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研究了用4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微波、烘烤、蒸煮、和超声波辅助腌制)对四川白兔的后腿肌(hind leg muscle,HL)进行处理后再用2种不同包装方式进行包装(非真空和真空包装),分析样品在冷藏过程中肌内总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四川白兔肌内脂肪主要含20种脂肪酸,多数为不饱和脂肪酸。在0~12 d的冷藏过程中,4种方式处理后的四川白兔肌内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0.05)。相对其他处理方式来说,微波处理对不饱和脂肪酸(UFA)尤其是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影响较小,而蒸煮对PUFA破坏作用最大。随冷藏时间的延长,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FA)的含量升高显著(P0.05),UFA、PUFA含量与P/S(PUFA/SFA)、n-6/n-3(n-6系列PUFA/n-3系列PUFA)的比值显著降低(P0.05),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变化不显著。从脂肪氧化角度来看,处理后兔肉中丙二醛(MDA)的沉积量在0~10 d冷藏期间内不断升高,且耐贮性不断降低。真空包装的样品在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FA)上升与UFA下降的趋势方面有减缓作用,同时将TBA值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延缓了加工肉品的腐败变质。  相似文献   

2.
随机采集48 月龄安格斯和西门塔尔母牛各37 头血液样品以及用于肉质分析的各5 头母牛背最长肌肉样。样品经过前处理和甲酯化后,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对血液和肌内脂肪酸组成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格斯和西门塔尔母牛血液和肌内脂肪中均测得36 种脂肪酸,样品中均含有51%以上的高含量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SFA),且具有以棕榈酸和硬脂酸为主的组成特点,二者总含量分别约占血液和肌内脂肪SFA的92%和89%;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s,UFA)中油酸相对含量最高,其次为亚油酸;血液和肌内脂肪的油酸含量均约占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的87%,UFA中各主要脂肪酸组成在血液中有显著性差异,而在肌内脂肪中无显著性差异;血液和肌内脂肪中n-6/n-3 PUFA均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United Nations Foo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推荐比例(5~10),血液中P/S高于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推荐标准(≥0.4)。综上所述,高寒草原饲养的纯种安格斯和西门塔尔母牛血液和肌内脂肪酸组成特性相似,UFA符合FAO和WHO理想比值及推荐标准,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3.
薛山 《肉类研究》2018,32(8):28
以Hyla配套系肉兔为对象,研究不同日龄、性别、部位Hyla兔系肌内脂肪酸组成的动态变化,探讨肉兔生长过程中脂肪酸的沉积规律及营养价值。结果表明:随着日龄的增加,Hyla公兔和母兔背部最长肌(longissimus dorsi,LD)、左后腿肌(left-hind leg muscle,LL)和腹肌(abdominal muscle,AM)的肌内总脂肪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且AM中含量最高,LL次之,LD最低,公兔整体低于母兔;经气相色谱分析,共鉴定出21 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s,UFA)的含量丰富,尤其是长链(C20~22)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随着Hyla兔的生长,3 个部位肌内脂肪的PUFA/SFA值、n-6 PUFA含量及n-3 PUFA含量显著下降(P<0.05),n-6/n-3值因日龄、性别和部位的差异有着不同的动态变化,比值范围为6.5~8.5;经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可知,日龄、性别与部位均能够显著影响Hyla兔系肌内脂肪酸组成,其中,幼龄公兔LL脂肪酸组成更优,而成年母兔LD更适宜加工。  相似文献   

4.
薛山 《中国粮油学报》2024,39(3):110-117
本研究比较低温锡箔烘烤和微波处理两种常用加工方式对南瓜籽油贮藏期间中性脂肪酸、磷脂脂肪酸与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同时,通过测定南瓜籽油酸价(Acid value, AV)与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 POV)的变化,结合一级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和Arrhenius方程建立南瓜籽油贮藏动力学模型预测其货架期变化。低温锡箔烘烤和微波预处理的南瓜籽油总脂肪酸中PUFA相对含量都丰富,从脂肪酸组成角度来看耐贮性良好,低温锡箔烘烤组较微波组货架期更长。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蒙古斑点马不同部位脂肪和肌肉组织中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比较,旨在明确蒙古斑点马体脂脂肪酸组成特点。选择3 匹成年蒙古斑点马,屠宰后采集肾周、肠周和皮下脂肪以及肩肌、背最长肌和臀肌样品,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蒙古斑点马不同脂肪组织中均检出19 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FA)含量34.77%~37.38%,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UFA)含量达60%以上,UFA中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含量33.04%~36.39%,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含量26.47%~27.51%,其中皮下脂肪C10:0、C18:0、C20:0含量显著低于肾周和肠周脂肪(P<0.05);MUFA在皮下脂肪的沉积程度较其他2 个部位高,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UFA中C18:3 n-3含量最高,其在各脂肪组织间无显著差异。3 个不同部位肌肉中均检出15 种脂肪酸,其中SFA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的38.32%~40.04%,MUFA含量占35.70%~40.19%,PUFA含量占15.25%~20.33%;SFA中背最长肌和臀肌C12:0含量显著高于肩肌(P<0.05),其余SFA在不同部位肌肉间无显著差异;MUFA中背最长肌C16:1含量显著高于肩肌和臀肌(P<0.05);肩肌n-6/n-3 PUFA比值显著高于背最长肌和臀肌(P<0.05);皮下脂肪的C18:3 n-3和总PUFA含量显著高于背最长肌(P<0.05)。综上所述,蒙古斑点马不同部位脂肪和肌肉组织脂肪酸组成各具特点,但UFA含量均较高。  相似文献   

6.
通过氯仿-甲醇法提取乳化肠中的脂肪,并进行皂化和甲酯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系统对比研究 不同杀菌温度对乳化肠中脂肪酸组成和脂肪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乳化肠经不同杀菌温度处理后,脂肪酸含量和 脂肪氧化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杀菌温度超过100 ℃时,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SFA)含量显著增 加(P<0.05),而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s,UFA)含量显著降低(P<0.05),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的含量呈极显著降低(P<0.01),而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n-6 PUFA/n-3 PUFA比值显著增加,PUFA/SFA比值显著降低,同时 100~110 ℃杀菌温度显著提高了产品的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POV)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含量。100 ℃以上的杀菌温度使C14:0、C16:0、C18:0和C20:0的含量显著提高,同时 C18:2n6、C18:3n3、C20:3n6和C20:4n6的含量显著降低,而C20:5n3和C22:6n3未检出。结论:低于100 ℃的杀菌条件可以最大程度 保持产品原有的脂肪酸组成,而高于100 ℃的杀菌温度对产品的脂肪酸比例破坏明显,且可显著促进脂肪氧化,这 为杀菌条件在肉制品中的精细化调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不同热加工温度对牛肉干脂肪酸及脂肪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牛肉干中脂肪酸的组成,研究失水率相同时,不同干燥温度(25、55 ℃)及熟制温度(85、150 ℃)对牛肉干中脂肪酸组成和脂肪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热加工后,牛肉干的脂肪酸含量和脂肪氧化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经55 ℃干燥后,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acid,MUFA)含量显著低于25 ℃干燥(P<0.01),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FA)含量显著高于25 ℃干燥(P<0.01),且脂肪氧化程度低于25 ℃干燥;熟制阶段,25 ℃干燥后熟制,SFA、UFA、MUFA和PUFA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而55 ℃干燥后,经150 ℃熟制,UFA、MUFA和PUFA含量显著低于85 ℃熟制(P<0.01),SFA含量显著高于85 ℃熟制(P<0.01),且脂肪氧化程度高。综上所述,不同干燥温度及熟制温度对牛肉干脂肪酸及脂肪氧化的影响不同,干燥阶段,较高温度(55 ℃)干燥对牛肉干脂肪氧化的影响小于25 ℃干燥;熟制阶段,较低温度(85 ℃)熟制对牛肉干脂肪氧化影响较小。因此,55 ℃干燥、85 ℃熟制得到的牛肉干产品,其UFA、MUFA和PUFA含量最高,SFA含量最低,脂肪氧化程度最小,牛肉干营养价值损失最小。  相似文献   

8.
厦门白姑鱼腌制加工过程中的脂肪酸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厦门白姑鱼(Argyrosomus amoyensis)腌制加工过程中的脂肪酸的变化,并结合脂肪氧化相关指标: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POV)及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TBARS)值,确定脂肪氧化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从腌制加工的7 个关键工序中取样,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脂肪酸,同时考察POV及TBARS值。结果表明:厦门白姑鱼原料含26.41%的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SFA)、20.26%的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MUFA)和53.33%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共24 种,必需脂肪酸占12.49%,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acid,DHA)占40.70%。在腌制加工中,SFA含量显著增加,MUFA含量和PUFA含量显著降低(P<0.05)。POV和TBARS值都呈现了先增后减的趋势,分别在烘干1 d和3 d出现峰值。相关性分析表明,SFA与MUFA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PUFA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MUFA和PUFA没有相关性;SFA与POV和TBARS值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而PUFA与POV和TBARS值分别呈显著(P<0.05)和极显著负相关(P<0.01)。因此,厦门白姑鱼脂肪酸种类多,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腌制加工过程对主要8 种脂肪酸有显著影响,脂肪的氧化使SFA含量增加,同时使PUFA含量降低,PUFA更容易发生氧化。  相似文献   

9.
陕西横山羊肉属于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为研究微波和超声波辅助处理对干制羊肉中脂肪酸种类和含量的影响,分别采用微波、超声波处理干制横山羊肉,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GC-MS)测定2种处理方式下干制羊肉中脂肪酸的种类及含量。结果表明:与空白处理组相比,采用微波和超声波辅助处理对干制羊肉中脂肪酸的种类无影响,但对脂肪酸相对含量有一定影响,其中微波辅助处理在降低总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SFA)的同时增加了总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的相对含量(P0.05),n-6/n-3 PUFA值减小(P0.05),使其符合营养学推荐水平。超声波辅助处理对干制羊肉中总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MUFA)和PUFA相对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但明显降低了C_(14∶0)及cis-9 C16∶1的相对含量(P0.05)。结论:微波和超声波辅助处理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干制横山羊肉脂肪酸营养价值,以微波辅助处理效果较明显。  相似文献   

10.
李磊  王昆  何静  吉日木图 《食品科学》2019,40(6):223-227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驼、牛、羊乳3 种乳中脂肪酸(fatty acids,FA)种类及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3 种乳脂肪酸种类和含量差异显著。驼乳检测出33 种脂肪酸,棕榈酸相对含量最高((23.73±2.17)%);驼乳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相对含量((4.09±0.54)%)显著高于牛乳和羊乳;牛乳中检测出29 种脂肪酸,棕榈酸相对含量最高((27.44±2.45)%);羊乳检测出34 种脂肪酸,且油酸相对含量最高((30.89±3.57)%)。3 种乳中羊乳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MUFA)含量最高((35.26±3.86)%)。此外,结合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对驼乳的脂肪酸含量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驼乳的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SFA)∶MUFA∶PUFA为1∶0.60∶0.08,驼乳更接近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SFA∶MUFA∶PUFA为1∶1∶1。PUFA与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长链脂肪酸(long-chain fatty acids,LCFA)呈负相关,与n-6 FA相关性最大(0.978);SCFA与LCFA呈正相关,n-6 FA与n-3 FA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不同部位伊拉兔肉脂肪酸组成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部位兔肉的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差异,以伊拉肉兔的肩胛肌、背腰肌、后腿肌和肝脏为原料,对比分析4 者脂肪含量和肌内总脂、甘油三酯、磷脂、游离脂肪的脂肪酸组成。测定结果表明:4 部位肌内总脂、甘油三酯、磷脂和游离脂肪酸含量均有显著差异(p<0.05),但甘油三酯和磷脂的脂肪酸组成在不同部位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只有少数脂肪酸在肝脏中的含量与其他3 部位差异显著(p<0.05),而总脂肪酸、游离脂肪酸的组成在各部位间差异显著(p<0.05)。由于游离脂肪酸在肌内脂肪中含量较少,不足以对总脂肪酸组成产生显著影响,因此不同部位伊拉兔肉肌内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显著差异主要是由肌内甘油三酯含量的显著差异引起的。  相似文献   

12.
伊拉兔生长过程中肉品质特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生长过程中伊拉兔肉品质的变化,以伊拉兔配套系公兔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日龄兔肉的食用品质和营养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日龄下,伊拉兔肉的L*、pH值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饲养时间的增加,水分含量显著下降(P<0.05),而蛋白质、粗脂肪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伊拉兔肉胆固醇的含量随日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显著低于其他畜禽肉类;在75 d时,兔肉系水力、熟肉率、氨基酸总量及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的比值均最高,表明75 d的伊拉兔肉具有良好的加工特性且营养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3.
黄瀚  贺稚非  李洪军  王兆明  余力 《食品科学》2015,36(20):130-134
以伊拉兔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分别对超声腌制、滚揉腌制、静置腌制后的兔肉和鲜兔后腿肉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提取出来的物质进行定性和相对含量分析。结果表明:总共测得挥发性成分67 种,4 种处理方式后的样品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分别为 44、32、42 种和43 种。4 种处理后的主要成分风味物质都以醛类、烃类、酯类、酮类和醇类为主,醛类为最多。超声腌制和滚揉腌制兔肉风味成分的总峰面积要显著低于鲜兔肉,有助于兔肉的脱腥进而改善兔肉的风味。  相似文献   

14.
对杂交鲟鱼(Acipenser baerii×A. schrenckii)进行了清蒸、油煎、微波、微波烤、烤箱烤和压力锅煎6 种家庭烹调处理,测定其脂肪和胆固醇含量、脂肪氧化指标和各脂肪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所有烹调方法均降低了n-3/n-6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比值,其中压力烹调比值最高(0.85),清蒸次之(0.83),而烤箱烤最低(0.73)。胆固醇保存率以清蒸和压力锅煎最高,两种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烹调后样品酸价和硫代巴比妥酸值上升而过氧化值下降,并与样品的胆固醇含量相关。清蒸和压力烹调中脂肪酸和胆固醇变化相对较少,可能与其密闭烹调条件造成氧化程度较低有关。  相似文献   

15.
猪五花肉红烧过程中脂肪和脂肪酸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以猪五花肉为原料的红烧肉加工过程中脂肪和脂肪酸的变化,以期对红烧肉的风味、营养、质地等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对红烧肉加工过程中原料、油炸、炖煮过程样品(0~2 h,每30 min取样)以及成品的粗脂肪含量、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POV)、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值以及脂肪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五花肉红烧过程中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0.05),成品红烧肉脂肪含量比原料肉下降12.14%;POV先增大后减小,在炖煮30 min达到最大值;TBARS值逐渐增大,在炖煮过程中变化显著(P<0.05);油酸、棕榈酸、亚油酸和硬脂酸是五花肉脂肪中的主要脂肪酸,在红烧过程中饱和脂肪酸(saturatedfatty acid,SFA)含量变化不大(P>0.05),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含量显著上升(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含量显著下降。结论:五花肉红烧过程中脂肪含量下降、脂肪发生适度氧化、脂肪酸组分构成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6.
通过测定发酵广式腊肠加工过程中的酸价、过氧化值、游离脂肪酸、硫代巴比妥酸(triobarbituric acid,TBA)值、羰基价、总酸、水分以及脂肪含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确定发酵广式腊肠加工过程中脂类物质氧化特性及各指标变化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发酵广式腊肠在加工过程中,随着加工时间的延长酸价不断增加,过氧化值呈逐渐上升趋势,TBA值及羰基价总体呈上升趋势,游离脂肪酸总含量在烘烤过程中呈增加的趋势,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烘烤8 h后呈下降的趋势,饱和脂肪酸含量略有上升。发酵广式腊肠在加工过程中脂肪不断氧化水解,氧化程度逐渐加深,酸价、过氧化值、TBA值、羰基价、总酸含量和脂肪含量呈正相关性,过氧化值和总酸含量呈正相关性,说明发酵广式腊肠中酸败程度和脂肪氧化程度的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7.
以‘泰山三白甜’石榴成熟果实为试材,分别用频率为2 450 MHz的微波处理10 s和功率为30 W紫外灯照射15 min后装入保鲜袋后于(4±0.5) ℃冷藏保鲜15 d,比较2 种处理方式对鲜切石榴籽粒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紫外照射能降低石榴籽粒冷藏过程中的质量损失率、腐烂率及相对电导率,延缓总可滴定酸含量的骤变期,使籽粒中各有机酸及VC含量维持在较稳定的水平,而微波处理增大了石榴籽粒冷藏中后期的质量损失率、腐烂率、相对电导率及乳酸含量;2 种处理对鲜切石榴籽粒冷藏过程中柠檬酸含量的变化均无显著影响,对冷藏初期(3~6 d)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率的保持有一定作用,抗氧化活性均较对照高,但对冷藏后期抗氧化活性的保持效果不显著。‘泰山三白甜’石榴鲜切籽粒(4±0.5) ℃最佳保鲜期为6 d,紫外照射处理保鲜效果优于对照和微波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