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陈安徽  陈宏伟  徐洋  卓涛  邵颖 《食品科学》2013,34(1):131-134
对蝉花虫草子实体中的核苷类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对获得的组分进行鉴定。结果显示:采用65%乙醇超声波法提取的蝉花虫草子实体提取物于10000r/min离心5min后,经反相HPLC制备液相制备(色谱条件为:流动相为0~100%甲醇,梯度洗脱,洗脱速率为15mL/min,进样量1mL,检测波长260nm),分离得到6种主要化合物,经鉴定,6种化合物均为核苷类产品,分别为胞嘧啶、尿苷、肌苷、鸟苷、腺苷和虫草素。对6种化合物进行纯度验证,结果表明,6种化合物的纯度均在95%以上,说明采用反相HPLC分离制备蝉花虫草中的核苷类成分方法是可行的,并且该方法简便、准确。  相似文献   

2.
蝉花是寄生在蝉幼虫上的一种虫草菌,蝉花菌质是指由蝉花的营养菌丝和经发酵的培养基质组成的营养物质。通过对蝉花菌质营养成分和活性成分的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蝉花菌质蛋白含量为16.17%、总糖含量为38.87%、脂肪酸含量为1.43%,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1.18%。通过对蝉花菌质氨基酸的分析,在FAO/WHO的评分模式中,其第一限制氨基酸是赖氨酸。蝉花菌质VE和VC的含量分别达1 833mg/kg和239mg/kg。此外,蝉花菌质中还有腺苷、甘露醇等虫草类真菌的活性成分。该研究结果为蝉花菌质的进一步开放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虫草菌丝体与天然冬虫夏草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阐述用人工发酵虫草代替天然冬虫夏草,经化学成分分析找到依据。证实所含化合物基本相同。可利用虫草菌丝体来代替虫草。  相似文献   

4.
采用超声辅助法提取虫草花多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L9(34)正交试验优化了虫草花多糖提取工艺;并就虫草花多糖对羟基自由基(·OH)、1,1-苯基-2-苦肼基(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和还原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虫草花多糖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300 W,液料比30∶1(mL∶g),超声时间30 min,超声温度45 ℃。在此优化条件下,多糖的平均提取率为3.88%。抗氧化活性试验结果表明,虫草花多糖质量浓度在2.9~14.7 mg/L范围内,随着虫草花多糖质量浓度的增加,其OH、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及还原能力均逐渐增强,虫草花多糖质量浓度为14.7 mg/L时,对·OH和DPPH·清除率分别达到44.39%和56.34%,说明虫草花多糖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5.
谢飞  李伟  陈美珍  余杰 《食品科学》2016,37(13):209-213
目的:研究野生蝉花多糖(wild Cordyceps sobolifera polysaccharide,CSP)体内外抗肿瘤活性。方法:以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3-(4,5-dimethyl-2-thiazolyl)-2,5-diphenyl-2-H-tetrazolium bromide,MTT)法考察不同剂量蝉花多糖体外对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并以移植性S180实体荷瘤小鼠为模型检测体内抗肿瘤活性,通过机体免疫系统各项生化指标的测定,初步探讨其抗肿瘤作用机制。结果:当蝉花多糖质量浓度为400~800 μg/mL时,对体外培养的HeLa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并呈量效关系,当作用质量浓度为800 μg/mL时,抑制率达到61%。体内实验表明,蝉花多糖高剂量组(200 mg/(kg·d))、低剂量组(100 mg/(kg·d))均有一定抗肿瘤活性。当多糖给药剂量为200 mg/(kg·d)(以体质量计)时,对S180荷瘤小鼠抑瘤率达到42.9%;同时,荷瘤小鼠免疫器官指数显著增大(P<0.01),并激活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对抗氧化应激系统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结论:野生蝉花多糖在体内、外均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其原因可能与增强免疫调节能力及抗氧化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虫草头孢(Cephalosporium sinensis)菌粉的抗心律失常活性成分。方法:在活性检测结果的指导下,采用硅胶柱色谱法、ODS RP C18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纯化虫草头孢菌粉中的抗心律失常活性化学成分,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虫草头孢菌粉乙醇提取物的水饱和正丁醇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是尿苷(化合物1)、胸苷(化合物2)、腺苷(化合物3)、2’-脱氧尿苷(化合物4)、尿嘧啶(化合物5)。结论:核苷类化合物为虫草头孢菌粉中的主要的抗心律失常成分。  相似文献   

7.
蛹虫草食药用开发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蛹虫草类似于冬虫夏草,是具有较高食药用价值的虫菌复合体。本文从蛹虫草的生物学特性、人工培育现状、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开发应用蛹虫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人工蝉花不同部位之间的抑菌、抗氧化关系并筛选其有效成分。建立人工蝉花不同部位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指纹图谱,并对蝉花孢子粉和孢子梗部位的提取物进行体外抑菌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抗氧化试验。采用聚类分析和灰色关联度法将药效学数据与指纹图谱共有峰进行关联,建立谱效关系。蝉花不同部位提取物均具有较好的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其中蝉花孢子粉提取物的治疗效果更好。灰色关联分析表明,蝉花的抑菌和抗氧化作用是各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征峰为峰23、峰2、鸟苷和腺苷(关联度>0.85),对药效贡献较大。通过建立人工蝉花不同部位间的初步谱效学关系,筛选并鉴定了一些蝉花中对药效贡献较大的特征峰,为进一步研究蝉花的药效成分及药理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测定不同固态培养基培养蛹虫草子实体的生长情况,虫草素、虫草酸、虫草多糖含量,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率及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研究不固态培养基对蛹虫草子实体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固体培养基培养蛹虫草子实体的活性物质与抗氧化活性差异显著(P<0.05),其中小米+麦麸培养基培养蛹虫草子实体的生长情况较佳,出芽时间最快,为12 d,子实体最长,为(6.50±0.15) cm,鲜质量最重,为(8.58±0.07) g,其虫草素和虫草酸含量最高,分别为(6.53±0.06) mg/g和(7.66±0.21) mg/g;薏仁米培养基培养蛹虫草子实体虫草多糖含量最高,为(59.07±1.89) mg/g,薏仁米+麦麸培养基抗氧化活性最强,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66.84±0.77)%、(68.28±0.26)%。  相似文献   

10.
李琴  廖红华  张驰 《食品科学》2014,35(14):118-122
对3 种蛹虫草中虫草素含量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并比较,以查看不同地区来源的蛹虫草中虫草素含量
的区别,为选育高含量虫草素蛹虫草菌种及改变其培养条件指明方向。首先采用正交试验研究虫草素的提取条件,
获得最适提取工艺,即料液比1∶80、提取时间5 h、提取温度70 ℃,在此条件下虫草素的得率达0.604%(以湖北地区
的蛹虫草作为原料)。然后在此条件下分别对湖北地区(A)、云南地区(B)和本实验室培养(C)的蛹虫草中提
取虫草素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样品C的虫草素含量远高于A(6.041 mg/g)和B(7.606 mg/g),为26.071 mg/g。
结果显示,不同产地的蛹虫草中虫草素含量有一定区别,这可能与培养蛹虫草所用的菌种和培养条件差异有关。本
研究筛选出来的菌种以及获得的培养方法,对后续研究补硒栽培对蛹虫草中的活性成分虫草素含量的影响提供了技
术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不同来源蝉花子实体挥发性物质的组成和差异。方法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对两个不同来源的7个蝉花子实体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7个样品共鉴定出95种挥发性化合物,酯类化合物21种、烯烃类化合物21种、酮类化合物17种、烷烃类化合物9种、醛类化合物6种、醇类化合物6种、酸类化合物5种、炔烃类化合物1种、其他化合物9种,其中10种为共有化合物。相对含量分析表明, A实验室样品挥发成分以烯烃类化合物为主, B实验室样品挥发成分以酯类、烯烃类和酮类化合物为主。主成分分析提取得到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3个,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1.2%,可对不同来源的蝉花子实体样品进行初步区分。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鉴别出两实验室培养蝉花子实体的主要差异挥发性化合物有8种。聚类分析结果表明A、B实验室培养样品各自聚为一类,聚类热图分析表明两实验室培养蝉花子实体在挥发性化合物的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可将二者进行区分。结论 从本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两个不同来源的蝉花子实体样品挥发性成分存在一定差异,但同一来源不同批次样品间差异小于不同来源之间的差异。可为蝉花子实体的品质控制和鉴定提供理论和实...  相似文献   

12.
1-MCP处理对杏鲍菇采后生理和结构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杏鲍菇为试材,分别研究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的不同剂量及不同处理时间对杏鲍菇采后质量损失率、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及菇体断面微细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1-MCP的剂量为0.3 μL/L时,质量损失率和PPO活性在贮藏末期分别较对照组下降了5.94%和37.38%,菇体断面微细结构较贮藏初期变化最小;当1-MCP的处理时间为24 h时,质量损失率和PPO活性在贮藏末期分别较对照组下降了5.42%和33.98%,贮藏前后菇体断面微细结构变化最小。实验证明了1-MCP的最适处理剂量为0.3 μL/L、最适处理时间为24 h。最适条件下的1-MCP处理能有效地减缓果实质量损失率和褐变程度,减小菇体断面微细结构变化,有利于延长杏鲍菇的贮藏期,具有明显的保鲜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以金属含量、氨基酸组成、差异表达蛋白以及抗氧化酶活性为指标对江山白菇F21品系菇根的生化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菇身相比,菇根中粗脂肪、铁、磷以及必需氨基酸中的亮氨酸和赖氨酸含量较低,而灰分、砷、钙和镁元素含量较高;通过菇根与菇身的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共鉴定出9 种差异表达蛋白,涉及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乙酰辅酶A代谢、蛋白质合成、乙醛酸及二羧酸代谢、氮代谢多个生物学过程,同时菇根中的菇毒素含量显著低于菇身;货架期菇根中的抗氧化酶活性较低。  相似文献   

14.
测定广叶绣球菌(Sparassis latifolia)子实体及不同配方液体培养基中菌丝体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采用国际通用的蛋白质营养评价方法对子实体和菌丝体的营养价值进行综合评价。不同液体培养基中菌丝体蛋白质含量为26.8%~30.6%,子实体蛋白质含量为13.4%;玉米粉配方菌丝体第一限制氨基酸为异亮氨酸,面粉、糯米粉配方第一限制氨基酸为含硫氨基酸(蛋氨酸+胱氨酸);子实体必需氨基酸含量为48.62%,高于各液体配方菌丝体,且子实体必需氨基酸指数、生物价最高。借助模糊识别法得出,玉米粉、面粉、糯米粉菌丝体与全鸡蛋蛋白质的贴近度分别为0.94、0.90和0.92,高于子实体。  相似文献   

15.
蛹虫草子实体中抗氧化活性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颖  张传丽  周扬 《食品科学》2015,36(8):175-180
以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为指导对蛹虫草子实体中的抗氧化活性化合物进行了分离纯化。对蛹虫草子实体经甲醇浸提后获得的甲醇提取物,再进行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一个具有较强抗氧化活性的组分CM9,组分CM9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活性指导下的分离得到抗氧化活性化合物CM9-1。该化合物采用薄层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纯度检测发现此为纯品化合物,液相色谱-质谱分析结果表明该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为430,分子式为C22H22O9。该物质在质量浓度为1.0 mg/m L时对0.4 mg/m L的DPPH自由基试剂的清除率为(73.67±0.29)%。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美味牛肝菌子实体及其深层发酵液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组分。运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美味牛肝菌的风味物质。通过GC/MS检测获知,美味牛肝菌子实体及其深层发酵液中分别有39种和6种组分。鉴定结果表明,其子实体中的主要挥发性物质是由八碳化合物组成,包括1-辛烯-3-醇(19.52%)和1-辛烯- 3-酮(11.98%),深层发酵液中的主要组分是3-羟基-2-丁酮。在美味牛肝菌子实体及其深层发酵产物中添加外源β-葡萄糖苷用于增香,从β-葡萄糖苷酶作用后的子实体和发酵液中分别分离出48种和25种组分,其中新生成的化合物各有17种(16.63%)和19种(3.78%)种,其余组分的含量有些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增加。酶解作用后的发酵液中新增加的化合物如糠醛,顺茉莉酮,胡椒酮,(Z,E)-法呢醛,(Z,Z)-法呢醛对风味的贡献较大。通过感官评审和GC/MS分析发现,β-葡萄糖苷酶对美味牛肝菌子实体及其深层发酵液中的挥发性化合物有影响并且具有增香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蛹虫草菌糠为原料,利用纤维素酶酶解提取多糖,通过乙醇分级醇沉与Sevag法脱蛋白对所提多糖进行初级分离纯化,得到4 种多糖(P1、P2、P3、P4)。利用凝胶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GC-MS)对这4 种多糖的分子质量分布与单糖组成进行分析;进一步利用Superdex 200凝胶柱层析对P2进行纯化精制,通过高碘酸钠氧化、Smith降解、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技术表征了精多糖P2的一级结构。结果表明:乙醇分级沉淀与Sevag脱蛋白方法的结合能满足蛹虫草菌糠多糖初级纯化的要求,得到了较纯的P2、P3、P4组分,分子质量分别为35.9、9.4、3.7 kD;其中P2是由葡萄糖组成的葡聚糖,其主链结构主要为α-(1→4)吡喃葡聚糖。P3和P4是由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的杂多糖,且单糖组成均以葡萄糖为主。  相似文献   

18.
超微粉碎对香菇多酚组成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鲜香菇分为伞、柄后进行适当干燥,利用超微粉碎得到不同粒径的香菇伞粉和香菇柄粉,比较气流超微粉碎和纳米超微粉碎与普通粉碎处理在香菇伞粉和柄粉多酚溶出率、组成及抗氧化活性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普通粉碎相比,超微粉碎可以使香菇伞粉总酚溶出率提高13%;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分析,香菇多酚类物质主要为没食子酸、儿茶素、咖啡酸、芦丁、阿魏酸和槲皮素,其中游离酚以没食子酸和儿茶素为主,结合酚以没食子酸、儿茶素和槲皮素为主。抗氧化能力评价中,气流超微粉碎能明显改善香菇多酚的还原力、2,2’-联氨-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氨盐(2,2’-azino-bis(3-ethylbenzthiazoline-6-sulfonic acid),ABTS)自由基清除力和总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capacity,ORAC);纳米超微粉碎能够提高柄粉多酚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力。超微粉碎能够提高香菇多酚的溶出率及抗氧化活性,可以作为以香菇为原料开发功能性食品的一种前处理加工手段。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人工培养的蛹虫草C19的生物学活性,采用化学比色法分别测定蛹虫草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蛹虫草C19提取液具有很强还原能力.提取液为0.12%时,对DPPH的清除率达到(49.7±1.83)%,对MDA生成的抑制率为(88.67±2.59)%;提取液为0.6%时,对O2-·的清除率为(83.22±3.07...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研究金蝉花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并对其纯化组分进行结构分析。采用热水浸提、不同浓度乙醇分级沉淀的方法从金蝉花中提取多糖,分别获得50%醇沉金蝉花多糖(50% polysaccharides from Cordyceps cicadas,CP50)和80%醇沉金蝉花多糖(CP80),并检测两者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CP50较CP80表现出较强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且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CP50进一步经二乙氨乙基(diethylaminoethyl,DEAE)纤维素-52和Sephadex G-100凝胶柱分离纯化,得到活性多糖CPA-1和CPB-1。经紫外扫描光谱法和高效凝胶过滤色谱法鉴定CPA-1和CPB-1为均一多糖;单糖组成分析显示两个组分中均含有葡萄糖、甘露糖和半乳糖,其物质的量比分别为:1∶0.48∶0.52和1∶0.14∶0.114。红外光谱(infrared spectroscopy,IR)及刚果红实验发现,CPA-1和CPB-1具有典型的多糖红外吸收,且含有三股螺旋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