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研究钢框架-装配式混凝土抗侧力墙结构体系(SPW体系)的抗震性能,对2榀足尺钢框架-预制钢筋混凝土抗侧力墙结构进行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结构的破坏形态、滞回性能、延性及变形以及耗能性能等.试验结果表明:该结构体系为一种典型的双重抗侧力体系,加载过程呈现出明显的两阶段受力状态,抗侧力墙作为结构抗震的第一道防线,在加载前期承担主要的水平荷载,随着墙体退出工作,钢框架成为结构抗震的第二道防线;加载后期,由于抗侧力墙顶部连接发生破坏,钢框架承担所有的水平剪力和倾覆弯矩作用.  相似文献   

2.
运用不同力学程序对某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进行了整体抗震性能分析,在各项指标满足规范的同时,采用弹性时程分析和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研究了结构动力响应特性,评估了结构在大震下抗震安全性能,结果表明:该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能满足多道抗震防线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传统钢结构体系在住宅产业化应用中的标准化程度、装配化效率以及安全性能,提出了竖向承重与水平抗侧相分离的组合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并对其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与评价.以某高层住宅楼工程为结构方案原型,基于多遇地震作用下弹性层间位移角相同的控制标准,分别按传统组合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和按竖向承重与水平抗侧相分离的组合框架...  相似文献   

4.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厦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厦结构高度492m,地上101层,高宽比8.49,拟建成为世界上结构高度最高的建筑。该建筑总高和高宽比都超过了我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所规定的限值,为研究该超限的复杂超高层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进行了1∶50比例的微粒混凝土整体模型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得到了结构在7度多遇、7度基本、7度罕遇和8度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动力特性、动力反应以及结构的破坏型式。利用ANSYS对结构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并与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表明试验与理论分析结果吻合良好。研究得到:该结构体系在7度多遇至7度中震地震作用下结构自振频率基本不变,结构基本处于弹性阶段;在7度大震作用下,结构自振频率有所下降,最大层间位移角满足规范的弹塑性变形要求;在8度大震作用下,结构局部出现混凝土开裂和压碎现象,但能维持结构不倒塌的工作状态。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结构体系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要求。  相似文献   

5.
为提升装配式建筑的抗震性能、提高其标准化程度,提出了竖向承重与水平抗侧相分离的组合结构体系(以下简称"可分体系"),以某六层办公楼工程为实例设计了可分体系的结构方案,并对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机理与传统刚接组合框架结构体系(以下简称"传统体系")进行了对比研究.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 Gen进行反应谱法设计,在此基础上...  相似文献   

6.
深圳宝城1#楼为高层商住楼,采用框支剪力墙结构体系,由于平面凹凸不规则、扭转不规则及竖向构件间断,属于超限高层结构。采用PKPM和ETABS软件进行多遇地震和设防地震的弹性计算,采用MIDAS软件进行罕遇地震静力弹塑性分析。对剪力墙竖向不连续和转换层楼板进行重点分析;对整个结构的薄弱部位,通过提高剪力墙抗弯承载力和延性来改善结构抗震性能。综合分析结果,提出了超限设计措施,并有针对性地采取了构造加强措施。  相似文献   

7.
夏军  劳佳靓  高永刚 《山西建筑》2012,38(17):54-55
以上海纽约大学教学楼结构抗震设计为例,结合该建筑结构布置极不规则的特点,运用结构有限元计算软件建立模型,对结构进行了地震反应分析,并对计算结果作了比较,结果表明:该结构平面布置合理,且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8.
对于建造年代较早的优秀历史建筑,由于早期材料强度低以及理论认知的局限性,结构整体抗震性能较差,使用传统加固方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与文物保护存在较大冲突。结合结构顶升工艺恢复建筑历史原貌,通过增设隔震支座,显著提高历史保护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并通过有限元软件对增设隔震支座后的结构进行了罕遇地震下的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隔震后的各部分构件均未发生严重破坏,满足罕遇地震下不超过"中度损伤"的抗震性能目标。大幅减少结构加固对重点保护区域的影响,使文物建筑重焕光彩,满足现有使用功能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一种以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为“主结构”,每层主结构间内嵌3层装配式轻型木结构为“子结构”的装配式高层建筑结构体系。该混合结构体系实现了建筑使用功能多样化,结构体系集成化,建筑材料绿色化,建造施工装配化的特点。着重研究了体系中主结构与子结构间的连接,根据连接的特点和强弱,提出了3种不同的结构模型:1)重力模型,其特点是主结构与子结构在侧向不连接或弱连接,不考虑子结构对整体结构抗侧刚度的贡献;2)刚度模型,主子结构间采用螺栓有效连接;3)隔震模型,其子结构底面与主结构采用隔震支座连接。采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对3种具有不同受力特点的模型结构进行抗震性能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力模型主结构受力安全合理;刚度模型中子结构对整体结构抗侧刚度的贡献可达6%~35%;隔震模型中隔震子结构可明显降低整体结构的地震反应。与建筑功能相同的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相比,混凝土框架核心筒-木盒结构自重可减轻25%,地震作用可减小30%,有利于在地震设防区应用。  相似文献   

10.
刘利清 《山西建筑》2008,34(3):110-111
结合胶合木的主要特点,探讨了以胶合梁和胶合柱为主要受力构件的胶合木结构住宅的结构形式,提出了对胶合木结构侧向受力系统采取剪力墙和应力蒙皮结构的概念设计法,并做了简单介绍,以供木结构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针对小震丙类、小震乙类、中震不屈服和中震弹性4个性能目标,采用增量动力时程分析方法(IDA)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倒塌能力进行了分析。以小震丙类建筑为基准,研究结果表明: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是影响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因素;严格按照抗震规范设计的框架结构,具有较高的安全储备,基本上能够达到“大震不倒”的性能目标;6度设防时,按乙类建筑提高抗震措施或按中震性能目标提高设计地震作用,对结构的抗倒塌能力影响不大;7度设防时,按中震性能目标设计能显著提高结构的抗倒塌能力;8度设防时,提高抗震措施等级和提高设计地震作用都能够大幅提高结构的抗倒塌能力,尤其按中震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能够抵御加速度峰值1000gal以上的地震作用。  相似文献   

12.
明确的多级抗震设防思想被国内外工程抗震界广为接受,目的就是结构抗震设计不仅要保护生命的安全,同时也要做到经济合理。但是究竟采用几个设防水平是足够的,才能实现既安全又经济的设防目标,目前还没有一个理论的解释。本文就是针对这一问题,以能否实现明确多级设防的基本目的为原则,把采用连续化思想确定的经济损失作为精确值,用不同设防等级情况下确定的经济损失与之比较,两者之间相差在一定精度范围内的最小设防个数被认为是合理的设防等级个数。根据实例研究表明,目前三水平设防等级还不足以控制结构未来的经济损失,而设防水平达到5个等级时,两种方法给出的经济损失估计值才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13.
设计6个装有不同极限位移BRB的RC框架结构,基于OpenSees建立相应的有限元模型并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和BRB模拟准确性,对装有不同极限位移BRB的RC框架结构模型进行增量动力分析和地震易损性分析,研究不同极限位移BRB的RC框架结构抗地震倒塌性能。研究表明:随着BRB极限位移的增加,结构抗倒塌性能得到提升;当系数小于1.2倍时,罕遇地震下结构中出现BRB失效概率大于5%,当系数大于1.2倍时,BRB极限位移提高对结构抗倒塌性能提高有所下降;《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JGJ 297—2013)对消能减震装置极限变形取12倍安全系数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4.
杨雅静  刘云涛 《山西建筑》2010,36(21):47-48
提出了一种水平—竖向复合隔震装置,以一栋四层框架结构为例,对其水平和竖向地震反应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复合隔震装置能简单有效地解决建筑结构的复合基础隔震问题,是一种理想的复合隔震装置。  相似文献   

15.
考虑七度多遇至八度罕遇烈度水平,对一个缩尺比例为1/5的七层传统楼阁式木塔模型进行了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运用模态分析和系统识别理论,辨识了各水准地震作用后模型结构X向和Y向前四阶振型、频率和阻尼比。试验发现七度罕遇和八度罕遇水准地震作用下模型部分栌斗和散斗出现横纹劈裂裂缝,但模型结构未发现局部构件明显损坏或整体倒塌。模态识别结果表明模型结构X向和Y向一阶阻尼比均大于10%,其余模态阻尼均大于5%|震后结构X向一阶频率下降了17%,一阶模态阻尼比增加到16%。研究可为传统木结构抗震研究提供试验支撑。  相似文献   

16.
郭志勇 《山西建筑》2011,37(22):26-27
分析了我国现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评估的现状,提出了对现役建筑进行抗震评估的必要性,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Pushover方法在现役建筑进行抗震性能评估中的应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18.
A combined study of large-eddy simulation (LES), wind tunnel testing and full-scale measurement is conducted for the evaluation of wind effects on a super-tall building in a complex urban area. To validate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s, the wind tunnel experiments including synchronous multi-pressure and high-frequency force balance model tests are conducted in a boundary layer wind tunnel laboratory. The numerical predictions are then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ing that the LES can provide comparable predictions of the wind effects on the super-tall building. Furthermore, the cross-validation of the predicted displacement responses by the LES against the wind tunnel and full-scale measurements are presented and the agreement among them is reasonably good.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an effective numerical approach for the accurate estimation of wind effects on tall buildings in urban environment conditions and promote the practical use of the LES in the wind-resistant design of complex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19.
生土建筑广泛分布于中国西部地区,在地震灾害中,由于房屋倒塌造成严重损失。为了改善传统生土建筑的抗震性能并保留特色民居,采用机制生土砖和两种专用砂浆制作墙体,通过拟静力试验研究新型机制生土砖砌体墙的抗震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砂浆中的固化剂能够显著提升墙体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薄灰缝对墙体的抗震能力削弱效果不显著。对墙体的荷载-位移试验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并建立四折线骨架曲线模型,对比发现两者吻合情况较好。研究结果对改善生土建筑的抗震性能,保护传统建筑有较好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方正金融中心主塔楼结构高度为230.800m,采用带加强层的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是存在多个不规则项的超限高层建筑。外框架由圆钢管混凝土柱与实腹钢梁组成,核心筒采用钢板组合剪力墙。采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对主体结构进行了不同地震水准作用下的结构弹性与弹塑性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该结构具备较好的承载和变形能力,能够满足不同地震水准作用下的抗震性能目标。通过大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分析,找出了结构潜在的抗震薄弱部位,并提出相应的抗震加强措施。为类似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提供经验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