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观法"是一种认知的方式,其中潜藏的是思维方式。现代"观法"中,园林被视为为山、水、植物、建筑四个自明要素组成的无整体目标的体系。该文试图依据王澍的"观想"心智,重返传统语境,复建以"意境"为整体诗意目标,以"景"、"环境"、"路径"和"造景手法"四个互成性的构成要素为关键词的传统造园"观法"理论体系。将这一"观法"体系的要素——景、环境、路径、造景手法转化为景、置景器、连景器和观景器,并使之模件化,探索中国传统造园的模件化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8)
苏州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之一,其综合了山水的自然美、造景的形式美以及人文美,是中国古典美学指导下的园林景观佳作。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人文情怀。传统的山水画对苏州园林的构成等有一定的影响,为园林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苏州园林中,有合理的观赏路线,有贯穿整体路线的视觉效果与独特的景观造型,步移景异,使人们对园林充满惊喜,体现了一定的审美趣味。其造园手法体现在对各种园林要素的合理配置上,主要采用对景、敞景、分景、框景、漏景、夹景等处理方式,将园内各种造园要素巧妙结合。  相似文献   

3.
李飞 《中国园林》2008,24(6):85-90
雪因“雪的比德”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中冬季常用的借景对象。从“借雪入景”和“因境造景”2个方面论述以雪为主题的造景手法,借雪入景是因借山川、植物、建筑等雪后之景,因境造景是通过花、水、石头、声音等不同环境营造雪的意境,并对不同的设计手法进行了详细论证,指出这些造景手法在现代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钟力 《中外建筑》2013,(7):67-68
本文以嘉定新城幼儿园为例,借助童侑先生的“疏密得宜、曲折尽致、眼前有景”的造园三境界理论,梳理大舍借鉴江南园林造园手法,重构江南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曲水园是明中期徽州丰南吴氏的私家园林,以曲水胜闻,是徽州私家园林理水造境的典范。探究曲水园理水造境方式,先通过释读《曲水园记》和《曲水园杂咏》,考证复原曲水园面貌;再从造园源流出发分析选址特点,探究理水造景的具体实施路径,阐明曲水园的造园思想。研究发现,曲水园通过借引活水、山水相依的构景以及随曲合方、以景悟道的造境手法营造园林山水环境,以其独特的理水方式构成了因地制宜、以水见长的造园风格。这对于了解徽州园林理水手法和造园思想,传承古典园林艺术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四川传统园林植物配置特色及对植物造景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宇楠  罗谦 《四川建筑》2009,39(2):22-23
植物造景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灵活多变的造园要素。通过分析自然环境、地方文化、人文精神等方面对巴蜀地区园林植物造景的影响,总结出四川传统园林植物配置的三大显著特色。并从环境心理学、人居环境建设等角度出发,探讨传统植物配置手法对现代植物造景的几点启发。  相似文献   

7.
基于苏州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特点,以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留园为例,着重对其空间布局以及造景手法进行分析,得出其空间布局采用复杂的空间序列通过藏与露、疏与密、虚与实等方法使其各个空间彼此渗透、对比而又衬托以此来达到优美的景观视觉效果。造景方面则主要采用了借景、对景、框景、漏景等手法,以期使中国的传统造园文化在现代设计意识中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8.
“借景”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理景手法,其在景 物选择、景观营造、意境烘托等方面均受中国传统美学价值 观的浸染。“远”本义为一种空间距离,受道家无为思想等影 响,逐步演变为一种审美意境。伴随着中国古典美学发展与古 代山水审美活动的兴起,远借造景成为景观与“远”结合的产 物。通过总结远借的美学思想和造景手法,分析远借造景与山 林景观营造的天然耦合性,概括其在城市山林景观设计中的延 续与发展方式。以杭州玉皇山为例,分析其远借空间结构的特 质与现状矛盾,运用“梳、移、补、添”的景观生态设计途径 优化其远借透景线,并总结玉皇山远借造景理法:山水为先、 内因外借、激发审美联想。以期为西湖山水保护利用提供借 鉴,为现代城市山林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宋人造园往往从山水画中汲取造园要素和意境,前人多从意境内容方面来阐述山水画与园林的关系,而鲜有将具体绘画手法与造园手法相比较。因此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择"点景"这个绘画与造园相通的手法,将研究对象限定在两宋这个时代下,分别从宋代山水画和园林中总结"以亭点景"手法运用的特点,总结出五个"以亭点景"的空间模式,进一步类比,找到在"以亭点景"的手法运用上山水画与园林两者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10.
巴渝寺庙园林有着浓郁的地域性特征.根据巴渝地区现存的寺庙园林,通过收集现存寺庙的资料,从选址、建筑和造景处理手法方面入手,提出其“因形就势”的寺庙园林选址、“自然为法”的空间布局、质朴简洁的园林建筑形态、疏朗自然的园林造景特色.总结了“巧于因借,古拙清旷”的造园风格,为完善中国古典园林风格体系,发掘地域性园林的造园内涵和对建设当代巴渝地区园林景观,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时景”也称时间景观,是中国风景园林的重要组 成,是风景属性、时间属性与人文属性的结合,体现了“天- 地-人”的彼此联系。通过对历代重要诗词、哲学文献、园林 文献的分析,探讨背后的时间逻辑,得出时景观念源于“对时 育物”的传统,与观象授时、物候观测确定时间密不可分,时 景审美源于天体观测与崇拜中诞生的美学雏形,以及物候农业 劳作中产生的观生意审美。时景审美经历了“雏形-建构-繁 荣-世俗化”4个重要时期,并与山水诗画的产生和发展紧密 相关。时景发展历程的分期特征与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既关联 又具有独特性,同时体现了待时而动、阶段发展、时境相依的 生态哲学思想,对时景营建、风景保护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阴性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井空间”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陈纲伦 《华中建筑》1999,17(1):21-28
文章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阴性文化”的特征,认为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两个原因,一是中国古代社会政体:“启立夏,家天下”;另一个是中国传统哲学:如儒家“崇礼”“佛家”“悟空”,道家“法无”,指出中国传统建筑自古深受这种阴性文化影响,并产生独特有空间原型,所谓“井空间”即其中之一,从穴居时代中国先民的“竖井”到明清民居的“天井”,“井空间”的建筑表现源远流长,作为“外井式”井空间建筑形态的例证,  相似文献   

13.
在借鉴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以跨学科分析的方式,从较为宏观的视角建构了"匠场"这一全新概念,并藉此揭示了中国传统建筑营造匠场的运作机制以及建筑营造技艺的传习机制。这为探究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继承与发展及历史建筑的保护方式提供了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14.
对于城市设计而言,"关联耦合"理论是建立重要场所相互关系、构架城市空间秩序、整合城市文脉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关联耦合"理论的总结梳理,尝试将其运用到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文化休闲中心建筑设计过程中,以期为历史地段的建筑设计提供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语言、文字和名词是人类获得文化思维的一种本质性、本体性的存在。《四库全书》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官修丛书。通过《四库全书》检索文字的用词频率探索相关的思维方式,具体分析与"景"相关的词组在《汉语大字典》与《汉语大词典》中不曾收录的含义,证实"风景"一词不但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而且能反映中国古人的思维规律。运用"风景园林"作为专业名称反映了中国古人思维方式的延续,相对于别的词组更具说服力,更符合中国目前的"境域"和"语境"。  相似文献   

16.
传统乡村聚落景观保护与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荣 《山西建筑》2007,33(31):43-45
通过对传统乡村聚落景观构成基本要素的分析,提出保护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的基本原则,进而探讨了传统乡村聚落景观设计的研究思路,从而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特色,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7.
董世永  郭辉 《南方建筑》2006,(11):139-141
通过对一次概念性城市设计的再思考,从中国传统哲学中得到一些启示:“城市的逻辑=混沌”,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城市规划的“哲学之道”:“为无为,则无不为”。进而阐述“反规划”不是“不规划”,而是将传统的规划思路颠倒过来,进行逆向规划,使理性复活;“自组织”不是“无组织”,而是靠城市巨系统自发形成宏观有序的过程及结果。  相似文献   

18.
间隙物语     
为什么物——这种无处不在的平常东西,不知不觉中已经变得如此稀有了?而在真实的世界中,建筑是以物与我们的关系为核心的。彼得·卒姆托向我们展示一个物的桃源世界,使我们回忆起了那个叫做“物”的天地。同时,海德格尔后甥思想所展露的现象学线索,使得我们能够沿着诗性对物做番追溯。海德格尔认为,传统的把物划分为性质的承载者、形式与质料的载体以及感官对象的方式,限制了对物的视野。物的存在力量,在那个真实的世界中是作为实在来显现一种绝对的保证,依据这种无所胁迫的、物性的可靠本质,物成为一道敞开了一个独无二的世界的界面。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目前传统的按面积平摊中央空调计费方式的缺点,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目标,提出了中央空调分户计量的意义、市场需求,介绍了两种有利于节能的中央空调系统分户计量系统。  相似文献   

20.
:江西自古以来便与水相生,历史沉淀出的理水智慧被 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与研究。以古城宜春城袁州区内的千古名 渠——李渠为研究对象,进行营建智慧与地域景观表达研究。 通过分析山水环境背景,以此探寻李渠水系统运作机理;梳理 史料文献并总结出理水防灾的营建智慧与管理机制,即“近郊 凿渠,田沟相通”“一渠穿城,分区做功”“蓄泄排布,驯水 有方”“责任分散,集中有序”“修缮运营,沿革共建”,最 终形成“清沥江-城外乡野-蓄水池塘-城内沟渠-秀江”的千年 驯水模式。结合文献中李渠的流经区域、分区特性,以图式语 言法总结李渠在环境营建上对地域空间景观元素的表达所产生 的影响,有助于深入认识中国传统水利营建的智慧和城市水利 的景观格局,以期能对如今城市水利的建设提供一定借鉴,对 古李渠水利与其景观风貌的保存和复原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