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许国山  童兴  宁西占  吴斌 《工程力学》2019,36(12):188-197
设计了两个足尺的单层双肢剪力墙试件,其中一个带有传统的钢筋混凝土连梁,另一个连梁中安装有改进的三角钢板阻尼器,通过拟静力试验研究两个试件的屈服破坏模式和抗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新型连梁的耗能能力和变形能力明显优于传统连梁,刚度和强度退化小于传统连梁;新型连梁的变形和耗能都集中在阻尼器中,混凝土连梁基本保持完好,阻尼器能够很好地控制结构的损伤,有利于实现连梁震后的可更换。  相似文献   

2.
剪力墙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目标层间位移确定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构层间变形的计算和性能水平的划分,是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中确定目标位移的关键问题之一。该文根据剪力墙结构的受力特点,将楼层位移分为有害位移和刚体位移,将层间位移分为名义层间位移和有害层间位移;分析了剪力墙结构的名义层间位移、有害层间位移及楼层转角之间的关系,给出有害层间位移的近似计算公式并进行误差分析;对结构层间变形的计算方法进行改进,提出采用有害层间位移角作为剪力墙结构的性能指标,进行结构性能水平的划分,并采用有害层间位移角和顶点位移角两个参数来控制剪力墙结构的变形。最后,给出剪力墙结构目标层间位移的确定方法,以此确定其目标侧移曲线,可进行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  相似文献   

3.
陈锟 《中国科技博览》2009,(22):343-343
笔者详细分析了剪力墙结构中连梁的工作原理,讨论连梁的设计方法,最后,就连梁的设计,给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仅供相关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4.
蒋利学  俞伟根 《工程力学》1999,2(A02):497-503
通过11层框架-剪力墙平面截断模型的静力加截试验,研究了原型为52层的钢筋混凝土超高层建筑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的受力变形,重点考虑了层间位移与构件裂缝的关系,同时研究了竖向荷载及加强层对层间位移限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黄伟 《中国科技博览》2010,(24):257-257
高层建筑抗震结构设计中,剪力墙的连梁跨度小,截面高度大,在地震作用下,弯矩、剪力都很大,经常遇到连梁超筋超限问题。通常是增大其跨高比。在内力和位移计算中对其剐度折减,对局部内力过大者在其问进行内力调整。但有时加大连梁刚度。配筋值反而更大,且规范对调整幅度并未作详细说明,对规定的上下限取值,往往又难以把握。本文对高层建筑抗震结构设计中连梁设计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端板-螺栓连接可更换耗能梁的抗震及可更换性能,设计制作了4个可更换耗能梁试件并进行了拟静力试验,研究不同长度系数对可更换耗能梁抗震性能和可更换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长度系数较小时,试件发生剪切破坏,破坏特征包括腹板-加劲肋焊缝撕裂、腹板屈曲和腹板撕裂;当长度系数较大时,试件发生弯剪破坏,破坏特征包括梁端翼缘-端板焊缝撕裂和梁端翼缘屈曲;所有试件的滞回曲线非常饱满,具有优异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可更换耗能梁的抗剪承载力强化明显,超强系数均值为1.9;采用端板-螺栓连接的可更换耗能梁均可实现震后可更换,当梁端残余转角为0.0020 rad~0.0046 rad时耗能梁可以实现震后更换,且更换快捷、操作简单;同时,根据耗能梁构件与带可更换构件的RCS混合框架结构体系的几何变形特征,可以将耗能梁的主要受力阶段划分为正常使用、非必要更换和必要更换3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季静  罗煜  韩小雷 《振动与冲击》2017,36(4):157-163
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是目前我国超高层建筑中广泛采用的一种结构体系。以18个满足我国现行规范的典型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为例,利用Perform-3D软件对模型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并采用基于构件性能的结构抗震评估方法判断结构安全性。结果表明,对于不同设防烈度的地震,7度设防的结构安全度最高,7.5度与8度设防次之。将该评估结果与基于层间位移角的评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论证了基于层间位移角的评估方法尚存在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8.
该文通过9个RC连梁试验研究交叉斜筋、楼板和连梁轴力对连梁抗震性能的影响,并考察了楼板的损伤情况。试验结果表明:试件破坏模式基本为剪切破坏和弯曲剪切破坏;布置交叉斜筋的试件屈服承载力和极限承载力都有提高,极限承载力提高20%以上;布置楼板的试件屈服承载力提高6%~12%,试件受剪切破坏控制导致楼板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较小;楼板裂缝在试件转角达到0.25%时基本达到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最大裂缝宽度限值0.2 mm,楼板损伤较严重;连梁在加载过程中承受压力作用,轴压比基本在5%~10%。  相似文献   

9.
王萌  郭勇超 《工程力学》2020,37(9):184-198
为满足快速发展的高层建筑结构对抗震性能及空间灵活性的要求,将高耗能能力、高延性的低屈服点钢材与带连梁钢板剪力墙组合成新型带连梁低屈服点钢板剪力墙结构体系。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带连梁钢板剪力墙结构模型,结合国内外已有的典型试验结果验证数值方法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设计5个不同耦合度的低屈服点钢板剪力墙结构模型进行单调和循环加载,对比分析其损伤机制、承载性能及滞回耗能能力,探讨内嵌钢板与边缘框架的相互作用对结构及构件受力性能的影响,给出设计建议。结果表明:带连梁低屈服点钢板剪力墙结构内嵌钢板与边缘框架相互作用能够有效提高整体结构承载力、承载效率以及耗能能力。综合考虑材料利用率、承载能力及耗能能力,建议连梁耦合度控制在0.45以内。随着连梁耦合度的提高,边缘框架分担剪力多至60%,内部框架柱的轴力显著减小,连梁转角不断减小。因此,在带连梁低屈服点钢板剪力墙结构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内嵌钢板与边缘框架的相互作用,适当减小内嵌钢板设计厚度及边缘框架截面尺寸,提高材料利用率及设计经济性。同时,与纯框架抗侧性能相比,内嵌钢板与边缘框架的相互作用有效提高了边缘框架的初始抗侧刚度及承载力。  相似文献   

10.
带刚性连梁的双肢剪力墙结构的弹塑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连续化分析方法对带刚性连梁的双肢剪力墙结构进行弹塑性全过程分析,考虑了连梁屈服后的硬化和下降段,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1.
强风作用下超高层建筑风场特性的实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获取在强风作用下超高层建筑的风场特性,基于风压测试基本原理,本文设计出了新型风压传感器。针对一超高层建筑设计了风场实测的实施方案,获得了超高层建筑顶部的风速风向纪录,记录了墙面六个测点的风压时程。基于高空风速风压同步实测结果,分别对实测场地的风速风向特征及墙面风压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特殊地形条件下的风速脉动不完全符合典型的风速谱,而且其概率密度函数有可能不符合高斯分布;在这种情况下的墙面风压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非高斯特征,尤其是在分离流区域;脉动风压的空间相关性与风洞试验研究的结果具有相同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高墩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抗震性能评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高墩大跨径连续刚构桥的抗震性能评估既是桥梁抗震研究的热点又是抗震研究的难点。本文根据其特点提出了一种适合于其弹塑性地震响应的分析方法,利用提出的塑性铰单元和已有的有限元程序,实现了对罕遇地震作用下桥梁结构的地震响应模拟。使地震波峰值逐渐增大直至结构破坏,对西部某高墩大跨径连续刚构桥进行了弹塑性地震响应分析,得到了该种桥型的破坏形式、能够承受的最大地震等级等结论,为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采用等效流体模拟吸声材料,建立了外部流场作用下填充吸声材料夹层板结构的声振耦合模型,应用波动分析方法研究结构中声的透射特性,分析了入射声波入射角和方位角、流场流速和流向、夹层结构几何尺寸等参数对填充吸声材料夹层板结构声振耦合特性的影响。仿真计算表明吸声材料提高了双层板结构的隔声性能;隔声性能随着面板厚度和夹层厚度的增加而提高,随着入射角和方位角的增大而减小;在计算频段内(0~5000Hz),逆流入射时传声损失随着马赫数的增大而减小,顺流入射时却随着马赫数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4.
采用落锤冲击试验机,进行了现浇梁、叠合梁以及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CFRP)修复的损伤梁的动力性能对比试验。冲击作用下试件破坏形态以及冲击力与变形时程曲线表明,叠合面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跨中裂缝向上开展的趋势,损伤修复后的叠合梁在冲击荷载下的破坏程度明显减轻,初始损伤减弱了梁跨中位移的滞后现象;相比完好梁,现浇与叠合修复梁抗冲击承载力有着同等程度的提高。基于有效应变计算的修复梁承载能力提升与试验结果的对比显示,CFRP能有效改善并增强构件的整体受力性能,在冲击作用下对构件的实际抗力贡献大于原有构件承载力与FRP受拉能力简单叠加时的理论抗力贡献。  相似文献   

15.
Considering significant influence of servicing environments and vehicle random loads on fatigue performance of main load‐bearing members of bridges, in this paper, fatigue performanc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ridge structures strengthened with carbon fibre–reinforced polymer under coupling action of environmental temperatures and vehicle random loads was studied. A vehicle random loading spectrum for fatigue tests was simulated and compiled. A fatigue testing method with coupling action of random loads and temperatures was proposed, and 3‐point bending fatigue tests of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s strengthened with carbon fibre–reinforced polymer under coupling action of temperatures and vehicle random loads were performed. Effects of temperatures and loading form on the fatigue damage mechanism were preliminarily discussed. A modified Palmgren‐Miner rule and semiempirical fatigue equations were proposed and proved effective.  相似文献   

16.
对一幢复杂高层钢-混凝土组合门式结构消能减震体系的1/30缩尺模型进行了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深入研究了该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地震反应特征,通过比较验证了粘滞阻尼器的减震效果。结果表明:结构整体空间作用显著,两座塔楼之间扭转反应较大。有、无阻尼器结构的各项反应基本满足抗震规范的要求;从平均意义上讲,阻尼器对整体结构的位移反应有一定的控制效果,对结构高空连廊的位移和两座塔楼之间的扭转反应控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针对海上风力机塔柱支撑结构受到土基、海洋流体作用的复杂特点,开展多介质耦合条件下塔柱支撑结构动力特性研究。在考虑流固耦合基础上,进一步考虑海床土基弹性条件对塔柱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最后得出了水流、土基与塔柱结构三合一综合动力特性分析结果,初步取得了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对海上风电场塔架支撑结构的抗振设计及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性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