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检影验光是门艺术,可以在没有其它验光仪器的情况下,准确地完成验光的大部分过程。一般的验光人员在针对模型眼练习时,是在静态的无调节的状态下进行的,误差较小,而对活体眼的检影中,由于多种调节因素的影响往往导致检影的结果出现误差,甚至高过电脑检测的数据。  相似文献   

2.
调节是人眼的一项重要生理活动。正常的调节可以使人无论看远或看近都能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而且不会有视疲劳症状,但对于调节异常的病人,往往会引起视力下降,视疲劳症状明显。调节往往是不自主的发生,对于检影验光来说,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调节的论述,结合具体病例,阐明在对近视、远视、散光眼的验光(动态)过程中如何通过影动、视力变化情况识别调节紧张,通过云雾法试镜或散瞳验光的方法排除调节因素,以取得准确的数值。  相似文献   

3.
正本文作者结合在眼镜店验光的工作经历,将调节功能检测的过程(不包括综合验光和集合功能检测内容)分为4个检测类别,5个检测项目,15个检测步骤。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记录,让初学验光者在没有被测者的情况下,可以按照图例进行快速学习、记忆、操作以及实际应用。由于笔者水平有限,难免疏漏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调节功能的4个检测类别为:相对调节、调节  相似文献   

4.
客观验光十二法:①眼底检查客观定性法;②麻痹睫状肌消除调节法;③视网膜检影影动识别法;④使用球镜镜片中和影动法;⑤使用柱镜片中和影动法;⑥带状光镜检影法;⑦动态检影测调节近点法;⑧检影镜片联合折算法;⑨检影后试镜与复验法;⑩角膜计测定曲率性散光法;(11)屈光计测定屈光法;(12)客观型电脑验光法。上述验光法各有特点,互为补充,其中以视网膜检影法最为常用,能迅速准确地判断被检眼的屈光状态。  相似文献   

5.
老视的验光方法有很多,通常采用的有:交叉圆柱镜检查法、老视年龄估计法、近点距离公式法等,这些方法都得靠被检者的主观回答来完成,而验光师及眼科医师却不能主观地作出定论。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老视的客观检查法,即用检影法测定调节近点,来确定老视最佳矫正度数,该法必须在熟练的静态检影验光技术基础上,方可采用。测定方法分如下几步来进行:  相似文献   

6.
动态检影验光和静态检影验光都是客观验光方法,但两者存在本质的区别。静态检影验光是用睫状肌麻痹剂使被检眼的调节作用完全松弛,患者不能运用辐辏,检影的目的是观察、寻找“中和点”,而动态检影验光则是在允许患者充分运用调节和辐辏作用的条件下,用动态检影镜来观察被检眼瞳孔区出现的“光影”,按光影出现的动态规律求得“中和点”,确定在试近时应配镜片的屈光度数,以矫正老视。  相似文献   

7.
在验光过程中,有时难免会遇到一些顾客的视力随度数增加停滞不前反而下降,排除散光未能矫正完全、眼疾等因素外,应考虑是否有调节的参与。下面就个人的验光经验谈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与客观验光相比,主观验光没有因散瞳后,数日内眼睛怕强光刺激、看近物不清楚等现象影响学习和工作,又没有因小瞳检影控制调节较难而产生误差等缺点,而且又较电脑验光准确且符合患者的主观感受,因而被广泛采用。尤其是近几年来,综合验光仪在各大中型眼镜店的普及,主观验光更是被广大验光工作者所推崇。  相似文献   

9.
正电脑验光虽然快捷、简单、方便,但其结果却不能机械地成为最终的处方。1实例分析笔者通过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实例,浅述影响电脑验光与处方差异的因素并结合病例说明。1.1调节因素调节因素是主要的误差原因。不管仪器有无调节装置,被检眼接近镜头形成近视调节。一般来讲,会出现近视结果偏高,远视结果偏低。  相似文献   

10.
验光配镜复验与眼镜处方掌握的基本原则 散瞳验光仍然是一种客观的验光手段,但是客观验光结果往往与配戴眼镜度数并不完全一致,这主要是因为人的个体差异和眼的调节功能不同等所造成,所以在复查时要根据情况具体分析,还要根据每个人的主观接受能力配以适度眼镜,但是,一个配戴舒适而合理的眼镜务必做到主观试镜的结果基本符合客观检影的范围,即主客观要求不会出现大的误差,有经验的验光师在检影法或自觉法求得实有屈光度数后,在开眼镜处方时还要根据年龄大小,屈光度数高低,是否戴过眼镜以及职业和身体健康状况等全面分析后确定。  相似文献   

11.
病例:患者女,17岁,因视力下降到某眼镜店插片验光配镜,OD:-2.00DS,OS-1.50DS,戴镜半小时后就感头晕、眼胀、恶心、全身乏力。于8月9日到我所就诊。查远视力OD:0.4;OS:0.5。近视力OD:1.0;OS:1.0。经询问无眼病史,裂隙灯眼部检查和检眼镜眼底检查无异常。散瞳检影验光,瞳孔复原后用综合验光仪精调球镜度并用棱镜分视双眼平衡,结果为OD:-1.50DS;OS:-1.25DS,矫正视力双眼均为1.0,并右眼较左眼稍清晰。按此结果试戴40分钟后又出现上述症状。随即用日本HOYA全自动综合验光仪测其调节幅度为11D,主视眼为右眼,Worth四点试验和立体视标检测双眼单视功能正常,测正、负相对调节倒值,  相似文献   

12.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第67期发表了杨永松先生的《简述验光配镜有关的几个问题》一文。文章从许多方面总结了杨先生在验光配镜方面的宝贵经验,读后受益匪浅。现就有关眼睛调节方面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愿与杨先生讨论。  相似文献   

13.
传统验光法主要有主觉验光法及他觉验光法两大类。主觉验光主要用插片法,此法误差较大;他觉验光主要是检影验光(包括散瞳检影及小瞳检影),此法准确、可靠,是各级医院验光的主要方法,但此法较复杂、工作量大、技术要求高、初学者不易掌握、儿童不易合作,且有一定禁忌。近几年,高质量电脑验光机在我国大、中城市迅速推广。电脑验光机(以下简称电脑)有雾视系统,对成人能有效地使其睫状肌一次性地处于松驰麻痹状态,电脑也就在此时测出眼球屈光情况,所以,电脑验光也应归为他觉验光法。此法包括电脑的操作读数及校正试戴两部  相似文献   

14.
现在眼镜行业已普遍重视小瞳检影验光法,只是因为验光室房间宽度很少达到5m以上,以致注视红灯不好悬挂,而以注视医生耳尖或手指的小瞳动态检影更为普遍。实际上小瞳静态检影是在放松调节的情况下检影,其结果更为准确。为了解决小瞳静态检影的远距离注视目标,我在视力表灯箱两侧安装同功率小红  相似文献   

15.
验光在眼镜行业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验光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眼镜的质量。 验光的方法有二类,即主观(自觉)验光法和客观(他觉)验光法。所谓主观验光法,即让受检者在自然调节状态下,每眼依次试戴各种镜片,把受检者认为最清楚的镜片度数确定下来,并予处方和配镜。而客观验光法则是由医生或验光师用检影镜观察眼底反光动向,来确定被检眼屈光状态的客观方法。 为适应需要,主观、客观验光的方法中均有欲取代人工验光的验光仪问世,并在行业中投入使用。尽管现代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电脑验光仪的确越来越完善,而且出现了主客观多功能验光仪。但是,由于测量原理的限制,不可能考虑人眼作为生物眼的特征,它测量的度数与实际配镜有一个各人不一致的差距,配镜的最后处方还必须用主观验光法进行校正后确定。 另外,电脑毕竟是电脑,气温和干湿度等原因,均  相似文献   

16.
近日漫步街头,发现眼镜店门前多有“电脑验光,立等可取”等字样以招来顾客,其实电脑只是现代科技向人们提供的一种新的验光工具,它使人们多了一种验光手段,当然,能够采用电脑验光,无疑是一种观念的进步,也是一种现代化的体现,但是电脑毕竟只是一种由人制造并由人操作使用的验光仪器,由于目前的科技水平,还不能制造出能完全消解人眼调节的电脑,因此,电脑所提供的屈光数据与被检眼的屈光情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误差在青少年身上表现较为突出(当然不同型号的电脑所产生的误差大小也不  相似文献   

17.
人们想要看清周围的物体,不仅要具有正常的眼球生理解剖结构,同时还需要正常的调节和集合功能参与。在视光临床工作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患者:验光时发现矫正视力不良,而屈光不正度数与其相应的矫正视力不匹配。眼科检查并未发现器质性病变,也没有弱视危险因素,部分患者散瞳验光时视力正常,但瞳孔恢复后矫正视力不佳(我们称之为功能性视力不良)。而经详细的双眼视功能检查后发现,多数此类的患者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调节或集合功能障碍。对这些视力患者进行阶段性的视觉训练,包括调节和集合功能训练,发现他们的矫正视力可以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8.
正(续上期)3正相对调节(PRA)3.1前期准备上一级项目完成后,数据还原到全矫检测数值,同时打开综合验光台的近距离阅读灯。撤内置±0.50DS交叉柱镜,将近视力标杆上的调节反应视标更换为正相对性调节视标(PRA),保持双眼开放,被测者观察视标清晰。3.2中期检测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眼镜商店大都应用电脑验光配镜的方法。由于我们的眼球在受到电脑验光仪的近刺激时引起近视反应,因此无论电脑验光仪本身是否有调节装置,其检验结果或多或少有近视偏高远视偏低等情况。而检影法由于受检者和验光师的人为因素而使结  相似文献   

20.
在眼镜行业,多数验光师习惯采用传统的验光法进行验光,即先用电脑验光仪查出顾客的大概屈光度数,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插片,使视力矫正到1.0即可。由于此法操作非常简单,为多数从业者所接受。但传统验光法不能排除调节因素对验光结果的影响,散光轴向和度数也只能依赖于电脑验光仪的准确性,故对于调节力较强的顾客常会得到错误的矫正结果。要想准确地检查出顾客的屈光不正度需要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