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探究微射流(0、42.5、89.0、123.5、152.0、175.5 MPa)作用下野生黑豆蛋白结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微射流处理促进了野生黑豆蛋白质分子间的疏水交互作用,蛋白中的不稳定聚集体逐渐分解成小分子可溶性聚合物,而在超过123.5 MPa时,高强度的剪切作用使可溶性蛋白重新聚合,其乳化性随均质压力增加先增大后减小,乳化稳定性变化不显著(P0.05)。拉曼光谱分析结果表明:与未处理野生黑豆蛋白相比,微射流均质处理下所有蛋白均发生了α-螺旋结构相对含量增加和β-折叠结构相对含量减少的现象。拉曼光谱在760 cm-1色氨酸归属峰处强度降低,表明均质处理使野生黑豆蛋白发生了部分的解折叠,蛋白表现为"暴露"态。均质处理下酪氨酸归属峰强度显著增加,表明微射流均质处理改变野生黑豆蛋白酪氨酸的微环境。拉曼归属谱带强度随着均质压力的增加而增大,使二硫键的t-g-t型构象转化为g-g-t型构象。  相似文献   

2.
雷莉  赵强  范婷  熊华 《现代食品科技》2015,31(2):145-150
本文采用了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稳态剪切流变学等分析方法研究了高压微射流处理(0.1、50、90、130、170 MPa)对白木通籽分离蛋白结构及流变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高压微射流处理,白木通籽分离蛋白的粒径变小;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蛋白亚基未受影响;溶解性得到显著提高;总巯基以及暴露巯基的含量随着处理压力的增大呈下降趋势;FTIR结果表明,分离蛋白的二级结构组成发生了变化,在130 MPa时变化最大,并且蛋白的不稳定结构如β-sheet、Random coil含量减少,稳定的蛋白结构β-turn含量增加,样品构象稳定性提高。白木通籽分离蛋白溶液经微射流处理前后均是假塑性流体,在剪切速率为0~10 s-1范围内,表观粘度呈递减的趋势;同时随着样品处理压力的增大,表观粘度发生明显的剪切稀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以番茄籽蛋白为原料,研究不同蛋白酶对番茄籽蛋白水解物功能性质的影响并与原蛋白的功能性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蛋白酶水解番茄籽蛋白的规律相似,水解度随时间增加而提高,但在相同时间内,不同水解物的水解度不同,说明不同的蛋白酶对番茄籽蛋白的水解效率不同,其中碱性蛋白酶水解效率最高14.48%;木瓜蛋白酶可较高效地回收番茄籽蛋白,蛋白回收率高达81.12%;番茄籽分离蛋白经酶解改性后其表面疏水性降低,但溶解性和乳化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胰蛋白酶水解物的溶解性最好;木瓜蛋白酶水解物的乳化性能最优。因此,酶法水解可改善番茄籽蛋白的功能性质,且不同蛋白酶对蛋白的功能性质的影响不同,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蛋白酶。  相似文献   

4.
采用动态高压微射流(dynamic high pressure microfluidization,DHPM)协同糖基化处理β-乳球蛋白,研究改性β-乳球蛋白乳化性、乳化稳定性和结构的变化。研究发现DHPM协同糖基化处理过程中β-乳球蛋白结构变化与其乳化性能可能存在关联;DHPM协同糖基化处理能显著提高β-乳球蛋白的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0、40、120 MPa糖基化处理后β-乳球蛋白的乳化活性指数(emulsifying activity index,EAI)分别为136.3、168.1、177.9 m2/g。0 MPa协同糖基化处理后β-乳球蛋白的乳化稳定指数(emulsifying stability index,ESI)为52.3 min;随着压强逐渐增加至40 MPa和120 MPa,协同糖基化处理后ESI值分别升高为56.4 min和59.0 min。通过表征分析β-乳球蛋白结构变化发现:不同压力DHPM协同糖基化处理后,β-乳球蛋白分子质量升高;巯基含量升高;表面疏水性降低;二级结构变化以及氨基酸三维空间构象暴露程度发生变化。这些变化说明β-乳球蛋白与低聚半乳糖发生共价交联时改变了蛋白质结构,造成β-乳球蛋白表面亲水基团的增加,从而导致其乳化性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不同酶解程度对花生蛋白理化性质(包括分子质量、表面疏水性、巯基含量)及功能特性(溶解性、乳化性、抗氧化性)的影响。研究发现:花生蛋白进行不同酶解处理后,分子质量变小、表面疏水性变小、总巯基及暴露巯基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同时酶解物的功能性质也发生了较大改变,如所有酶解物的溶解性提高,水解产物的乳化稳定性降低,DH5的乳化活性较PPI强,深度水解后DH10、DH15的乳化活性较PPI均明显下降,多酚含量跟DPPH自由基清除率正相关。研究结果为花生蛋白的改性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6.
《粮食与油脂》2017,(4):80-84
以红小豆蛋白为原料,采用超声处理,考察不同功率和不同时间对红小豆分离蛋白结构和物理性质产生的影响。对红小豆分离蛋白进行红外光谱、内源性荧光、凝胶电泳、粒径分布、ζ–电位、溶解性和乳化性的测量。结果表明,在低超声功率条件下,红小豆蛋白内部的分子结构伸展开来,原来被包埋的疏水性分子基团发生暴露,蛋白质的各种功能性质均有所提高,但进一步增加超声功率,红小豆蛋白分子产生明显集聚现象,从而使得其溶解性和乳化及乳化稳定性有所下降,但仍呈现上升趋势。不同功率和时间对红小豆分离蛋白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进一步影响其功能性质。  相似文献   

7.
高静压处理对花生蛋白的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高静压(300 MPa~600 MPa)处理对花生分离蛋白、花生球蛋白的溶解性、乳化性(EAI)、乳化稳定性(ESI)、表面疏水性、巯基含量等性质的影响,并对各功能性质的相互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静压处理可有效的改善花生分离蛋白和花生球蛋白的溶解性和乳化性,但是会降低其乳化稳定性。在400 MPa,花生分离蛋白具有最大的乳化性和表面疏水性,花生球蛋白具有最大的溶解性。在500 MPa,花生球蛋白具有最大的乳化性和表面疏水性,花生分离蛋白具有最大的溶解性;随着压力的升高,花生球蛋白和花生分离蛋白的游离巯基含量呈下降趋势。表面疏水性与乳化性存在一定的正相关。结果表明,高静压处理可以有效改善花生蛋白的功能性质。  相似文献   

8.
研究pH偏移结合温和热处理对蚕豆分离蛋白(broad bean protein isolate,BBPI)结构和功能的影响。BBPI在pH1. 5结合25、37和55℃条件下,分别处理0、1. 5、3. 5和5. 5 h后,逐渐恢复至中性,分析其溶解性、乳化性、巯基/总巯基含量、紫外、荧光光谱、表面疏水性、二级结构含量和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随时间延长,BBPI溶解性和乳化性均先降低后增加,37和55℃处理组巯基含量先增加后降低,25℃处理组则变化不大。随时间延长,37℃处理组总巯基含量先增加后迅速下降,25和55℃先平稳后降低。紫外和荧光光谱表明,随时间延长,25℃处理的大部分色氨酸残基包裹在分子内部疏水微环境,37℃处理组的色氨酸残基部分解折叠。25和37℃处理时,BBPI的表面疏水性先增加后降低,55℃处理则先增加后出现波动。随温度增加,BBPI的α-螺旋和β-折叠逐渐转化为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形成粒径约80~130 nm的球状体且存在团聚。pH偏移结合温和热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变蚕豆分离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9.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18):107-112
探讨高压均质对猪肉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MP)乳化特性的改善效果。以不同均质压力(20 MPa和40 MPa)分别处理肌原纤维蛋白1次和2次,测定肌原纤维蛋白的乳化特性和结构特性。均质处理能够改善肌原纤维蛋白的溶解性、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提高乳化液的电位以及降低蛋白的粒径,其中以40MPa均质处理1次,效果最为显著。随着均质压力的增加,总巯基含量降低而活性巯基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同时表面疏水性表现出上升趋势。红外光谱表明均质处理能够改变肌原纤维蛋白的二级结构,α-螺旋和β-折叠含量减少,β-转角和无规卷曲含量增加。高压均质能够改善MP的乳化特性,为高压均质应用于肌原纤维蛋白的实际生产及改善肉类制品的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动态超高压微射流对花生球蛋白结构和功能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动态超高压微射流对花生球蛋白进行处理,研究不同压力(40~160MPa)处理对花生球蛋白结构和功能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动态超高压微射流均质后,花生球蛋白的紫外吸收基团含量增大,说明分子展开程度变大;巯基基团含量减小,说明花生球蛋白的三维结构局部发生了变化;花生球蛋白的溶解性显著增大;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随均质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在处理压力为120MPa时达到最大.说明动态超高压微射流处理可以改善其起泡性能.  相似文献   

11.
干热处理对米糠蛋白结构与功能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干热处理后米糠蛋白的结构及功能特性变化进行探讨,结果表明:90 ℃干热处理下米糠蛋白组分发生明显的热变性,米糠蛋白的β-折叠结构含量有较大程度降低,并主要转变为无规卷曲结构和β-转角结构。随着干热处理温度的升高,α-螺旋结构含量逐渐增大,无规卷曲结构和β-转角结构含量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线性变化趋势。干热处理条件下无序结构的增多促进了米糠蛋白的水合作用,使米糠蛋白溶解性增加,而随着干热处理温度升高至100 ℃,米糠蛋白的溶解度有所降低;无序结构增多使米糠蛋白整体柔性增强,随着干热处理温度的升高,米糠蛋白的乳化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在100 ℃干热处理下米糠蛋白乳化性达到最大值45.56 m2/g,而米糠蛋白的乳化稳定性亦有所增加;米糠蛋白起泡性随干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干热处理温度80 ℃时米糠蛋白起泡性达到最大值为87.36%,米糠蛋白的泡沫稳定性随干热处理温度升高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2.
超声波对草鱼肌肉肌原纤维蛋白溶液理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声波技术对草鱼肌原纤维蛋白进行处理,通过分析处理前后肌原纤维蛋白粒度、表面疏水性、巯基含量及分子质量等结构信息的变化,研究超声波对草鱼肌肉肌原纤维蛋白溶液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处理可使草鱼肌原纤维蛋白颗粒分布更加均匀,肌原纤维蛋白颗粒粒径、热聚集程度、内源荧光强度及巯基含量降低,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降低的幅度增加,肌原纤维蛋白颗粒平均粒径最小可达270.3 nm。处理后的肌原纤维蛋白表面疏水性增加,分子质量无明显变化。这说明超声波可诱导草鱼肌原纤维蛋白分子展开,使疏水基团等暴露,高级结构受到破坏,蛋白颗粒发生解聚集,但对肌原纤维蛋白一级结构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
研究谷氨酰胺转氨酶(transglutaminase,TG)对大豆和小麦混合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通过游离巯基含量、表面疏水性、热特性、二级结构和微观结构等测定对混合蛋白凝胶的构象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当大豆蛋白比例低于45%时,随着大豆蛋白所占比例的增加,凝胶强度显著增强。TG交联混合蛋白凝胶后,其游离巯基减少,热稳定性增强,表面疏水性降低。与TG催化小麦蛋白相比,大豆蛋白添加量为45%的混合蛋白凝胶强度提高了62.74%,β-折叠含量增加了5.701%,游离巯基含量减少了47.48%。  相似文献   

14.
周磊  邹立强  刘伟  方志超  刘军平 《食品科学》2014,35(17):160-164
以蘑菇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为原料,研究不同温度热处理对PPO活性的影响。选取不同温度(50、55、60、65 ℃)处理10 min后的PPO样液,应用圆二色光谱(circular dichroism,CD)和荧光光谱研究热处理对PPO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温度下进行热处理的PPO活性均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热处理温度越高抑制效果越明显;CD光谱表明热处理后的PPO二级结构发生了改变,主要表现在α-螺旋含量下降,β-折叠含量升高,而β-转角及无规卷曲含量则没有太大的变化;荧光光谱表明热处理后的PPO三级结构发生改变,表现在最大荧光发射峰发生了明显红移。  相似文献   

15.
大麦在发芽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变化及其营养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端莉  桂余  方国珊  刘雄 《食品科学》2014,35(1):229-233
通过测定发芽大麦中的蛋白质、脂肪、淀粉、氨基酸、还原糖、β-葡聚糖、总膳食纤维、可溶性膳食纤维、不溶性膳食纤维、VB1和VB2的含量,研究发芽时间对大麦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发芽过程中,总干物质有一部分降解,蛋白质、淀粉和脂肪均呈下降趋势;但可溶性低分子糖类、含氮物质和维生素含量有很大提高,其中还原糖含量上升2.78%~14.36%,总氨基酸含量增加了8.15%,且7种必需氨基酸含量均逐渐增加,赖氨酸增幅最大(32%)。与未发芽大麦相比,VB2含量增长了17.8倍;VB1含量变化不大;β-葡聚糖呈下降趋势;可溶性膳食纤维增加。发芽过程中,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值和必需氨基酸指数增加,必需氨基酸组成模式更加符合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食品标准计划,第一限制氨基酸由原来的赖氨酸转变为蛋氨酸+胱氨酸。结论:发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麦的营养价值,但对其在利用β-葡聚糖相关功能特性方面有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16.
以大豆油脂体乳液为研究对象,利用动态表面张力测量、动态激光散射、圆二色光谱、共聚焦等技术研究大豆油脂体在不同温度(30、50、70 、90 ℃)条件下乳液的物理稳定性、氧化稳定性及油脂体表面蛋白二级结构的变化,考察了温度对乳液界面张力、界面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降低了大豆油脂体乳液表面电荷和界面张力,改变了界面强度;油脂体表面蛋白的二级结构α-螺旋含量从(17.71±0.01)%下降到(15.3±0.03)%,无规卷曲含量从(29.96±0.01)%下降到(27.3±0.06)%,β-转角含量从(22.34±0.05)%下降到(21.2±0.03)%,β-折叠含量从(29.89±0.06)%增加到(36.1±0.02)%,热处理改变了维持油脂体表面蛋白二级结构的作用力,影响二级结构含量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界面特性;4 个温度热处理没有明显促进油体的絮凝;30 ℃和50 ℃热处理的乳液,油脂氧化的氢过氧化物相对较少,表明热处理改变了大豆油脂体乳液的界面特性,进而影响油脂体乳液的物理稳定性和氧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超高压微射流均质对花生球蛋白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花生球蛋白为原料,超高压微射流均质为手段,研究不同均质压力(40~160MPa)对花生球蛋白微细结构和功能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球蛋白经超高压微射流均质后,粒径分布变窄,平均粒度变小,在均质压力为160MPa时达到最小;X一射线衍射(XRD)显示处理后花生球蛋白的微观晶体结构略有破坏;花生球蛋白的乳化性能在一定压力范围内随着超高压微射流均质压力的增大而提高;花生球蛋白经超高压微射流均质后表观黏度显著减小.流变模型由假塑性流体转变为趋近于牛顿流体.说明超高压微射流均质可改变花生球蛋白的微观结构.从而导致蛋白部分功能性质的改变.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魔芋降解产物对肌原纤维蛋白冷冻保护的作用机制,以草鱼肌原纤维为研究对象,采用紫外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研究不同的魔芋葡甘聚糖(konjac glucomannan,KGM)降解产物对冷冻贮藏草鱼肌原纤维蛋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肌原纤维蛋白的最大吸收波长呈红移,主要由酪氨酸产生,不同的冷冻保护剂均不能保护酪氨酸的暴露。α-螺旋和β-折叠为草鱼肌原纤维蛋白主要的二级结构,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α-螺旋结构所占比例上升,β-折叠结构所占比例下降,β-转角和无规卷曲的含量变化不大。辐照降解KGM和酶解KGM均对草鱼肌原纤维蛋白的二级结构有保护作用,稳定α-螺旋和β-折叠所占比例;而蔗糖-山梨糖醇促进草鱼肌原纤维蛋白中α-螺旋结构形成,不利于β-转角结构。显微观察的结果显示,辐照KGM样品和酶解的KGM样品可以延缓蛋白分子的聚集,延缓蛋白出现多孔状结构,而蔗糖-山梨糖醇样品冻藏过程保持片层结构。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超声波对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结构及大豆分离蛋白形成谷氨酰胺转氨酶(transglutaminase,TG)改性凝胶的影响,研究了超声波处理前后大豆分离蛋白平均粒径、溶解性、表面疏水性、二级结构、微观结构及凝胶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超声波处理使大豆分离蛋白平均粒径减小,溶解性增加,表面疏水性增强,α-螺旋含量降低,无规卷曲含量升高,β-折叠和β-转角无显著变化;超声波处理可以促进大豆分离蛋白形成结构均匀、致密的TG改性凝胶,最佳处理时间为60 min,此时凝胶强度为146.57 g,提高幅度达62.12%,持水性为94.27%,提高幅度为3.66%。相关性分析表明,大豆分离蛋白的溶解性以及其形成TG改性凝胶的凝胶强度、持水性与平均粒径有显著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