‐PCR clustered 87 bacterial isolates in 76 and 81 genomic profiles, respectively. Both techniques revealed high genetic diversity among the E. coli isolates, confirming the possibility of their use in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The stx1, stx2, eae, and ehxA virulence genes were not detected in E. coli isolates, indicating a low prevalence of Shiga toxin‐producing E. coli in milk produced in the region studied. 相似文献
16.
为准确鉴定分离自我国四川鲜牦牛奶和曲拉中9株乳酸菌到种水平,作者运用16S rDNA序列分析、recA基因特异扩增和hsp60-RFLP等多种分子技术对分离自我国四川地区鲜牦牛奶和曲拉中的9株乳酸菌进行分类鉴定。结果证实,16S rDNA序列分析法可将9株乳酸菌初步归类为植物乳杆菌群(4株),肠膜明串珠菌(4株),瑞士乳杆菌(1株)。由于16S rDNA序列分析法不能区分植物乳杆菌和戊糖乳杆菌,为了进一步鉴定植物乳杆菌群中的4株菌,继续采用recA基因特异扩增和hsp60-RFLP技术对其细分,结果表明recA基因特异扩增和hsp60-RFLP的方法均能很好地把植物乳杆菌群中的4株菌鉴定到种水平,且均为植物乳杆菌。 相似文献
17.
西藏牧区自然发酵牦牛酸奶的乳酸菌菌种筛选及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从西藏、川西青藏高原牧区自然发酵牦牛酸奶中筛选出的发酵性能优良的4 株乳酸菌(LP1、LP2、LP3、LP4)进行组合发酵试验,经过纸片法筛选出优势发酵组合,以及其发酵牦牛酸奶的凝乳时间、滴定酸度、感官评价可以得出(LP1和LP2)组合为本试验的最佳发酵菌种组合。因此选用此菌种组合发酵牦牛酸奶,经过L16(44)正交试验得出牦牛酸奶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42 ℃、接种量6%、加糖量4 g/100 mL、菌种LP1与LP2浓度比为2∶1,此条件下发酵的牦牛酸奶凝固均匀,组织结构光滑细腻,无乳清析出,具有浓郁的酸奶风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离和鉴定羊羔美酒大曲中的乳酸菌,探寻其菌群多样性,为酿酒工艺条件改进提供参考。方法:将酒曲进行梯度稀释、富集培养、平板画线等分离纯化,获取乳酸菌单菌落。采用菌落特征和个体形态特征结合的方法进行乳酸菌形态鉴定。乳酸菌的分子鉴定采用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repetitive sequence-based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p-PCR)技术和16S rDNA序列分析法。结果:从羊羔美酒大曲中共得到65 株乳酸菌,形态学分为9 类。用Rep-PCR技术在75%的相似性上将其区分为5 类,经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分属于4 个属的乳酸菌,分别为:片球菌属(Pediococcus)、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肠球菌属(Enterococcus)。结论:传统微生物分离技术与现代分子鉴定技术相结合,可快速准确鉴定出羊羔美酒大曲中乳酸菌的菌群组成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云南芒果中酵母菌分离鉴定及在芒果酒发酵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以从云南省采集的4 个品种的芒果果皮作为分离源,经分离、纯化及三级筛选得到6 株在芒果汁基质中具有良好发酵力的酵母菌。利用WL营养培养基对所筛得酵母菌进行初步分类,结合26S rDNA测序鉴定,除1 株为Hanseniaspora opuntiae,另外5 株均为Wickerhamomyces anomalus。其中DTM9(W. anomalu)和DKT11(H. opuntiae)发酵芒果酒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结果表明,与芒果清汁相比,DTM9发酵的芒果酒中,酯类物质含量增加了51.63%,种类增加了400%;醇类物质含量增加28.37%,种类增加了27.27%;DKT11发酵的芒果酒中酯类物质含量增加了44.27%,种类增加了433%;醇类物质含量增加了34.17%。综合比较理化指标和感官分析结果,DTM9具有更高的糖利用率,且发酵的芒果酒感官品质更优良,对提高芒果酒的香气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几株酵母菌的分子系统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酵母菌5.8S核糖体RNA的ITS区域PCR扩增及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RFLP)的图谱分析以和26S rDNA D1/D2区及5.8S-ITS区的序列分析,共鉴定13株分离自新疆鄯善地区的葡萄酒相关酵母菌。5.8S-ITS区的4种内切酶(HaeⅢ、Hin6Ⅰ、HinfⅠ、AluⅠ)的酶切分析产出4种特异性图谱。根据26S rDNA D1/D2区的序列分析和BLAST比对,将供试菌株鉴定为4个属4个种,分别为Saccharomyces cerevisiae、Candida zemplinina、Hanseniaspora uvarum、Pichia kluyveri var. kluyveri;而根据5.8S-ITS-RFLP及5.8S-ITS序列分析,将供试菌种鉴定为Saccharomyces cerevisiae、Candida zemplinina、Hanseniaspora uvarum、Issatchenkia terricola 4个属4个种。3种方法对供试的10个菌株的鉴定结果一致,而对另外3株的鉴定结果不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